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麂肉
摘要:《*辭典》:麂肉出處《本草拾遺》拼音名JǐRòu來源為鹿科動物小麂的肉。原形態小麂,又名:黃麂,黃猄。形小,肩高約40厘米,體長70~80厘米,尾長可達12厘米,臉部較短而寬,鼻端裸露。雄獸有角,角又短小,角尖向內向下彎曲。眶下腺長,呈彎月形的裂縫,四肢細長,蹄狹尖。毛色通常為淡栗紅色,雜有灰黃色斑點,頸背中央有一條黑線。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從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處各有一黑色寬紋。體背和四肢上部近于暗栗,四肢下部為黑棕色,蹄的附近毛色暗黑色,胸、腹部、后肢內側、臀部邊緣及尾的腹面白色。尾背及臀部邊緣均有一鮮艷的橙栗色窄線。冬毛常較夏毛稍黑。棲息于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邊緣的雜草叢中。性怯懦,營單獨生活,少合群。聽覺敏銳,行動靈活。以青草、樹葉、樹芽等為食。生境分布分布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性味甘,平。①《本草拾遺》:"味辛。"②《日華子本草》:"涼,有毒。"③《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遺》:"主野雞病,煠出作生,以姜酢進食之。"②《隨息居飲食譜》:"補氣,暖胃,耐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訂于2009/12/8 0:18:42 615字 ]
相關詞條:
- 麂肉
拼音:jǐròu《*辭典》:麂肉:出處:《本草拾遺》拼音名:JǐRòu來源:為鹿科動物小麂的肉。原形態:小麂,又名:黃麂,黃猄。形小,肩高約40厘米,體長70~80厘米,尾長可達12厘米,臉部較短而寬,鼻端裸露。雄獸有角,角又短小,角尖向內向下彎曲。眶下腺長,呈彎月形的裂縫,四肢細長,蹄狹尖。毛色通常為淡栗紅色,雜有灰黃色斑點,頸背中央有一條黑線。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從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
- 麂子肉
拼音:jǐzǐròu英文:麂子為鹿科哺乳動物,體型較小,關于奔跑跳躍,腿細而有力,毛棕色,食草動物。麂肉鮮嫩可口。麂子肉的食療功效中醫認為,麂肉性味甘平,有補氣,暖身,化食,祛風,能療五痔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肉主治五痔病,炸熟,以姜醋食之,大有效,麂舌可治驚風。...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