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īng xué
2 英文參考
channel and poin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annel poi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eridian poi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jing-river point(五輸穴之經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十四經穴之簡稱·經穴
經穴為十四經穴的簡稱[1]。即歸屬于十二經脈及奇經中任脈和督脈的腧穴[2]。
十四經穴指已經歸入十四經脈的穴位。簡稱“經穴”。穴位的分經,肇源于《內經》。至《針灸甲乙經》已有系統記載,計正中(任、督脈)單穴49,兩側(十二經脈)雙穴300,合計總穴名為349穴。以后的針灸書中,陸續有所增加。至清時的《針灸逢源》,已載正中單穴52,兩側雙穴309,合計總穴名為361。分別為:督脈28,任脈24;手太陰肺經11,手厥陰心包經9,手少陰心經9;手陽明大腸經20,手少陽三焦經23,手太陽小腸經19;足陽明胃經45,足少陽膽經44,足太陽膀胱經67;足太陰脾經21,足厥陰肝經14,足少陰腎經27。[3]
5 五輸穴之一·經穴
經穴為五輸穴之一[1]。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是經氣所行的五輸穴[2]。《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行為經。”意為脈氣至此,猶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經過,故名。經穴多在腕踝關節附近,“主喘咳寒熱”[4]。
5.1 十二經經穴
經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及臂、脛部。十二經各有1個經穴,即經渠(肺)、陽溪(大腸)、解溪(胃)、商丘(脾)、靈道(心)、陽谷(小腸)、昆侖(膀胱)、復溜(腎)、間使(心包)、支溝(三焦)、陽輔(膽)、中封(肝)[5]。
五輸穴指十二經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4]。
十二經五輸穴表[4]
經名\穴名\五輸名 | 井 | 滎 | 輸 | 經 | 合 |
肺 | 經渠 | ||||
大腸 | 陽溪 | ||||
胃 | 解溪 | ||||
脾 | 商丘 | ||||
心 | 靈道 | ||||
小腸 | 陽谷 | ||||
膀胱 | 昆侖 | ||||
腎 | 復溜 | ||||
心包 | 間使 | ||||
三焦 | 支溝 | ||||
膽 | 陽輔 | ||||
肝 | 中封 |
足三陰、足三陽五輸穴[4]
5.2 經穴的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較廣[5]。《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變于音者,取之經。”《難經·六十八難》:“經主喘咳寒熱。”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8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45.
古籍中的經穴
- 《神灸經綸》:[卷之三]身部證治
奇經任脈穴)中脘(奇經任脈穴)膏肓(灸百壯足太陽經穴)內關(手厥陰經穴)食倉(即胃倉足太陽經穴)足三...
- 《針灸易學》:[卷下三尋穴]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此。)手足太陰二經之會。針三分,灸五壯。云門...
- 《傷寒論辯證廣注》:[卷之一]圖注內經足陰陽六經之脈
入中者。相合。復下行貫入內。復出外踝之后。循京骨穴。至足小指外側之端。以交于足少陰經也。)(經穴分...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卷上]經絡第二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一名虎口。本經穴。)上入兩筋之中。(陽溪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針灸]附∶雜病穴法
太陰之井,五日少陰之俞,六日厥陰之經。在表刺三陽經穴,在里刺三陰經穴,六日過經未汗刺期門、三里,古法...
- 更多古籍中的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