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手術名稱
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
4 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的別名
5 分類
6 ICD編碼
57.4901
7 概述
膀胱頸梗阻是指由尿道內口向尿道內延伸約1~2cm長的一段管狀結構發生梗阻。病因分為先天性及后天性。先天性者多由于膀胱頸部肌肉肥厚所致。后天性者常由于局部慢性炎癥等導致的膀胱頸部纖維性攣縮,女性較男性多見,且常在中年以后發生。前列腺手術后膀胱頸狹窄及膀胱頸括約肌與逼尿肌共濟失調等亦可引起膀胱頸梗阻。
臨床癥狀主要是進行性排尿困難,表現為排尿費力、尿流細小、射出無力、分段排尿、排尿淋漓、尿潴留及充溢性尿失禁等。長期梗阻可導致泌尿系感染及腎功能不全。
診斷除根據臨床表現外,尚需作以下檢查:
1.膀胱鏡檢查 鏡鞘插至膀胱頸部有緊縮感。鏡下可見尿道內口后唇稍隆起、膀胱內有小梁、小房或憩室等下尿路梗阻性改變。令病人做排便動作時,膀胱頸部活動受限。
2.尿動力學檢查 尿流率檢查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均低于正常,排尿時間延長。膀胱尿道壓力測定顯示排尿期膀胱內壓明顯增高(>6.86kPa,即>70cmH2O),最大尿流率降低(<10ml/s),膀胱頸壓升高。若行影像尿動力學檢查,則可見膀胱頸開放不全。
3.膀胱殘余尿測定 根據下尿路梗阻及膀胱代償功能的情況,可有不同程度的殘余尿。
膀胱的解剖結構見下圖(圖7.4.5.1-0-1,7.4.5.1-0-2)。
治療:輕者可服用α1受體阻滯劑,也可行尿道擴張術。梗阻嚴重者應行經尿道膀胱頸切開術或恥骨上膀胱切開、膀胱頸后唇楔形切除及膀胱頸Y-V成形術。
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創傷小、痛苦少,住院時間短,療效滿意,是膀胱頸梗阻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8 適應癥
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適用于:
1.臨床癥狀較重。
2.非手術治療無效。
3.膀胱頸梗阻較重。
4.剩余尿>50ml。
9 禁忌癥
1.膀胱頸梗阻并發嚴重尿路感染。
2.膀胱頸梗阻并發嚴重腎功能不全。
以上兩點為相對禁忌證,應在病情改善后再行手術。
10 術前準備
1.并發泌尿系感染者應留置導尿管引流尿液,并全身及局部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并發腎功能不全者應留置導尿管引流尿液,待腎功能恢復后再行手術。
11 麻醉和體位
12 手術步驟
插入電切鏡,觀察膀胱頸及膀胱內病變情況。如為膀胱頸后唇呈堤壩狀隆起者,先在5點、7點位電切至肌層,再以5點、7點位肌層為標志,電切6點位,以防電切過深,引起尿失禁或膀胱陰道瘺。電切寬度為1.5~2cm,使后尿道與膀胱三角區接近同一平面。如為膀胱頸環行狹窄,有人主張行全膀胱頸電切,有人主張先在3點、9點位電切至肌層,再電切6點位至肌層。電切后徹底電凝止血,并向膀胱內注水400ml,拔除電切鏡后壓迫恥骨上膀胱區,如見尿線呈水柱狀射出,沖力大,說明電切滿意。然后放入F18~20三腔氣囊導尿管,囊內充水,壓迫止血。
13 術后處理
1.將氣囊導尿管牽引3~5d。
2.保持留置導尿管引流通暢。
3.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4.術后5~7d拔除留置導尿管,觀察患者排尿情況。
14 述評
1.出血 主要由于術中止血不徹底或繼發感染性出血。處理方法為加強導尿管牽引及持續膀胱沖洗,防止血塊形成及存留。選用有效的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如用上述方法仍不能制止出血,應考慮再次直視下電凝止血。
2.膀胱頸梗阻未徹底解除 由于電切深度或范圍不夠導致膀胱頸梗阻解除不徹底,術后仍然排尿困難。處理方法為加用尿道擴張及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如哈樂等。如無效,可再次電切或選用膀胱頸楔形切除及Y-V成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