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西醫·急性中耳炎
- 4 中醫·急性中耳炎
- 4.1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 4.1.1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病因病機
- 4.1.2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中醫辨證治療
- 4.1.3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其他療法
- 4.1.4 醫案
- 4.2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 5 參考資料
- 附:
3 西醫·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是中耳細菌性或病毒性的感染,通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1]。與上呼吸道感染的季節性發病規律類似,多發于冬季,春秋季頻發,夏季少發。可在任何年齡發病,但在幼兒中最為常見,尤其是3個月至3歲者[1]。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癥。75%以上的兒童在3歲前至少患過一次急性中耳炎,50%的兒童一生中至少3次急性中耳炎發作,93%的兒童7歲的時候至少已患過一次中耳炎。30%的人會反復發作,發病高峰年齡主要在2歲以內、及學齡前期。
3.1 急性中耳炎的病因
3.1.1 咽鼓管途徑感染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細菌可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麻疹、百日咳等也可通過咽鼓管入侵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3.不正確的捏鼻鼓氣或擤鼻涕,游泳、跳水,不恰當的咽鼓管吹張或鼻腔治療等,可將致病菌及鼻腔分泌物等逆行進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4.嬰幼兒的咽鼓管短而寬,并且開口處位置低,如果平臥哺乳,乳汁及胃內容物易經咽鼓管逆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3.1.2 鼓膜途徑感染
鼓膜穿刺,鼓膜置管,鼓膜外傷時,外耳道的致病菌可通過穿孔處直接進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3.2 急性中耳炎的臨床表現
3.2.1 一般表現
突然發生的耳部疼痛,常伴有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數患兒耳痛較劇烈,表現為撕扯自己的耳朵,搖頭,哭鬧。1歲內表現為耳漏,可伴發熱、易激惹等全身癥狀。
3.3 急性中耳炎的診斷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48小時之內突然發生;耳痛;鼓膜完整伴急性充血或鼓膜穿孔伴有耳漏;可存在中耳積液;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3.3.1 典型臨床表現
耳痛:開始時耳痛輕,逐漸加重[1]。多數患者鼓膜穿孔前疼痛劇烈、夜不成眠;如為波動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側頭部、耳后或牙齒放射,在嬰幼兒常哭鬧不安、拒食,鼓膜穿孔流膿后耳痛減輕[1]。
流膿:鼓膜穿孔后耳內可有液體流出,初為血水膿樣,以后變為膿性分泌物[1]。
全身癥狀輕重不一[1]。可有全身發熱、惡寒、乏力、納差、畏寒倦怠等癥狀。小兒全身癥狀較重,常伴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1]。一旦鼓膜穿孔,體溫即逐漸下降,全身癥狀明顯減輕[1]。
3.3.2 臨床檢查
鼓膜飽滿或隆起,鼓膜活動度降低且充血發紅。
3.3.3 實驗室檢查
3.3.4 影像學及聽力學檢查
1.純音測聽及聲導抗。表現為傳導性聽力下降或導抗圖為B型曲線。
2. 顳骨CT。必要時可行顳骨CT,了解鼓室內情況。
3.4 需要與急性中耳炎鑒別的疾病
3.4.1.1 外耳道炎
主要外耳道疼痛充血腫脹,鼓膜表面炎癥輕微或正常,聽力無改變。
3.4.1.2 急性鼓膜炎
耳部疼痛劇烈,大都伴有流感癥狀,聽力改變不明顯,檢查可見鼓膜充血有大皰。
3.5 急性中耳炎的治療
3.5.1 全身治療
對于嚴重的耳痛,可給予止痛藥物治療,常見為解熱鎮痛藥。根據病情選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輕度耳痛、體溫在過去的24小時內低于38.5℃的患兒可觀察2-3天,癥狀無改善時加用,中到重度耳痛伴有發熱的、且伴有血象升高的患兒可盡早使用足量抗菌藥物),一般可選擇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菌素類等,如鼓膜穿孔可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參照其結果改用敏感的抗菌藥物。
小兒以半合成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或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為首選[1]。成人以青霉素或半合成青霉素類抗菌藥物為首選,也可以選用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1]。
(1)阿莫西林:成人口服阿莫西林0.5g,每6~8小時1次,一日劑量不超過4g[1]。小兒一日劑量按體重20~40mg/kg,每8小時1次;3個月以下嬰兒一日劑量按體重30mg/kg,每12小時1次[1]。
(2)頭孢呋辛(酯):成人口服0.25~0.5g,一日2~3次[1]。兒童應用一日30mg/kg,分2次服用[1]。靜脈劑型,成人一次1.5g,一日2次,感染較重時可一次2.25g,一日2次。嬰兒:每天30~100mg/kg,分3~4次給藥[1]。每天60mg/kg的劑量適用于大部分感染[1]。新生兒:每天30~500mg/kg,分2~3次給藥[1]。對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過敏者禁用[1]。
(3)頭孢拉定:口服,成人一次0.25~0.5g,一日4次,一日最高4g[1]。小兒按體重一次6.25~12.5mg/kg,一日4次[1]。
3.5.2 局部用藥
穿孔前可運用1%酚甘油滴耳,同時給予鼻用減充血劑滴鼻,用于減輕咽鼓管的水腫和炎癥。
穿孔后用3%雙氧水清潔外耳道膿液后給予抗菌藥物滴耳液滴耳。禁止應用粉劑,以免與膿液結塊,影響引流。
滴耳劑:氧氟沙星滴耳劑成人一次6~10滴,一日1~2次[1]。氧氟沙星滴耳液對小兒滴數酌減,孕婦不宜應用,一般不用于嬰幼兒及對本品過敏的患者[1]。使用本品時若藥溫過低,可能會引起眩暈,因此,使用溫度應接近體溫[1]。出現過敏癥狀時應立即停藥[1]。使用本品的療程以四周為限。哺乳期婦女使用時應停止授乳[1]。
麻黃堿滴鼻劑:滴鼻,一次1~2滴,一日3~4次[1]。麻黃堿滴鼻劑連續使用不得超過3日[1]。小兒、孕婦慎用[1]。連續長時間使用,可產生“反跳”現象,出現更為嚴重的鼻塞[1]。冠心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慎用[1]。不能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劑同用[1]。
3.6 急性中耳炎的預防
(一)注意哺乳姿勢。6個月內懷抱式喂養;避免仰臥式奶瓶哺乳。
(二)避免接觸二手煙。
(三)平時注意鼻腔衛生。
(四)增強體質。注意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4 中醫·急性中耳炎
4.1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耳脹、耳閉為臨床常見病證,是因邪犯耳竅,氣血失暢所致,以耳內脹悶、閉塞感為特征[2]。耳脹發病較急,病程較短,是以耳內脹痛為主,又稱耳脹痛[2]。耳閉系由耳脹遺患而來,或起病緩慢者,病程較長,以耳內阻塞、聽力下降為主,又稱氣閉耳聾[2]。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2]。耳脹及時發現,施以針灸治療,可以治愈[2]。如延至耳閉,且聽力損失較重,恢復較慢[2]。耳脹、耳閉若治療不及時,有的可能轉為膿耳等疾病[2]。
4.1.1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病因病機
4.1.1.1 風邪犯耳
肺衛失密,風邪乘之,循經襲耳而致。小兒體嫩,故罹病者居多[2]。
4.1.1.2 痰濁積聚
4.1.1.3 肝腎陰虛
4.1.2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中醫辨證治療
4.1.2.1 風邪犯耳
4.1.2.1.1 癥狀和體征
突然發病,耳中脹悶不適,或脹痛,耳鳴如風聲,聽力下降。本證初起常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頭痛等,小兒則哭鬧不寧,苔薄白,脈浮。
4.1.2.1.2 證候分析
風邪乘耳,少陽經氣閉阻,氣血失暢,故耳悶脹痛、聽力下降。肺氣不宣,正邪抗爭,則出現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表證。苔薄白、脈浮,均是風邪襲表之象。
4.1.2.1.3 針灸治療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耳門、風池、聽會、翳風、外關。
隨證配穴:風熱耳脹、耳癢者,加上星、合谷。發熱者,加曲池、大椎。頭痛者,加頭竅陰。
方義:耳門、聽會、翳風調和耳竅氣血,有聰耳啟閉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外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兩穴共奏疏風解表之功。
4.1.2.2 痰濁積聚
4.1.2.2.1 癥狀和體征
耳脹不適,聽力不聰,頭暈頭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悶,苔白膩,脈濡或滑。檢查見鼓室積液,量多難消[2]。
4.1.2.2.2 證候分析
痰濁為病,無處不到,上擾于耳,耳竅不通,則耳脹不適。聽神失守,則聽力不聰。痰濁濕邪為患,故頭暈頭重、鼓室積液。痰濁停于肺胸,則咳嗽咯痰、胸脘痞悶。苔膩、脈濡或滑,皆水濕痰濁之象。[2]
4.1.2.2.3 針灸治療
治法:蠲痰降濁,利濕聰耳。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耳門、翳風、頷厭、豐隆、中渚。
隨證配穴:心悸者,加內關、膻中。咳嗽、咯痰多者,加肺俞、天突。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方義:耳門、翳風疏利耳竅,是治療耳病的要穴。頷厭疏通少陽經脈之氣。配豐隆和胃理脾,化濁祛痰。中渚調三焦經氣,以助氣化。
4.1.2.3 肝腎陰虛
4.1.2.3.1 癥狀和體征
耳閉,聽力下降,咽干舌燥,頭暈眼花,腰膝酸軟,手足心熱,或有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等,舌紅,苔少而干,脈細數。
4.1.2.3.2 證候分析
耳脹失治或反復發作,邪氣滯留,氣血循行失暢,經氣閉阻,故耳閉耳聾。髓海不足,故頭暈眼花。陰虛易生內熱,故手足心熱。腎陰虧虛,相火妄動,干擾精室,則腰酸遺精,重者則陽痿早泄、經帶為病等。舌紅、苔少、脈細數,皆為肝腎陰虛之象。
4.1.2.3.3 針灸治療
治法:滋補肝腎,填精聰耳。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穴、背俞穴為主。取太溪、三陰交、聽宮、完骨、肝俞、腎俞。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太溪為足少陰經原穴,配三陰交以調補三陰之不足。聽富為手足少陽與手太陽交會穴,配完骨以開通耳竅。肝俞、腎俞補益肝腎。
4.1.3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其他療法
4.1.3.1.1 頭針療法
取顳后線,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鬢。留針20min,其間行針2次,每日或隔日1次。[2]
4.1.3.1.2 耳針療法
內耳、神門、肺、肝、腎等穴或耳郭上的壓痛點。每次取1~3穴,用中強刺激。或用埋針,埋針期間每日可按壓埋針處3~5次。[2]
4.1.3.1.3 鼓氣吹張法
即捏鼻、閉唇、鼓氣,使氣進入耳竅內,此時耳膜可有向外膨脹的感覺。本法適用于鼓膜內陷者,鼻塞涕多者不宜使用。[2]
4.1.4 醫案
李××,男,41歲。耳鳴耳脹1周余。1周前癥發頭痛目脹,口燥咽干,失眠煩怒,耳麻,擤鼻時耳部刺激感,自聽數倍增強,走路時雙耳震響。檢查:語言流利,面赤唇干,憂慮煩躁,舌紅少津,脈細數。耳鼻喉科檢查:鼓膜正常,耳咽管隆突輕度萎縮。診斷:耳鳴(耳咽管開放異常)的肝腎陰虛型。治法:滋腎養陰,平肝潛陽。取穴:太溪、腎俞、命門、合谷、聽宮、完骨。操作:命門加灸,余穴毫針刺,留針30min。結果:共針4次,諸癥消失而愈。(中國當代針灸名家醫案)
4.2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屬于中醫膿耳范疇。
膿耳是因邪熱上犯耳竅,血腐化膿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為特征的疾病,又名聤耳、耳疳,泛指耳竅化膿性疾病[3]。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
4.2.1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因病機
腎開竅于耳,少陽經脈繞耳循行。急者多為肝膽火盛所致,病程較久則以脾虛濕困、腎陰虧虛為多[3]。小兒臟腑嬌嫩每易罹病[3]。
4.2.1.1 肝膽火熱
風熱濕邪侵襲,引動肝膽之火,內外邪熱搏結于耳竅,熏灼鼓膜,耳內化腐生膿[3]。
4.2.1.2 脾虛濕困
素體虛弱或病后未復,脾虛失運,濕邪內生,泛溢耳竅成膿;或因沐浴,水入耳中,濕濁滯留,腐蝕鼓膜而致[3]。
4.2.1.3 腎陰虧虛
4.2.2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中醫辨證治療
4.2.2.1 肝膽火熱
4.2.2.1.1 癥狀和體征
急性發作,耳深部劇烈脹痛,伴頭痛、耳鳴、聽力下降、發熱、面紅耳赤、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檢查見鼓膜充血、穿孔,流膿較多[3]。
4.2.2.1.2 證候分析
內外合邪,邪熱亢盛,灼爍鼓膜,則耳底疼痛劇烈。鼓膜穿孔,氣機失調,則頭痛、耳鳴、耳聾[3]。
血肉化腐,則流膿較多[3]。
發熱、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皆為肝膽火熱之象[3]。
4.2.2.1.3 針灸治療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行間、俠溪、翳風、風池、外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行間、俠溪分別為肝膽兩經滎穴,清瀉肝膽,導熱下行。翳風、風池、外關疏風通絡,清利耳竅。
4.2.2.2 脾虛濕困
4.2.2.2.1 癥狀和體征
耳內流膿,量較多,清稀不斷,日久不愈,鼓膜穿孔,伴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細無力[3]。
4.2.2.2.2 證候分析
脾虛則清陽不升,耳竅失養,加之不化水濕,故日久不愈,流膿清稀,甚者如水樣[3]。
面色萎黃、食少乏力、便溏、苔白膩、脈細弱,皆為脾虛濕困之象[3]。
4.2.2.2.3 針灸治療
刺灸方法 針用補法,加灸。翳風用艾卷灸,灸前先用消毒棉簽擦拭其外耳道膿液,然后再施以艾卷溫和灸10~20min。灸畢置放引流條,以利排膿。
方義 針灸足三里、陰陵泉健脾利濕,托里排膿。取手少陽之翳風、手太陽之聽富以通絡開竅,調和氣血。
4.2.2.3 腎陰虧虛
4.2.2.3.1 癥狀和體征
耳內流膿,纏綿不愈,混有豆渣樣物,帶穢臭味,伴神疲、頭暈頭痛、腰酸乏力,舌紅,苔薄,脈細數。檢查見聽力減退明顯,呈混合性耳聾或傳導性耳聾。X線乳突攝片見骨質破壞[3]。
4.2.2.3.2 證候分析
耳內余毒滯留日久,故纏綿不愈[3]。
腎陰虧虛,浮火內生,與耳內余邪為伍,侵犯耳竅,腐灼脈絡,故腐敗成膿,膿液污濁或成塊狀,如豆腐渣樣,有臭味[3]。
4.2.2.3.3 針灸治療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太溪、頭竅陰、翳風、腎俞。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并灸。
方義:太溪為足少陰經原穴,配腎俞以滋陰補腎。近取頭竅陰、翳風以通絡開竅,調和耳竅氣血。
4.2.3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其他療法
4.2.3.1 耳針療法
肝、膽、脾、腎、內耳、內分泌。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留針20~30min;耳背小靜脈可刺出血。[3]
4.2.3.2 穴位注射療法
用0.5%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按穴位封閉要求取耳區1~2穴,配患側或健側合谷穴,交替使用,每穴0.5~1ml,每日1次。[3]
4.2.3.3 艾灸療法
4.2.3.3.1 方一
取穴:翳風穴。
灸法:采用艾條溫和灸法。先用消毒棉簽擦凈外耳道的膿液,滴入雙氧水灌洗,再用消毒棉簽將外耳道擦凈。然后點燃艾條,在距患側翳風穴3cm左右處熏灸,灸至局部皮膚灼熱有紅暈為度。每次灸15分鐘,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本法適用于化膿性中耳炎。
4.2.3.3.2 方二
取穴:翳風、外關、合谷、太溪穴。
灸法:每次選1~3個穴位,采用艾卷施溫和灸法,
先清除外耳道膿液,滴入雙氧水清洗,再以消毒棉簽將外耳道擦凈后施灸,每穴灸3~5分鐘,灸至皮膚紅潤、有灼熱感即停止,耳周圍穴位施灸時間適當縮短。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本法適用于化膿性中耳炎。
4.2.4 醫案
張××,男,23歲。因兩耳疼痛流膿3日就診。患者6日前發熱,兩耳劇烈疼痛。檢查:雙耳道有大量膿性分泌物流出,外耳道及鼓膜充血,鼓膜緊張部穿孔,舌紅,苔黃,脈數。診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肝膽濕熱)。治法:清膽化濕,通利耳竅。取穴:風池、聽會、耳門、翳風、足臨泣。方法:用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結果:針1次后耳痛減輕,膿液減少。針治3次,耳痛、膿性分泌物消失。又針2次癥狀消失,治愈。(針灸集錦)
4.2.5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預防
預防本病,應避免水、淚進入耳內。擤鼻時兩鼻翼用手指交替壓緊,分別擤出[3]。
4.2.6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預后
早期治療,鼓膜可愈合,聽力能恢復,多可治愈。如治療不當,可轉為慢性或變為他證[3]。
經久不愈者常需手術根治[3]。
5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98-299.
- ^ [2]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0.
- ^ [3]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1.
- ^ [4]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急性中耳炎相關藥物
- 頭孢呋辛酯片
菌科細菌敏感菌株所致成人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急性中耳炎、上頜竇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急性支氣管...
- 頭孢呋辛酯膠囊
菌科細菌敏感菌株所致成人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急性中耳炎、上頜竇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急性支氣管...
- 復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
程7~10日;細菌性痢疾的療程為5~7日;兒童急性中耳炎的療程為10日;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療程為1...
- 小兒復方磺胺甲惡唑片
程7~10日;細菌性痢疾的療程為5~7日;兒童急性中耳炎的療程為10日。【不良反應】(1)過敏反應...
- 復方磺胺甲噁唑片
程7~10日;細菌性痢疾的療程為5~7日;兒童急性中耳炎的療程為10日;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的療程為1...
- 更多急性中耳炎相關藥物
治療急性中耳炎的穴位
- 胰膽
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偏頭痛、帶狀皰疹、中耳炎、耳鳴、聽力減退、急性胰腺炎等。刺激方法:一般...
- 機關
痛,口?,聘耳,現代又多用聽會穴治療外耳道炎,中耳炎,聾啞,神經性耳聾,咀嚼肌痙攣,腮腺炎,下頜關...
- 太陽
治療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頭痛,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顳頷關節功能紊亂,面肌痙攣...
- 陽維穴
《類經圖翼》)。主治病癥:主治耳鳴,耳聾,以及中耳炎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1~0.2寸。灸法:...
- 太溪
處。左右計2穴。功能主治:主治喉痛、扁桃體炎、中耳炎、喘息、腎臟病、婦科病。刺灸法:一般直刺0.3...
- 更多治療急性中耳炎的穴位
治療急性中耳炎的中成藥
- 清熱散結片
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淋巴結炎,瘡癤疼痛,中耳炎,皮炎濕疹。用法與用量口服。小片:一次5~8片...
- 炎可寧片
痢。用于急性扁桃腺炎,細菌性肺炎,急性結膜炎,中耳炎,癤癰瘰疬,急性乳腺炎,腸炎,細菌性痢疾及急性...
- 紫雪
過程,進一步擴散到附近組織引起扁桃體周圍膿腫、中耳炎甚至肺炎、敗血癥等嚴重感染;同時鏈球菌產生多種...
- 更多治療急性中耳炎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急性中耳炎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第十六節·黃耳傷寒
黃。邊尖俱紅。斷其病由風熱挾濕溫時毒。作流行性中耳炎治。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蜜炙麻黃五分、光杏...
- 更多古籍中的急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