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ǐng zhuī zhuī bǎn dān kāi mén shì zhuī guǎn chéng xíng shù
2 英文參考
hemiexpansive laminoplasty of cervical vertebra
3 手術名稱
頸椎椎板單開門式椎管成形術
4 頸椎椎板單開門式椎管成形術的別名
頸椎椎板單側開門成形術;頸椎單開門手術;單開門頸椎椎板成形術;頸椎單開門式頸椎管成形術;單側椎板開門式椎管擴大術
5 分類
6 ICD編碼
03.09
7 概述
椎板開門手術,即椎板成形術,通過外科手術將椎板一側或雙側切開,使椎板向后外側移位以擴大椎管。最早由日本平林和中野報道,后經許多學者在實踐中加以改進,并提出了改良的手術方法。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6.3.1-1~3.26.3.1-3)。
8 適應癥
頸椎椎板單開門式椎管成形術適用于:
1.嚴重的頸椎椎管狹窄,狹窄范圍在3個節段以上,甚至全頸椎廣泛退變增生并有脊髓壓迫的患者。原發性椎管狹窄癥者,椎管/椎體矢狀徑比值小于0.75,或椎管絕對值低于12mm者。其中尤以一側癥狀為重而另—側較輕者更適合于本法。
2.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呈連續型、混合型或間斷型,累及范圍廣泛。此外,當局灶型骨化物直徑超過椎管直徑50%,前路手術風險太大時,應首先考慮行后路手術。
3.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至少有3個或3個以上椎節受累。
4.某些頸椎病或頸椎創傷患者經頸前路減壓并植骨融合術后,合并椎管狹窄癥、或椎管后方黃韌帶肥厚或皺褶對脊髓造成壓迫者。尤其是MRI矢狀位成像顯示脊髓呈串珠樣改變者。
5.黃韌帶鈣化癥,雖不多見,但可引起椎管狹窄癥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需行后路減壓。為更多地保留頸椎后結構的完整性,此種術式更為理想。
9 禁忌癥
1.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者;病程長,脊髓已變性,四肢肌肉萎縮,關節功能嚴重障礙者。
2.頸椎有明顯的節段性不穩,尤其是前結構有損傷或病損的病例,尚未愈合者。
10 術前準備
1.術前告知患者手術體位,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便于在術中得到患者的密切配合。
2.患者術前俯臥訓練數日,以適應手術時俯臥體位。
3.準備頸椎后路和開門手術必要的器械,例如微型電鉆或氣鉆。如缺乏這些設備,可選擇小型沖擊式咬骨鉗和三關節尖嘴咬骨鉗。
11 麻醉和體位
多采用全麻,也可采用局麻。俯臥位,頭置于馬蹄形半環支架上,頭部略呈屈曲。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和椎板顯露
與經后路顯露相同。確定椎板切開側及鉸鏈側,并將所有成形椎節的棘突自基底部剪除,也可不做切除(圖3.26.3.1-4)。
12.2 2.鉸鏈側椎板的準備
應用電鉆將椎板外側緣皮質骨磨除,僅留松質骨和內層皮質。如無上述設備,則用2.5mm寬的三關節咬骨鉗,在關節突內側緣的椎板上下緣,均勻用力,將外層皮質骨咬除,形成骨槽狀。
12.3 3.開門側椎板的操作
用電鉆或氣鉆,或薄型椎板咬骨鉗,沿椎板的關節突內側緣,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將椎板全層完全切斷,顯示硬膜囊。開門的椎節數根據病變范圍而定,通常4個或5個節段,即頸3~6或頸3~7(圖3.26.3.1-5)。
12.4 4.椎管擴大
椎板一側已完全游離,另一側有部分皮質骨相連。將每節椎節間黃韌帶切除并分離。將椎板扳向鉸鏈側,使鉸鏈側內層椎板皮質骨造成折斷狀,但仍有部分皮質連續,使椎板形成開門狀態。椎板切開間隙擴張越大,椎管矢狀徑增加越大,如每增加1mm,則直徑增大0.5mm。一般擴大6~8mm已足夠(圖3.26.3.1-6)。
12.5 5.椎板開門固定
為保持椎板處于永久的開門狀態,可在開門術前先在棘突基底部打孔以便能貫穿鋼絲或粗絲線,將棘突縫合到對側肌層上,開門側的椎板內側之間可放置脂肪組織,以預防頸部肌肉與硬膜囊粘連(圖3.26.3.1-7)。為防止單開門術后關門現象,可取一與椎板厚度相當的髂骨或肋骨,嵌于開門處,用鋼絲或小螺釘固定,達到重建一側椎板的作用(圖3.26.3.1-8,3.26.3.1-9)。
采用上下端植骨小螺釘固定的方法,也能達到防止術后關門的目的(圖3.26.3.1-10)。
12.6 6.切口的縫合
縫合肌層、皮下和皮膚,切口放置負壓引流或半管引流1根。
13 術中注意要點
1.椎板鉸鏈側宜先行操作,一旦內外皮質全斷裂時,可另選對側作鉸鏈側。氣鉆或電鉆磨外板時,必須準確確定在關節內側的椎板上進行。過于靠外將損傷關節突并導致神經根損傷,過于靠內側,則椎板外側殘留過多,影響減壓效果。椎板外層皮質骨一旦磨透,即顯出松質骨,出血量明顯增多,此時應停止進一步操作。
2.開門側椎板切割時,不宜過深,防止深及椎管內,損傷脊髓和神經根。
3.椎板開門不可過大或過小。太小起不到減壓作用,太大則容易造成鉸鏈側椎板完全性骨折,使開門和開門后固定困難,甚至造成醫源性脊髓壓迫。
4.目前尚無較好的方法來處理開門后的固定。牢固固定棘突于鉸鏈側十分重要。在開門側將同側肌肉作適當分離填入其間,有利于阻止術后關門。
14 術后處理
1.術后以頸托固定,24~48h后拔除引流條,術后10d拆線,并以石膏頸托固定,持續2~3個月。術后定期攝X線片或CT掃描判斷骨折愈合情況。
2.術中如對脊髓有刺激或擾動,宜常規應用脫水劑和激素。常規使用預防劑量的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15 并發癥
15.1 1.脊髓損傷
主要由于術中操作不當所致,尤其是椎管狹窄嚴重者。選擇合適的器械和熟練掌握手術技巧很重要。
15.2 2.出血和血腫形成
主要與切口縫合前創面止血有關。局部出血可形成血腫。血腫如發生在開門側的硬膜外可引起壓迫,使臨床癥狀進行性加重。
15.3 3.關門
與術中固定有關。由于固定不牢固,使得已經開門的椎板恢復原位。如開門側關門后椎板邊緣陷入關節突內側,進入椎管,則更加重椎管狹窄,甚至造成新的致壓物,進一步改進固定方法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15.4 4.椎板游離
由于鉸鏈側椎板切開過深,或在開門過程中完全骨折,使整個椎板呈游離狀態,兩側截骨處均不能緊密接觸,不能骨性愈合,反而成為脊髓的骨性致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