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jiǔ xiè
2 英文參考
chronic diarrh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ronic diarrh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chronic dia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久瀉(chronic diarrhea[1][2])為病證名[3]。是指是指反復發作、久瀉不愈的泄瀉[1]。
4 久瀉的病因
《壽世保元·泄瀉》:“大抵久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
5 久瀉的辨證治療
《張氏醫通·大小府門》:“久瀉,谷道不合,或脫肛,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令而然。補中益氣加訶子、肉果、五味、烏梅肉為丸,或四君子加防風、升麻。”
5.1 久瀉·脾虛證
久瀉·脾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稱脾虛久瀉,是指脾氣虛弱,以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痿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4]。
5.1.1 久瀉·脾虛證的癥狀
久瀉·脾虛證患者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5][6]。
5.1.2 證候分析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陽不振,運化失常,則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之物,大便次數增多。久瀉不止,脾胃虛弱,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乃脾胃虛弱之象。[5][6]
5.1.3 久瀉·脾虛證的治療
5.1.3.1 治法
5.1.3.2 方藥治療
久瀉·脾虛證可用參苓白術散[備注]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為主方進行治療。本方用四君子湯以補氣健脾為主,加入和胃理氣滲濕之品,標本兼顧。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用附子理中丸[備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炮附子、人參、白術、炮姜、炙甘草加吳萸、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致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備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益氣升清,健脾止瀉。[5]
5.1.3.3 針灸治療
5.1.3.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里、神闕(艾條熏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為主[7]。脾虛者加灸章門、關元俞[7]。
5.1.3.3.2 方二
方義:脾俞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天樞為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健脾化濕,溫養脾腎。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郁瀉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5.1.3.3.3 方三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選穴:以任脈、足太陰脾經穴和背俞穴為主。取中脘、水分、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穴。
方義:中脘、天樞、胃俞、大腸俞為俞募配穴法,以調理胃腸之氣。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氣。三陰交、水分化濕止瀉。
5.1.3.4 飲食療法
5.1.3.4.1 推薦食材
久瀉·脾虛證患者建議食用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藥、黨參、茯苓等[6]。
5.1.3.4.2 推薦食療方
1.炒面粥(《粥譜》):炒面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入炒面,攪勻,空腹食。
2.蘋果山藥散(《食療本草學》):蘋果30g,山藥30g。蘋果曬干后與山藥共為細末。每次服15~20g,加白糖適量,溫開水送服。
3.扁豆小米粥(《粥譜》):炒白扁豆60g,小米80g,粳米100g。同煮粥至豆爛米開即可。早晚服。
5.2 久瀉·腎虛證
久瀉·腎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為病證名[9]。見《普濟本事方》。又稱五更泄瀉(《癥因脈治·泄瀉論》),腎虛久瀉[4]、腎泄(《普濟本事方》)、五更瀉(《張氏醫通·大小府門》)、五更溏泄(《不居集·泄瀉》)、晨泄(《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瀼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是指腎陽虧虛,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4]。
《壽世保元·泄瀉》:“五更泄者,腎泄也。”
5.2.1 久瀉·腎虛證的病因病機
清晨五更之時即泄,多因腎虛所致[9]。五更泄可由多種原因引起[9]。《癥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之不同[9]。
5.2.2 久瀉·腎虛證的癥狀
久瀉·腎虛證患者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5][6]。
5.2.3 證候分析
脾腎陽虛,失于溫煦: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腑氣通利,故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脾腎陽氣不足之征。[5][6]
5.2.4 久瀉·腎虛證的治療
5.2.4.1 治法
久瀉·腎虛證治宜溫腎健脾,固澀止瀉[5]。
5.2.4.2 方藥治療
久瀉·腎虛證可用震靈丹、胃關煎、四神丸等方治療,或破故紙、棗子煎湯調鐘乳粉少許空心送服[10]。
久瀉·腎虛證可用四神丸[備注]四神丸(《證治準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棗加味治療。方中以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健脾,合桃花湯[備注]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干姜、粳米以固澀止瀉。[5]
慢性泄瀉,虛證居多,治用溫補固澀,但亦有虛中夾實者,固澀后泄瀉次數雖然減少,而腹脹或痛,納減不適,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湯[備注]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生姜、灸甘草、大棗加當歸、川芎、赤芍等。以養血和血。[5]
5.2.4.3 針灸治療
5.2.4.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里、神闕(艾條熏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為主[7]。腎虛者加灸命門、腎俞[7]。
5.2.4.3.2 方二
治則:健脾調腸,溫腎止瀉
處方:脾俞 天樞 足三里 三陰交
方義:脾俞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天樞為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健脾化濕,溫養脾腎。
隨證配穴:腎虛—腎俞、命門。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郁瀉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5.2.4.3.3 方三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選穴:以俞募穴為主。取腎俞、關元、中脘、脾俞、章門、天樞、足三里穴。
隨證配穴:臍腹冷痛甚者,加命門、神闕。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加灸。
方義:關元、腎俞溫腎壯陽。脾俞、章門、足三里健脾溫中。中脘、天樞調理胃腸之氣。
5.2.4.4 飲食療法
5.2.4.4.1 推薦食材
久瀉·腎虛證患者建議食用枸杞子、羊肉、雀肉、鹿肉、韭菜、羊乳等[6]。
5.2.4.4.2 推薦食療方
1.桂心茯苓粥(《普濟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羊腎蓯蓉羹(《太平圣惠方》):羊腎1對,肉蓯蓉30g,黃酒、蔥、生姜、食鹽適量。羊腎去外膜,沖洗干凈,切碎備用;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刮去皺皮,細切備用。羊腎、肉蓯蓉放入鍋中,加清水、黃酒、蔥、生姜、食鹽,煮至熟爛即成,空腹進食。
3.鹿腎粥(《太平圣惠方》):鹿腎1具,肉蓯蓉30g,粳米100g,蔥白、胡椒粉、食鹽各適量。鹿腎去除筋膜,沖洗干凈,切碎;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刮去皺皮,切碎。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加鹿腎、肉蓯蓉、蔥白、胡椒粉、食鹽,再煮至粥成。
5.3 久瀉·陰虛證
久瀉·陰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稱陰虛久瀉,是指陰虛不足,以發熱煩渴,至夜加重,瀉下無度,夜熱盜汗,舌紅嫩,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4]。
5.3.1 癥狀
發熱煩渴,至夜加重,瀉下無度,夜熱盜汗,舌紅嫩,脈細數[4]。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 ^ [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70.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 ^ [8]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7.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8.
治療久瀉的穴位
- 血愁
脫肛,小兒發癇瘈疭,下肢萎痹等。虛損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胎屢墜,...
- 臍中
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
- 命蒂
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
- 氣合
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
- 臍孔
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
- 更多治療久瀉的穴位
治療久瀉的方劑
- 補中益氣湯
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現代常用于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妊娠...
- 健脾利水湯
各14克炙草0.9克功能主治:治孕婦脾胃氣虛,或久瀉不止,以致面目虛浮者。用法用量:加姜皮一片,水煎...
- 硫半丸
進飲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硫半丸功在溫腎逐寒,通陽開秘,泄濁祛痰,止瀉...
- 半硫丸
進飲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半硫丸功在溫腎逐寒,通陽開秘,泄濁祛痰,止瀉...
- 半桃丸
進飲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半桃丸功在溫腎逐寒,通陽開秘,泄濁祛痰,止瀉...
- 更多治療久瀉的方劑
治療久瀉的中成藥
- 半桃丸
進飲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半桃丸功在溫腎逐寒,通陽開秘,泄濁祛痰,止瀉...
- 半硫丸
進飲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半硫丸功在溫腎逐寒,通陽開秘,泄濁祛痰,止瀉...
- 硫半丸
進飲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硫半丸功在溫腎逐寒,通陽開秘,泄濁祛痰,止瀉...
- 兒寶膏
益氣,生津開胃。用于小兒面黃體弱,納呆厭食,脾虛久瀉,精神不振,口干燥渴,盜汗等癥。用法與用量:口服...
- 兒寶顆粒
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的納呆厭食、口干燥渴、大便久瀉、面黃體弱、精神不振、盜汗。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
- 更多治療久瀉的中成藥
久瀉相關藥物
- 兒寶顆粒
益氣,生津開胃。用于小兒面黃體弱,納呆厭食,脾虛久瀉,精神不振,口干燥渴,盜汗。【用法與用量】開水沖...
- 兒寶顆粒(每袋裝15克)
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的納呆厭食、口干燥渴、大便久瀉、面黃體弱、精神不振、盜汗。【規格】每袋裝15克...
- 兒寶顆粒(每袋裝5克)
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的納呆厭食、口干燥渴、大便久瀉、面黃體弱、精神不振、盜汗。【規格】每袋裝5克【...
- 兒寶顆粒
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的納呆厭食、口干燥渴、大便久瀉、面黃體弱、精神不振、盜汗。【規格】每袋裝15克...
- 兒寶膏
益氣,生津開胃。用于小兒面黃體弱,納呆厭食、脾虛久瀉,精神不振,口干燥渴,盜汗。【用法與用量】口服,...
- 更多久瀉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久瀉
-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八]利久不止第十一
歲龍眼核大。以意加減,薄荷湯化下。張渙香礬丹方治泄瀉久不瘥。木香白礬(慢火枯成粉。各一兩)訶黎勒皮(...
- 《雜病廣要》:[臟腑類]泄瀉
,煩渴面垢,脈洪數或虛,肛門熱痛,糞出如湯,或兼嘔吐,心腹絞痛者,即藿亂之候也。(《金匱翼》)濕瀉(...
- 《萬病回春》:[卷之三]泄瀉
,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檳榔、黃連,水煎服;久瀉加升麻;勝濕加防風、升麻,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楂...
- 《古今醫鑒》:[卷之五]泄瀉
胃不和,中脘痞塞,腹痛脹滿,不思飲食,嗜臥無時,嘔吐痰涎,逆氣吐酸,面黃肌瘦,泄瀉不止,四肢乏力,沉...
-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卷四瀉泄門]調元湯
用胃苓丸,兼一粒金丹。以車前草同炒米煎湯服之。凡久瀉(23)不止,精神美好,面赤唇紅者,不治。凡久瀉...
- 更多古籍中的久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