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spongopus[朗道漢英字典]
cadaver aspongp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oridi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SPONGOPUS[《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Aspongopu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ink-bu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九香蟲爲中藥名[1],出自《本草綱目》。九香蟲爲蝽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乾燥體[2]。乾燥蟲體呈六角狀橢圓形而扁平,表面紅棕色鹹棕黑色,長約2釐米,寬約1.2釐米。頭很小,呈類三角形。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的翅2對,將翅除去後可見背部橙紅色,有節,近邊緣有1毫米寬的邊,棕褐色與棕色相間排列成節紋狀。胸部的足多己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有油光,每節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後腹內有淺棕色油樣粉狀物。氣如茴香,味微鹹。以個均勻、棕褐色、油性大、無蟲蛀者爲佳。
九香蟲味鹹,性溫。具有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的功能。治胃脘氣滯,脹痛痞悶,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脾腎虧損,腰膝痠痛乏力,腎虛陽痿。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藥的藥典標準。
5 拉丁名
Aspongopu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英文名
stink-bug(《中醫藥學名詞(2004)》)
10 九香蟲原形態
全體橢圓形,長1.7~2.2釐米,寬1~1.2釐米,體一般紫黑色,帶銅色光澤,頭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較黑。頭小,略呈三角形;複眼突出,呈卵圓形,位於近基部兩側;單眼1對,橙黃色;喙較短,觸角6節,第1節較粗,圓筒形,其餘4節較細長而扁,第2節長於第3節。前胸背板前狹後闊,前緣凹進,後緣略拱出,中部橫直,側角顯着;表面密佈細刻點,並雜有黑皺紋,前方兩側各有1相當大的"眉形區",色澤幽暗,僅中部具刻點。小盾片大。翅2對,前翅爲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爲膜質,縱脈很密。足3對,後足最長,跗節3節。腹面密佈細刻及皺紋,後胸腹板近前緣區有2個臭孔,位於後足基前外側,能由此放出臭氣。雄蟲第9節爲生殖節,其端緣弧形,中央尤爲弓凸。
13 九香蟲生藥性狀
乾燥蟲體呈六角狀橢圓形而扁平,表面紅棕色鹹棕黑色,長約2釐米,寬約1.2釐米。頭很小,呈類三角形。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的翅2對,將翅除去後可見背部橙紅色,有節,近邊緣有1毫米寬的邊,棕褐色與棕色相間排列成節紋狀。胸部的足多己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有油光,每節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後腹內有淺棕色油樣粉狀物。氣如茴香,味微鹹。以個均勻、棕褐色、油性大、無蟲蛀者爲佳。
15 九香蟲的炮製
15.1 九香蟲的炮製方法
15.1.1 九香蟲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15.1.2 炒九香蟲
取淨九香蟲,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顏色加深,取出晾涼。
15.2 成品性狀
九香蟲略呈六角狀扁橢圓形。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腹部棕紅色或棕黑色。質脆,折斷後內有淺棕色內含物。有特異臭氣,味鹹。
炒九香蟲顏色加深,有香氣。
15.3 炮製作用
九香蟲雖有“九香”之名,但實際上具有特異的臭氣,故有“打屁蟲”之俗稱。臨牀上多炒後應用,以去其腥臭氣味,還可增強行氣溫陽作用。常與白朮、厚朴、香附等配伍,用於胃寒脹痛,肝胃氣滯。與淫羊藿、蛇牀子、鹿茸等配伍,用於腎虛陽痿,腰膝痠痛。
15.4 貯存方法
17 九香蟲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用於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痠痛。
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元陽不足: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桔皮各四錢,白朮(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人研爲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開水或鹽酒磅下,早晚各服一次。
②《本草新編》:"興陽益精。"
22 附方
①利膈間滯氣,助肝腎虧損;九香蟲一兩(半生半熟),車前於四錢(微炒),陳皮四錢,白朮五錢,杜仲八錢(酥炙)。上爲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鹽白湯或鹽酒送下,空心服,臨臥仍服一次。(《攝生衆妙方》烏龍丸)
23 九香蟲的藥典標準
23.1 品名
Jiuxiangchong
ASPONGOPUS
23.2 來源
本品爲蝽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乾燥體。l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適宜容器內,用酒少許將其悶死,取出陰乾;或置沸水中燙死,取出,乾燥。
23.3 性狀
本品略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6~2cm,寬約l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頭部小,與胸部略呈三角形,複眼突出,卵圓狀,單眼1對,觸角1對各5節,多已脫落。背部有翅2對,外面的1對基部較硬,內部1對爲膜質,透明。胸部有足3對,多已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節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後腹內有淺棕色的內含物。氣特異,味微鹹。
23.4 鑑別
取本品粉末0.2g,加石油醚(60~90℃)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藥渣用石油醚洗滌3次,每次5ml,合併洗液及濾液,濃縮至l0ml,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九香蟲對照藥材0.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油酸對照品,加石油醚(60—900C)製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爲財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
2μ1,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醚一冰醋酸(36:9:0.9)爲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20分鐘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乾,置碘蒸氣中薰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3.5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6.0%(附錄ⅨK)。
2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0.0%。
23.7 九香蟲飲片
23.7.1 炮製
23.7.1.1 九香蟲
除去雜質。
23.7.1.1.1 性狀、鑑別、檢查、浸出物
同藥材。
23.7.1.2 炒九香蟲
23.7.2 性味與歸經
鹹,溫。歸肝、脾、腎經。
23.7.3 功能與主治
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用於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痠痛。
23.7.4 用法與用量
3~9g。
23.7.5 貯藏
置木箱內襯以油紙,防潮、防蛀。
23.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