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eridia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
經絡是指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通路[2] 。內部屬絡臟腑,外部分佈四肢、頭身,聯繫有關穴位,貫穿內外、上下、前後、左右,使人體成爲統一的整體。廣義經絡包括經脈、絡脈、經別、經筋等。
經脈沿一定的循行路徑分佈於身體的較深部,是經絡中直行的主幹,與各臟腑密切聯繫。經脈的分枝稱爲絡脈,橫行於身體較淺表部,沒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上細小的分枝爲孫絡。經脈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合稱十四經;每一經脈均有分枝的絡脈。錯縱複雜的經絡內聯五臟六腑,外絡皮肉筋骨,貫通上下,遍佈全身,使人體成爲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中醫理論認爲經絡既是運行氣血,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發揮營衛之氣防禦作用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的途徑,所以當人體生病時,經絡便是疾病進犯機體和把內臟病變表現於體表的途徑。經絡學說不僅和陰陽、五行一樣是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臨牀診治、用藥、針炙等均有實際指導意義。在中醫典籍《醫學入門》中“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的說法,充分體現了經絡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經絡進行的多方面研究,肯定了經絡的存在,但對其實質尚無統一的、完善的解釋。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爲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爲主。它們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幹線;“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幹、四肢等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生命的現象。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4.1 經絡的理論形成
早期對經絡(血管路線、針刺感傳路線、腧穴遠道主治規律、氣功感傳路線)和腧穴(鍼灸治療特殊的部位)的認識,是古人解剖實踐、醫療實踐和養生修煉實踐結合的產物,而從單純的"線"和"點"的結合上升到經絡、腧穴理論體系,則還結合了古人對世間萬物的哲學思辨,在當時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氣一元論"、"天人相應"等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古人才創立了完整的經脈腧穴理論體系。
早期文獻
現存的經絡腧穴文獻原以《內經》爲最早,近代發現漢墓出土的古帛書和竹簡中都記載有“十一脈”,爲《脈書》的主要內容,這一名稱與《史記·倉公列傳》所說的倉公淳于意受其師陽慶傳授“黃帝、扁鵲之《脈書》”之說相符合。《脈書》有屬於黃帝,有屬於扁鵲,可知有不同的本子。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就有幾種文本:一種內容較簡單按先“足三陽三陰脈”後"臂三陰三陽脈"排列,因稱爲"《足臂十一脈灸經》);另一種內容較詳,按先六陽脈後五陰脈次序排列,因稱爲"陰陽本"(《陰陽十一脈灸經》)。後者在帛書中有甲、乙兩寫本;又有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簡書本。可見其傳抄較多,影響更廣。帛書的記載見《馬王堆漢墓帛書》和《五十二病方》書中。
戰國初期的醫學家秦越人(扁鵲),曾刺“三陽五會(輸)”救治虢太子屍厥;馬王堆出土帛書《脈法》中的“陽上於環二寸而益爲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的“久足中指”,“久左”等,都是有關腧穴早期臨牀應用的文獻記載。西漢初期,著名醫家淳于意(倉公)用鍼灸給人治病,已經明確提到了什麼病,當刺什麼部位。這些部位倉公稱之爲“俞”(“論俞所居”),或稱“砭灸處”。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着鍼灸從醫療實踐上升到系統的理論時代。
《內經》包括現存的《黃帝內經靈樞》和《黃帝內經素問》。其寫作時間當是《黃帝內經靈樞》在先,《黃帝內經素問》在後。關於經絡的記載以《黃帝內經靈樞》爲最詳,如《經脈》、《經別》、《經筋》、《脈度》、《根結》等篇;《黃帝內經素問》則是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闡發和討論,如《脈解篇》、《皮部論》、《經絡論》、《骨空論》、《調經論》、《太陰陽明論》、《陽明脈論》等。但《黃帝內經素問》所引古文獻並不完全與現存的《黃帝內經靈樞》相同,如《脈解》所載經脈文字不同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卻接近於帛書記載,這當是古《脈書》的另一傳本。凡名爲"解"者自然是晚於原書的解釋性著述。
《內經》在早期經絡文獻《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的基礎上,結合其他醫學文獻和醫療經驗的總結,完善了十二經脈手足三陰三陽的命名及分類;全面論述了十二經脈與內在臟腑的屬絡關係,經脈不僅內連臟腑,外絡肢節,而且陰經與陽經、髒與腑之間還構成了表裏相合的互相聯繫。經脈的循行連接,脈行之逆順,以及營衛氣血在十二經脈的流注也從《內經》開始論述。營氣行於脈中,自手太陰肺經始而終於足厥陰肝經,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週而復始。《內經》還補充完善了十二經脈等的病候和主治,並通過外感病邪由表入裏、由皮毛到絡、經、內臟的傳變及其絡脈變化,闡明瞭經絡系統的防禦功能、反應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功能。此外,《內經》討論了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六經皮部 的分佈及奇經八脈 的循行,闡述了十二經標本和根結在上下內外的對應關係,全面論述了經絡"與天地同紀",與自然界變化的密切關係等(參見第一章)。
從腧穴理論看,《內經》記載了五輸穴、原穴、俞募穴、下合穴、交會穴等的含義及其作用,記述了160餘個腧穴的名稱、部位或取法,對腧穴的功能特點已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對腧穴作了基本的定義: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內經》將腧穴比作“節”、“會”和“絡”,指出腧穴是人體神氣(人體最精華之氣)聚集、留止、遊行、出入之處,也是經絡之氣向周圍滲灌之處。綜合分析《內經》有關腧穴的多種名稱(如空、孔、竅、骨空、穴、節、會、府、氣府、原、絡、俞、溪、谷等)字義,《內經》已較爲完整準確地闡述了腧穴的主要功能特點,腧穴作爲人體經脈與外界的通道,可以傳導經氣,轉輸臟腑氣血精華,對周圍組織起滲灌作用;而“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又進一步說明腧穴可以作爲疾病診斷重要的參考;腧穴能接受外來刺激,對人體起調節和治療作用。 略晚於《黃帝內經》時代的醫學著作還有《明堂孔穴鍼灸治要》,原有書有圖,可惜這部專門論述經穴的著作早已散佚,但其主要內容保留在晉以後皇甫謐的《鍼灸甲乙經》中,書中其對腧穴的記述已較《內經》更爲完整,充實了腧穴學的基本理論及腧穴的臨牀應用,與《內經》同樣是鍼灸經穴理論的奠基作。
《難經》
《難經》原稱《八十一難》,是對《內經》等古經提出各種問題進行解答。
《難經》有關經絡的問題特注重寸口脈診、原氣、奇經八脈以及對“是動”“所生病”的解釋,《難經》第一次完整論述了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的區別,形象論述了奇經八脈調節氣血、不參予十二經脈循環的功能特點,以及經別理論等等。十二經脈原文循行路線之後分“是動則病”和“是主某所生病”的敘述,在《難經》中釋作“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又說:“氣流而不行者,爲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爲血後病也”。用氣血、先後解釋經脈病候並不符合《內經》的原意,但對後來溫病學派創用衛、氣、營、血辨證卻具有啓發的意義。
《難經》對腧穴理論的論述主要有原穴、八脈交會穴、俞募穴和五輸配屬五行等。《難經》明確提出了“原氣”是“人之生命”,是“十二經之根本”,闡述了原氣通過三焦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其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即是“原穴”,並在《內經》基礎上補充了心經原穴和六腑原穴,使十二原穴趨於完整。《難經》還提出了氣血筋脈骨髓臟腑八會穴、“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以及五輸穴配屬五行的理論,特別對臨牀應用有所闡發,成爲子午流注學說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出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和“瀉南補北”理論,不僅是鍼灸臨牀配穴大法,而且也是中醫治療各科疾病的原則之一。
《鍼灸甲乙經》
現存的經穴專著以魏晉時皇甫謐編集的《鍼灸甲乙經》(全稱《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爲最早,是彙集《黃帝內經素問》、《九卷》、(又稱《針經》,即今《黃帝內經靈樞》及《明堂孔穴鍼灸治要》三部書分類整理而成。
針對當時腧穴定位出現差異(如武威出土的東漢醫簡將足三裏定於“膝下五寸”;呂廣將太倉(中脘)定在“臍上三寸”等),書中對腧穴分佈進行了整理,頭面軀幹以分區劃線排列,四肢以分經排列,記載經絡所屬穴名共349名,其中有交會關係者84穴。諸穴穴名、別名、位置、取法、主治、配伍、何經脈氣所發、何經所會、針刺深淺、留針時間、艾灸壯數、禁刺禁灸以及鍼灸意外等均有全面論述。《鍼灸甲乙經》確立了鍼灸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奠定了鍼灸學成爲一門獨立的臨牀醫學學科的基礎。
東漢末,張仲景“撰用《黃帝內經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等書著成《傷寒雜病論》(《傷寒論》),所稱《九卷》,即後來所稱的《黃帝內經靈樞》。說明《傷寒論》一書以六經辨證,是對《內經》、《難經》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經絡理論的靈活運用,爲後人樹立典範。
4.2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絡脈和浮絡、孫絡等。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奇經八脈是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也可說前者爲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後者爲修行者所開發出來之特有經脈。
經,原意是指縱行的絲,又有"徑"的含義,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幹;絡,則有"網"的含義,譬如網絡,指小而淺的橫行支脈;脈,則主要是指是血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概括來說,經絡就是全身運行氣和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幹爲經脈,小的分支爲絡脈,總稱爲經絡.
4.2.1 經脈的主體部分
經脈在體內縱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名稱,是運行氣血營衛的主要幹道,因而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向外聯絡肢體,內行連屬臟腑,將人體聯貫成爲一個有機整體。奇經八脈則對全身經脈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專屬的穴位,而奇經八脈中除任脈、督脈外,無專屬的穴位。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於淺層的支脈,由經脈別行分出的較大絡脈主要有十五絡,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幹前、後、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裏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再別出的細小分支稱孫絡,其浮現於皮膚表層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稱浮絡、血絡,它們縱橫交錯,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後彌散網絡全身。
十二正經從四肢肘膝部別行正經深入體腔的支脈稱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它們的作用主要是溝通臟腑,加強表裏二經之間的聯繫,也是經絡的主體部分。
4.2.2 經絡的連屬部分
經絡的連屬部分包括內屬和外連兩大部分。
經絡內屬於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每一條經脈各連屬了一個臟腑。連屬於髒的經脈爲陰經,連屬於腑的經脈爲陽經。
經絡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的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則是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的分佈。皮部位於人體最外層,具有保護機體、抵抗病邪入侵、反應相應臟腑經絡病變的作用。
經絡組成概表
(內) | -- | 臟腑--經絡所歸屬(陰經連屬於髒,陽經連屬於腑) |
↑ | ||
│ | ┌ | 十二經脈--經絡的主體,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起運行氣血的主導作用 |
│ | │ | 奇經八脈--具有特殊作用的經脈,對各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 |
經絡 | ┤ | 十二經別--經脈的深部分支,溝通臟腑,起加強表裏經聯繫的作用 |
│ | │ | 十五絡脈--經脈的外部分支,起溝通表裏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
│ | └ | 三百六十五絡--經絡的小支,分佈到全身各腧穴 |
↓ | ┌ | 十二經筋--受經絡支配的筋肉 |
(外) | ┤ | |
└ | 十二皮部--皮膚按經絡分佈 |
┌ | 肺經---金---大腸經 | ┐ | ||||||
│ | 絡脈(列缺)----(偏歷) 絡脈 | │ | ||||||
┌ | ┤ | ├ | ┐ | |||||
│ | │ | 經別---合---經別 | │ | │ | ||||
│ | └ | 經筋-------經筋 | ┘ | │ | ||||
│ | ┌ | 心經---火---小腸經 | ┐ | │ | ||||
│ | │ | 絡脈(通裏)----(支正)絡脈 | │ | │ | ||||
手三陰 | ┤ | ┤ | ├ | ├ | 手三陽 | |||
│ | │ | 經別---合---經別 | │ | │ | ||||
│ | └ | 經筋-------經筋 | ┘ | │ | ||||
│ | ┌ | 心包經--相火---三焦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經別---合---經別 | │ | ||||||
└ | 經筋-------經筋 | ┘ | ||||||
┌ | 脾經---土---胃經 | ┐ | ||||||
│ | 絡脈(公孫)----(豐隆)絡脈 | │ | ||||||
┌ | ┤ | 脾大絡(大包) | ├ | ┐ | ||||
│ | │ | 經別---合---經別 | │ | │ | ||||
│ | └ | 經筋-------經筋 | ┘ | │ | ||||
│ | ┌ | 腎經---水---膀胱經 | ┐ | │ | ||||
│ | │ | 絡脈(大鐘) ----(飛揚)絡脈 | │ | │ | ||||
足三陰 | ┤ | ┤ | ├ | ├ | 足三陽 | |||
│ | │ | 經別---合---經別 | │ | │ | ||||
│ | └ | 經筋-------經筋 | ┘ | │ | ||||
│ | ┌ | 肝經---木---膽經 | ┐ | │ | ||||
│ | │ | 絡脈(蠡溝)----(光明)絡脈 | │ | │ | ||||
└ | ┤ | ├ | ┘ | |||||
│ | 經別---合---經別 | │ | ||||||
└ | 經筋-------經筋 | ┘ |
4.3 人體經絡分佈
4.3.1 頭額及耳部
巔: 本字當作“顛”,指頭頂部,又稱“腦蓋”。足太陽經:“交巔”。 督脈分支相同。足厥陰經:“與督脈會於巔”。 手少陽經別:“別於巔”。 足少陽之筋:“交巔上”。腦爲髓之海,其輸在於其蓋。
腦:《說文》:“腦,頭髓也”。髓者以腦爲主,腦爲髓海。足太陽經:直者“入絡腦”。 督脈分支相同。足陽明經:“循眼系入絡腦”(見《黃帝內經靈樞·動輸》)。
額,額顱,額角:額,古又稱“顙”,其中部稱“額顱”,兩旁隆起處稱“額角”,又簡稱“角”。或稱“頭角”。 足陽明經:“循髮際至額顱”。 足太陽經:“上額”。 足厥陰經:“上出額”。 足少陽之筋:直者“上額角”。 手少陽之筋:“結於角”。 手少陰絡、足少陰絡、手太陰絡、足太陰絡、足陽明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見《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
頭,頭角:頭上部稱“頭”,頭上兩旁隆起處稱“頭角”,指額骨結節(額角),也有指頂骨結節。足少陽經:“上抵頭角”。 足太陽之筋:“直者上頭”。 手陽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絡頭”。 督脈別絡:“散頭上”。
耳,耳上角,耳後完骨:以耳爲中心,分耳中、耳後、耳前、耳上角(耳上方)、耳後完骨(乳突部)。足太陽經:支者“至耳上角”。 足太陽之筋:“上結於完骨”。 足陽明經:“循頰車,上耳前”。 足少陽經:“下耳後”,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 手太陽經:“入耳中”。 手少陽經:“系耳後,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 手陽明別絡:“入耳合於宗脈”。 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前,循耳後”。 足陽明之筋:支者“結於耳前”。 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手厥陰經別:“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手少陰絡、足少陰經別、手太陰絡、足太陰絡、足陽明絡: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見《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
枕骨:《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頭橫骨爲枕”。 足太陽之筋:“直者結於枕骨”。 足少陰之筋:“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4.3.2 顏面部
顏面前髮際以下至頜總稱“面”,眉目之間稱“顏”。任脈:“循面”。足少陽經別:“散於面”。諸陽之會皆在於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見《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足太陽之筋:“下顏”。
目,目系,內眥,銳眥:《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目眥外決於面者爲銳眥,在內近鼻者爲內眥。”《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於目……肌肉之精爲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爲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督脈:“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同足太陽經),其少腹直上者,上系兩目之下(同任脈)”。蹻脈:“屬目內眥”。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內)眥。足太陽之筋:“支者爲目上綱”。足陽明之筋:“上合於太陽,爲目下綱”。足少陽之筋:“支者結於目眥爲外維”。足陽明經別:“還系目系”。足少陽經:“起目銳眥”,“至銳眥後”。手太陽經:“至目銳眥”。手少陰經別:“合目內眥”。足少陽經別:“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手少陰經:“系目系”。足厥陰經:“連目系”。諸脈者皆屬於目: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鼻,頞:鼻下爲鼻孔。上部爲鼻根,稱“頞”。鼻號“明堂”。手陽明經:“上挾鼻孔”。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陽經:支者“抵鼻”。 足陽明之筋:“下結於鼻”。足太陽之筋:“結於鼻”。
,頄:(音拙),頄(音求),均指顴骨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多用“”,有釋作目下部。《黃帝內經靈樞·經筋》多用“頄”,《黃帝內經太素》寫作“鼽”,楊上善注:“鼻形謂之鼽也。”與《說文》“病寒鼻窒”(鼻寒)的解釋不相合。作部位名,似當以字爲正。手太陽經:支者“上”。手少陽經:“至”。足少陽經:“抵於”。足陽明經別:“上頞、”。足太陽之筋:支者“下結於頄”。足陽明之筋:“合於頄”。手陽明之筋:支者“結於頄”。足少陽之筋:“結於頄”。蹻脈:“入頄”。
脣,口,人中:足陽明經:“環脣”。足厥陰經:“環脣內”。手陽明經:“挾口”。足陽明經:“上挾口”。足陽明經別:“出於口”。衝任之脈:“絡脣口”。手陽明經:“交人中”。
頤,頷:頤,頷,均指下頜部,又釋頤爲頷中,頷爲腮下。頷又作,指顳側部。任脈:“上頤”。督脈:“上頤”(同任脈)。足陽明經:“循頤後下廉”。足少陽經別:“出頤頷中”。足少陽之筋:“下走頷”。手太陽之筋:“結於頷”。手少陽之筋:“上乘頷”。手陽明之筋:“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後三“頷”字《黃帝內經太素》作“”。
頰,曲頰:面旁總稱“頰”,下頜角部稱“曲頰”,口頰內稱“頰裏”。手陽明經:支者“貫頰”。手太陽經:支者“循頸上頰”,又“當曲頰”。手少陽經:“下頰”。足少陽經:“下加頰車”,又“在耳下曲頰之後(天容)”。足陽明經:“循頰車”。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足厥陰經:支者“下頰裏”。
齒,牙,曲牙:通稱牙齒,分別稱門牙、犬牙爲“牙”,臼齒爲“齒”。又分稱“上齒”和“下齒”。下頜關節支,稱“曲牙”。手陽明經:“入下齒中”。足陽明經:“入上齒中”。手陽明別絡:“遍齒”。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陽明經:“循牙車”。手陽明、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見《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
舌,舌本,舌中,舌下:足太陰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太陰經別:“貫舌中”。足少陰經:“挾舌本”。足少陰經別:“直者,系舌本”。足少陰經:“舌下”(廉泉,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手少陰絡:“系舌本”。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足厥陰脈:“絡於舌本”(見《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4.3.3 頸項、咽喉部
頸、項:頭與胸背之間爲“頸”,頸之後爲“項”。督脈:“上項”。督脈:“別下項”(同足太陽)。足太陽經:“下項”。足太陽經別:“從膂上出於項”。足少陰經別:“系舌本,復出於項”。足少陰之筋:“挾膂上至項”。手少陰經“上項”。足少陽經:“循頸”。手太陽經:“循頸”。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出走太陽之前”。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髃上頸”。
咽喉(咽)、嗌:《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又單稱“咽”,爲食道通稱,後人又稱作“胃系”。《說文》:“咽,嗌也”。據《黃帝內經靈樞》所說,“嗌”多指咽的上段。任脈:“至咽喉”。督脈:“入喉”。衝脈、任脈:“會於咽喉”。手太陽經:“循咽”。手少陰經:支者“上挾咽”。足少陽經別:“上挾咽”。足陽明經別:“上循咽”。足太陰經別:“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足陽明:“挾喉之動脈”(見《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足太陰脈:“絡嗌”(見《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
喉嚨(喉)、肺系:《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又單稱“喉”,爲氣管的通稱,又稱“肺系”。足陽明經:“循喉嚨”。足少陰經:“循喉嚨”。足厥陰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手少陰經別:“上走喉嚨”。手厥陰經:“出循喉嚨”。手陽明經別:“上循喉嚨”。手太陰經:“從肺系橫出腋下”。
頏顙:《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楊上善解釋作:“喉嚨上孔”,滑壽解釋作“咽顙”,即指咽喉上部。足厥陰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衝脈:“上者出於頏顙”。
會厭:《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任脈:“會厭之脈:上絡任脈”。
4.3.4 肩背部
肩(肩解、肩胛、肩上):肩關節和肩胛岡部稱“肩解”,肩峯端稱“髃骨”,成片骨稱“肩胛”,肩胛區肌肉稱“肩膊”,內上方稱“肩上:”。足太陽經:“循肩膊內”,“別下貫胛”。 足少陽經:“至肩上”。 手太陽經:“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手陽明經:“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手少陽經:“循臑外上肩”。 手太陽絡:“絡肩髃”。手陽明絡:“上乘肩髃”。足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肩髃”。手陽明之筋:“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 手太陰之筋:“結肩前髃”。督脈之絡:“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
足太陽經:“挾脊”。 足少陰經:“貫脊”。 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 足太陰之筋:“內者著於脊”。 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手陽明之筋:支者“挾脊”。督脈:“貫脊”。
腰:《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足太陽經:“抵腰中”。 足少陰絡:“貫腰脊”。督脈:“挾脊抵腰中”(同足太陽經)。
腎:足少陰經:“屬腎”。足太陽經:“絡腎”。 足少陰經別:“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衝脈:“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胞絡者:“繫於腎”。
臀:足太陽經:“貫臀”。 足太陽之筋:“上結於臀”。督脈:“別繞臀”。
尻:足少陽之筋:“後者結於尻”。 足太陽經別:“下尻五寸,別入於肛”。
4.3.5 胸脅部
胸中(胸裏):《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胸腹,藏府之郭也”。《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背者胸中之府”,其髒爲心、肺。手太陰之筋:“下結胸裏”。 手少陰之筋:“結下胸中”。 手厥陰之筋:“入腋散胸中”。 手厥陰經:“起於胸中”。 手厥陰經別:“下淵腋三寸,入於胸中”。 手少陽絡:“注胸中”。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蹻脈:“上循胸裏”。
膻中:《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爲氣之海。手少陽經:“布膻中”。 足厥陰經:“絡於膻中”(見《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肺:手太陰經:“屬肺”。手陽明經:“絡肺”。手少陰經:“上肺”。足少陰經:直者“入肺中”。足厥陰經:“上注肺”。
心:手少陰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繫”。 手少陰絡:“入於心中”。手太陽經:“絡心”。足太陰經:支者“注心中”。足少陰經:支者“絡心”。足太陽經別:“其一道循膂當心入散”。足少陽經別:“貫心”。足陽明經別:“上通於心”。手厥陰絡:“絡心繫”。督脈:“上貫心”。
心包:手厥陰經:“屬心包絡”。手少陽經:“散絡心包”。足少陰絡:“上走於心包下”。
乳,膺乳:足陽明經:“下乳內廉”。手陽明經別:“從手循膺乳”。足少陽之筋:“繫於膺乳”。 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裏”。胃之大絡:名曰虛裏,“出左乳下”(見《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
腋,淵腋:足少陽經:“下腋”。手太陰經:“橫出腋下”。手少陰經:“下出腋下”。手厥陰經:“上抵腋下”。手太陽經別:“入腋走心”。手少陰經別:“入淵腋兩筋之間”。手厥陰經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手太陰經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 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從腋後外廉,入腋下”。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 手太陽之筋:“入結於腋下”。脾之大絡:名大包,“出淵腋下三寸”。
脅,肋,季脅:足少陽經:“循脅裏”,“過季脅”。手厥陰經:“出脅”。足厥陰經:“布脅肋”。足陽明之筋:“上循脅”。手太陰之筋:“下抵季脅”。手厥陰之筋:“前後挾脅”。足太陰之筋:“循腹裏,結於肋”。脾之大絡:“布胸脅”。
肝:足厥陰經:“屬肝”。足少陽經:“絡肝”。足少陰經:“上貫肝膈”。足少陽經別:“散之上肝”。
4.3.6 腹部
腹:足陽明經別:“入於腹裏”。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陰經:“入腹”。足厥陰經:“抵小腹”。 任脈:“循腹裏”。 任脈絡:“下鳩尾,散於腹”。
臍:足陽明經:“下挾臍”。足太陰之筋:“結於臍”。手少陰之筋:“下繫於臍”。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脈: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同任脈)。
胃:足陽明經:“屬胃”。足太陰經:“絡胃”。手太陽經:“抵胃”。足厥陰經:“挾胃”。手太陰經:“循胃口”。
大、小腸:手陽明經:“屬大腸”。手太陰經:“絡大腸”。足太陰經:“入絡腸胃”。手太陽經:“屬小腸”。手少陰經:“絡小腸”。
三焦:手少陽經:“屬三焦”。手厥陰經:“絡三焦”。手太陰經:“起於中焦”。
膀胱:足太陽經:“屬膀胱”。足少陰經:“絡膀胱”。足太陽經別:“三焦下腧(下合穴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4.3.7 陰部
陰器,睾,宗筋,纂:篡,應作“纂”,指肛門部。足厥陰經:“過陰器”。足陽明之筋:“聚於陰器”。足太陰之筋:直者“聚於陰器”。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結於陰器”。足厥陰之筋:“結於陰器”。足厥陰絡:“循脛上睾,結於莖”。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督脈:“起於少腹之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蹻脈:“循陰股入陰”。 太陽、陽明:“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陽、陽明之所合也”(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衝脈:“與陽明合於宗筋”(《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4.4 經絡的作用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概括說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所以能決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聯繫人體內外,起着運行氣血的基本作用;
所以能處理百病,是因其具有抗禦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經絡作用體現在臨牀運用中,從臨牀實踐認識經的作用,二者是相互結合的,說明經絡理論來自臨牀又用於指導臨牀。
4.4.1 聯繫內外,網絡全身
經絡系統由主體部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別、絡脈)、內屬部分(屬絡臟腑)和外連部分(經筋、皮部)組成,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聯結人體各個部分的基本途徑。人體的臟腑、器官、皮毛、孔竅、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經絡的溝通和聯結而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系統外行於體表,內屬於臟腑,縱橫交錯,溝通表裏,貫穿上下,通過多種通路和途徑將機體上下、左右、前後各個部分,以及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之間,臟腑與體表,體表與臟腑,官竅、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間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其具體聯繫通路有以下一些特點:
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着重在體表與體表,以及體表與臟腑之間的聯繫;
十二經脈的標本、氣街和四海,則加強人體前後腹背和頭身上下的分段聯繫。
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海論》所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臟腑居於內,支節居於外,其間是通過經絡系統相聯繫。經絡系統是以頭身的四海爲總綱,以十二經脈爲主體,分散爲三百六十五絡遍佈於全身,將人體各部位緊密地聯繫起來,使有機體各部分之間保持着完整和統一。
4.4.2 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經絡的作用是:“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經氣推動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約束氣血的運行軌道,調節氣血的容量,對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協調平衡起着總領的作用。沒有經絡系統對全身的維繫、協調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機體正常的生命運動。
(1)運行血氣
運行氣血的功能,首先取決於“宗氣”。《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黃帝內經太素》“心脈”作“心肺”,可知宗氣是總括心肺的活動功能。《黃帝內經靈樞·五十營》說的:“呼吸定息,氣行六寸”。意指一呼一吸,脈氣可運行六寸,這就是呼吸與經脈運行的關係進行討論,脈氣的宗主即稱宗氣。
其次取決於出自“臍下、腎間”的“原氣”。《難經·八難》指出:“臍下、腎間動氣”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經絡的功能活動表現稱爲“經氣”。經氣來源於真氣,真氣來自先天之原氣,又依賴後天水谷精微之氣的不斷充養,是人體生命活動最根本的動力。原氣與胸內的膻中,一上一下,分別稱爲上下氣海。
此外,產生於中部的營氣和衛氣,依賴於飲食,由“水谷之氣”轉化而成,營氣運行於經脈之中,起濡養全身的作用,並變化爲血液;衛氣寓布到經脈之外,起保衛全身的作用,抵抗病邪的侵犯,並有調節體溫、管理汗液分泌、充實皮膚和溫煦肌肉等功能。
由於宗氣和原氣的參與和推動,“內溉臟腑,外濡腠理”(見《黃帝內經靈樞·脈度》),從而使體內的臟腑和體表的五官七竅,皮肉筋骨,均能息息相通,協調一致。
(2)營陰陽
營陰陽除指經絡氣血營運全身,濡養所有器官組織外,還有“協調陰陽”的意義。如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臟腑、表裏之間,不僅由於經脈的聯繫使生命有機體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繫,而且由於陰陽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使氣血盛衰、機能動靜保持正常節律,從而使機體成爲統一的、協調而穩定,並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這是經絡在正常生理上的主要功能。
4.4.3 抗禦病邪,反應症候
經絡的功能活動表現稱爲“經氣”。經氣不僅表現爲“行氣血、營陰陽”,還表現爲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性”。在疾病狀態下,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性表現爲抵禦外邪、傳入疾病和反映疾病。
(1)抗禦病邪
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網絡周身,當人體正氣充足時,經脈之氣就能首當其充,奮起抵禦外邪的入侵;而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經絡便會成爲疾病的傳入通路。邪氣(致病因素)侵入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由表向裏,由淺入深,傳入內臟,並且還會通過經絡系統影響到人體的其他部分。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說:“孫絡”能“以溢奇邪,以通營衛”,這是因爲孫絡分佈範圍最廣,最先接觸到病邪,而營衛──特別是衛氣,就是通過孫絡散佈到全身皮部。當病邪侵犯時,孫絡和衛氣發揮了重要的抗禦作用。臨牀上發現的體表反應點,一般均可從孫絡的“溢奇邪”、“通營衛”的作用來理解。穴位(包括反應點)是孫絡分佈的所在,也是衛氣所停留和邪氣所侵犯的部位,即《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篇》所說:“……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正邪交爭,在體表可出現異常現象。如果疾病發展,則可由表及裏,從孫絡、絡脈、經脈……逐步深入,並出現相應的症候。《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第也,如此則治其經焉。”溫病學派運用“衛、氣、營、血”概念來分析熱性病發展過程的淺深關係,其理論依據也是以運行營衛血氣的生理功能爲基礎。經絡及其所運行的營衛血氣,是有層次地抗禦病邪,同時也有層次地反映症候。
(2)反映症候
另一方面,臟腑病變有時也會通過經絡傳出體表,在體表某些部位出現壓痛、結節、隆起、凹陷、充血等反應,這類反應常可用以幫助診斷有關內臟的疾病。因此經絡又有診斷疾病的作用。
經絡反映症候,可分局部的、一經的、數經的和整體的。
一般來說,經絡氣血阻滯而不通暢,就會造成有關部位的疼痛或腫脹;氣血鬱積而化熱,則出現紅、腫、熱、痛,這些都屬經絡的實證。如果氣血運行不足,就會出現病變部位麻木不仁、肌膚萎軟及功能減退等,這些都屬經絡的實證。
如果經絡的陽氣(包括衛氣、原氣)不足,就會出現局部發涼或全身怕冷等症狀,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瘧論》所說的:“陽虛則寒”;經絡的陰氣(包括營氣、血液)不足而陽氣亢盛,則會出現五心煩熱(陰虛內熱)或全身發熱等症狀,這就是所說的“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可見寒熱虛實的多種症候都是以經絡的陰陽氣血盛衰爲根據。
經絡與經絡之間,經絡與臟腑之間,在反映症候上也是互相聯繫。如《傷寒論》一書所總結的熱性病的“六經傳變”規律,疾病的發展由表入裏,可以從太陽經傳至陽明經或少陽經,也可以由三陽經傳入三陰經,在經絡和臟腑之間病邪也可以相傳,如太陽病可出現“熱結膀胱”和小腸的腑證,陽明病也有“胃家實”證等。
關於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絡脈、經筋等各有所屬病症,是各經絡所反映的症候,同時又是該經絡穴位所能主治的適應症,兩者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理解,運用鍼灸等治法激發了經氣和經絡本身抗禦病邪的功能,從而疏通經脈,通行周身,調節陰陽平衡,促使人體功能活動向正常狀態恢復。
4.4.4 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鍼灸、按摩、氣功等方法所以能防病治病,正是基於經絡具有傳導感應和調整虛實的作用。《黃帝內經靈樞·官能》說:“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即是說,運用鍼灸等治法要講究“調氣”,要明瞭經絡的通路。針刺治療必須“得氣”,針刺中的“得氣”現象和“行氣”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現象的表現。
(1)經氣與神氣
與經絡密切相關的氣有原氣、宗氣、營氣、衛氣,行於經絡則概稱爲“經氣”,這是將“經”與“氣”緊密結合起來說明經絡的多種功能。
經氣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又稱做“神氣”,經絡所屬的腧穴就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之所在(見《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黃庭內景經》說:“泥丸、百節皆有神”,意思是腦及全身百節都有神氣活動。針刺中的“得氣”、“行氣”等感覺現象說的“氣”,與“神”是密切相關的,所謂“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張志聰:《靈樞集註·行鍼》),故經絡傳導感應的功能又可說是“神氣”的活動。
“神”與腦有關,後人所稱“腦爲元神之府”(《本草綱目》辛夷條),在《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裏主要把它說成與“心”和“脈”有關,說:“心藏神,脈舍神”以及“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等。從“脈舍神”的意義來理解,可見經絡與神氣活動是直接結合在一起的。
(2)調整虛實
經絡的調整虛實功能是以正常情況下的協調陰陽作爲基礎,鍼灸等治法就是通過適當的穴位和運用適量的刺激方法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調節機體失常的機能使之趨向平衡,“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見《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當疾病表現爲“實”時,選取適當腧穴、採用不同針刺艾灸方“瀉”其有餘,反之則“補”其不足,從而達到體內平衡。
經絡調整虛實的功能,還指經絡在針刺或艾灸的刺激下,可使不同的病理變化都向有利於機體恢復的方向轉化。大量臨牀研究表明,經絡對機體各個系統和器官都能發揮多方面、多環節、多途徑的調整作用。例如:針刺健康人和患者的足三裏時,對胃弛緩者可使收縮波加強,而對胃緊張者可使之弛緩,這種影響對病人更爲明顯;針刺有關經絡的穴位,對亢進者有抑制作用,對抑制者有興奮作用。臨牀研究還證明,不同的經絡穴位具有相對的特異性。例如針刺心經和心包經的神門、曲澤、內關等穴治療心律紊亂獲得較好的療效,心電圖檢查顯示心率調整,心肌勞損也有好轉,而針刺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裏和膀胱經的崑崙等穴,則效果較差。通過X線鋇餐檢查以及胃計波攝影,發現正常人胃蠕動較少者針刺足三裏後胃蠕動增多,波幅增大,針刺非穴位則變化不明顯等等。
4.5 經絡學說的臨牀應用
經絡理論在臨牀上的運用,主要有診斷和治療兩方面。
各條經脈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根據病變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屬經絡臟腑,根據經絡來切脈、診察體表和辨別症候,這種方法叫作“分經論證”(“經絡診法”);而根據各條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來分析臨牀症候的,則稱作“分經辨證”;
根據經絡聯繫全身以及經氣的傳導作用,根據經絡的生理病理特點在相應經脈循經取穴施術,運用不同的治法及藥物治療,稱爲“循經治療”(循經取穴和分經用藥)。根據經絡協調平衡全身陰陽的作用,便可通過各種刺灸方法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體內容參見《中醫診法》和《鍼灸治療學》等)。
4.5.1 經絡診法
《黃帝內經靈樞·經水》說:“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這些都是就經絡部位進行診察的方法,如審查、指切、推循、捫摸、按壓,以及觀察該部寒溫和氣血盛衰現象。《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說的“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也是同一意思。“切循而得之”,本身就是檢查經絡的基本方法。經絡外診多用直接的檢查,近代又採用一些客觀的檢測方法,如從皮膚電現象等作觀察等,使檢查探測方法趨於多樣化。
分經切脈,原屬經絡診法的主要內容。《黃帝內經靈樞》以寸口脈診候陰經病證的虛實,人迎脈診候陽經病證的虛實。又以陽明脈所最盛,其下部可診候衝陽(趺陽)脈,腎所盛衰則可診候太溪脈。
分部診絡,則是指分皮部診察血絡的色澤,以辨痛、痹、寒、熱等,這在皮部中已有說明。近人又有從皮疹辨證,也屬於診絡法。
壓痛的檢查,對臨牀取穴尤爲重要。“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懈)”(見《黃帝內經靈樞·背腧》),這既是取穴法,也是經絡診法之一。
4.5.2 分經辨證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內至五臟六腑,都以經絡爲綱,按經絡來分析病證即稱分經辨證。《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指出皮膚的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結,骨骼連屬和長短,都是以經脈爲綱紀,從而分析其所發生的不同病證。
十二經脈各有“是動則病……”和“是主某所生病”的記載,意指此經脈變動就出現有關的病證,此經脈腧穴能主治其所發生的病證,這就是經脈的主病。各經脈既有其循行所過部位的所稱外經病(證),又有其有關的臟腑病(證)。此外,絡脈、經筋也各有主病;皮部之病實即經絡之病的綜合反映,總分爲六經病。奇經八脈與各經相交會,其所主病證又有其特殊性質。
分經辨證,主要也就是分十二經(合爲六經)和奇經八脈,一般以十二經爲正經,主疾病之常;奇經爲十二經的錯綜組合,主疾病之變。
4.5.3 循經取穴
經絡各有所屬腧穴,腧穴於分經之外還有不同的類別,腧穴以經絡爲綱,經絡以腧穴爲目,經絡的分佈既有縱向的分線(分行)關係,還有橫向的分部(分段)關係,這種縱橫關係結合有關腧穴其意義更爲明顯。循經取穴的意義應當從這種關係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經絡遠道取穴是循經,按經絡鄰近取穴也是循經。
《內經》所說的“治主病者”就是指取用能主治該病症的經穴。經脈的“是主某所生病”,說的就是這一經所屬穴的主治症,這主要以四肢部經穴爲依據。作爲特定類別的四肢經穴就有井、滎、輸、原、經、合、絡、郄等。在頭面、軀幹部,則有處於分段關係的臟腑俞募穴及衆多的交會穴。對臟腑五官說來,取用頭面軀幹部的經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經穴是遠取法。循經遠取和遠近配合,在臨牀治療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其具體內容請參見《鍼灸治療學》有關配穴法的論述。
4.5.4 藥物歸經
藥物按其主治性能歸入某經和某幾經,簡稱藥物歸經,此說是在分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因病症可以分經,主治某些病症的藥物也就成爲某經和某幾經之藥。宋、金以來,如醫家張元素(潔古)等發揚此說,爲掌握藥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說:“如柴胡治寒熱往來,能愈少陽之病;桂枝治畏寒發熱,能愈太陽之病;葛根治肢體大熱,能愈陽明之病。蓋其止寒熱、已畏寒、除大熱,此乃柴胡、桂枝、葛根專長之事。因其能治何經之病病後人即指爲何經之藥”。近代藥物書中多有歸經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