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jiū wěi
2 英文參考
Jiūwěi CV15[中國針灸學詞典]
jiūwě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1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1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骨骼名·鳩尾
5 經穴名·鳩尾
穴位 | 鳩尾 | ||
漢語拼音 | Jiuwei | ||
羅馬拼音 | Chiuwei | ||
美國英譯名 | Bird's Tail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CV15 | |
日本 | 15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C15 | |
富耶氏 | VC15 | ||
德國 | KG15 | ||
英國 | Cv15 | ||
美國 | Co15 |
鳩尾為經穴名(Jiūwěi CV15,RN15)[1][2]。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別名尾翳(《黃帝內經靈樞·經脈》)、𩩲骭(《針灸甲乙經》)、神府(《備急千金要方》)、臆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𩩲骬(《針灸資生經》)。屬任脈[1]。鳩尾是任脈的絡穴,膏的原穴[1][3]。鳩即鳩鳥,尾即尾巴,胸骨劍突形如鳩鳥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鳩尾[1]。鳩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滿咳逆,胸痛,癲癇,胃痛,嘔吐,嘔血,食不下,呃逆,腹脹,癲狂癇,心痛,心悸,驚悸,心煩,胸悶,反胃,噎膈,驚狂,臟躁,偏頭痛,癔病,現代多用以治療心絞痛,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癥,胃痙攣,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心胸痛,心絞痛,胃神經痛,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等。
5.1 鳩尾穴的別名
尾翳(《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𩩲骭(《針灸甲乙經》)
神府(《備急千金要方》)
臆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𩩲骬(《針灸資生經》)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鳩尾。
5.3 穴名解
鳩即鳩鳥,尾即尾巴,胸骨劍突形如鳩鳥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鳩尾[1]。
鳩為布谷鳥之別名,性喜聚居,故稱多人施工為鳩工。古者仲春獻鳩以養國老,仲秋授年老者以鳩杖,云鳩性不噎。穴在胸骨劍突下。肋骨分歧,如張兩翼,劍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鳥之尾,而必喻以鳩鳥之尾者,以鳩鳥之尾常垂善蔽也。中醫稱劍突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鳩尾心前穴名也,其正當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鳥尾形,故以為名也。”[4]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上腹[5]
5.6 鳩尾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鳩尾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3]。
鳩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處。仰臥,兩臂上舉取穴[1]。
鳩尾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7寸處,仰臥,兩臂上舉取穴(《備急千金要方》)[6]。
一說臍上7.5寸(《針灸甲乙經》)。
鳩尾穴在任脈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
5.7 鳩尾穴的取法
在臍上7寸,腹中線上,仰臥,兩臂上舉取穴。
仰臥位,于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上,胸劍聯合下1寸處取穴[7]。
鳩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處。仰臥,兩臂上舉取穴[1]。
鳩尾穴的取法[1]
快速取穴:從胸劍結合部沿前正中線直下1橫指處即是鳩尾穴[8]。
5.8 鳩尾穴穴位解剖
鳩尾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深層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9]。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9]。
5.9 鳩尾穴的功效與作用
5.10 鳩尾穴主治病證
鳩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滿咳逆,胸痛,癲癇,胃痛,嘔吐,嘔血,食不下,呃逆,腹脹,癲狂癇,心痛,心悸,驚悸,心煩,胸悶,反胃,噎膈,驚狂,臟躁,偏頭痛,癔病,現代多用以治療心絞痛,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癥,胃痙攣,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心胸痛,心絞痛,胃神經痛,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等。
鳩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滿咳逆、胸痛、癲癇、胃痛、嘔吐、嘔血、食不下等[1]。
鳩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脹、癲狂癇[10]。
鳩尾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煩,胸悶,胸痛;呃逆,嘔吐,反胃,胃痛,腹脹,噎膈;癲癇,驚狂,臟躁;偏頭痛[7]。
現代多用以治療心絞痛、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痙攣、急慢性胃炎等[1]。
鳩尾穴主治心胸痛,胃痛,反胃,驚悸,癲癇,以及精神分裂癥,心絞痛等[6]。
治胸悶咳嗽,心悸,心煩,心痛,嘔逆,嘔吐,驚狂,癲癇,臟躁,胃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胃炎,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癔病。
5.11 刺灸法
《針灸甲乙經》:不可灸刺。
5.11.1 刺法
向下斜刺0.5寸[6]。
向上斜刺0.5~1寸[10]。
向下斜刺0.5~1寸,局部酸脹[7]。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不可灸,灸即令人畢世少心力。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針,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夭。
先賢有云,凡穴在隱蔽處多禁針。曾有醫誤刺此穴致呃格不休者,即傷及膈肌也。氣化有傷,則傳感失常,而為疾矣。如誤刺此穴而為病者,非僅傷及膈肌之質,若影響膈肌之氣,致氣不通暢,亦作格逆,或致呼氣不利,吸氣作痛者,亦常有之,術者當慎之。[4]
5.11.2 灸法
5.12 鳩尾穴的配伍
鳩尾配涌泉,有化痰寧心的作用,主治癲癇,嘔痰沫。
鳩尾配中脘、少商,有和胃化積,行氣清熱的作用,主治食癇,胃脘脹滿,不得眠。
5.13 特效按摩
經常用四指叩擊鳩尾穴,可使皮膚富有光澤,氣色飽滿,精神充沛[8]。
5.14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王注:人無蔽(通敝)骨者,從歧骨際下行同身寸之一寸,為鳩尾處也。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喉痹,食不下,鳩尾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心風驚癇發癲,不喜聞人語,心腹脹滿,胸中滿,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
《針灸大成》: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
《針灸大成》: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勞,短氣少氣。
《勝玉歌》:后溪、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5.15 鳩尾穴研究進展
5.15.1 改善心腦功能
5.15.2 治療膽道蛔蟲
鳩尾穴針刺對膽道蛔蟲有一定療效[1]。
5.15.3 對膽管系統的影響
針刺鳩尾對膽管系統有影響,用鳩尾治療膽道蛔蟲病,發現此穴能明顯地松弛Oddi括約肌,促進膽汁分泌及膽總管收縮,有利于膽道內蛔蟲的排出。[7]
5.15.4 對胃腸功能的調節作用
針刺鳩尾對胃腸功能具有調整作用,如急性胃腸炎,針灸足三里、鳩尾等,可有較好的療效。[7]
5.15.5 對血壓的調整作用
針刺鳩尾對血壓也有調整作用,對高血壓有降壓作用,特別對3期高血壓較好。動物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如給動物造成失血性休克,當血壓降至20~30 mmHg時,穩定后開始針灸“合谷”、“鳩尾”等,持續針灸30 min,大部分血壓上升,并超過35 mmHg。[7]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4.
- ^ [2]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3.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4.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0-381.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 ^ [10]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3.
古籍中的鳩尾
- 《經穴匯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甲乙)一名神府(千金)一名HT。(聚英大成)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其骨垂下如鳩尾形。故以為名...
- 《素問識》:[卷七]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下諸本。作下。熊音。丁計反。張云。。音底。尾也。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馬云。言鳩尾下一寸。曰巨闕。又...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氣府篇第五十九篇
有乳根,其穴俱在胸骨間,左右各一行,凡十二穴。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并也。俠鳩尾...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經絡]經穴起止
蠱毒,霍亂不識人及腹滿,暴痛汗出,手臂不舉。鳩尾臆前蔽骨下五分,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取之,言其骨...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任脈
即瀉,灸亦良,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鳩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治心風驚癇,發痛不喜聞...
- 更多古籍中的鳩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