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ìng jū
2 英文參考
shank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of tib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脛疽(shank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of tibia)為病名[1]。《瘍醫準繩》卷四:“脛疽,發于脛名曰兔嚙[1]。”是指生于小腿脛骨的無頭疽[2]。屬附骨疽[1]。
4 關于附骨疽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癰、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襲,附著于骨的化膿性疾病[2]。屬無頭疽。其特點是多發于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后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備急千金方》云:“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
附骨疽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稱:如生在大腿外側的,叫附骨疽;生于大腿內側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脛部的,叫股脛疽等:病名雖異,但其病變部位均在四肢長骨,病因、證治大致相同。
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骨髓炎[2]。
詳見附骨疽條。
5 關于無頭疽
無頭疽(headless absces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為病名[3]。是指發生于骨骼與關節間的化膿性疾病[2]。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氣滯而釀成[3]。無頭疽能形成瘺管;如發于長骨者多損骨;發生于關節的,易造成畸形。
《外科證治全書》云:“陰疽之形,皆闊大一,根盤堅硬,皮色不變,或痛或不痛,為外科最險之癥。”
臨床上常見的附骨疽及環跳疽是無頭疽的代表性疾病。
詳見無頭疽條。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8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3.
治療脛疽的穴位
- 膝開
陵泉后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膝關穴位于膝部,脛骨內側踝的下方,陰陵泉(SP9)后1寸。正坐或仰...
- 膝關
陵泉后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膝關穴位于膝部,脛骨內側踝的下方,陰陵泉(SP9)后1寸。正坐或仰...
- 中郄
,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疭,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腹痛...
- 三里
宮出血,盆腔炎,陽萎,遺精,腎炎,膀胱炎,疔瘡癰疽,癮疹,寒濕腳氣,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下肢...
- 足三里
炎,疔瘡癰疽,癮疹,寒濕腳氣,膝痛,下肢瘺蹙,足脛酸痛,下肢癱瘓,下肢痹痛,下肢麻痹,膝關節及其周...
- 更多治療脛疽的穴位
治療脛疽的方劑
- 利樞湯
1兩。功能主治:去寒濕,壯血氣,舒筋活骨。主伏骨疽,生于兩腿上,當髀樞。用法用量:水煎熟,加酒沖服...
- 內補五香丸
,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癰疽潰后,膿血甚多,不生肌肉。用法用量:每服30丸,...
- 羊髓膏
羊髓2兩,大黃2兩,甘草1兩,胡粉2分。主治:癰疽始作便壞,熱毒發瘡。用法用量:以豬脂2升半,并胡...
- 顧步湯
錢,熟地黃3錢,肉桂1錢,干姜1錢,牛膝3錢,虎脛骨(酥炙)3錢,金銀花2錢。功能主治:大補氣血,...
- 驅毒保脫湯
凈沒藥5分。功效:活血和陽,以散其陰毒。主治:脫疽,由沉寒痼冷,陰毒搏于趾節而成。屈不能伸者,病在...
- 更多治療脛疽的方劑
治療脛疽的中成藥
- 大活絡丹
浸,焙)、玄參、白術各一兩,防風二兩,葛根、炙虎脛骨、當歸各一兩半,血竭七錢,炙地龍、犀角、麝香、...
- 五香丸
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主治:小兒癰疽,癤毒未破,或膿未潰。憎寒壯熱。用法用量:每服2...
- 生肌散
者禁之。臨床應用:麻先生兄村行為犬所嚙,舁至家,脛腫如罐,堅若鐵石,毒氣入里,嘔不下食,頭痛而重。...
- 大補陰丸
),陳皮1兩,牡蠣(童便煅)1兩,山萸肉1兩,虎脛骨1兩,防己(酒洗)1兩,牛膝(酒洗)1兩,當歸...
- 更多治療脛疽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脛疽
- 《瘍醫大全》:[卷二十七足踝部]足跟疽門主論
囊》)又曰∶男酒色過度者,多患此證。汪省之曰∶嚙疽屬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生于腳跟申脈穴,又名足...
-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候(凡六十五論)]五十七、兔嚙瘡候
凡疽發于脛,名曰兔嚙瘡。一名血實瘡。又隨月生死。蓋月食之類,非脛瘡也。尋此瘡,亦風濕搏于血氣,血氣實...
- 《靈樞識》:[卷六]癰疽篇第八十一
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數說未穩。張注得其旨矣。兔嚙其狀赤至骨巢源作兔嚙疽。甲乙、千金翼作其狀如赤豆...
- 《外科心法要訣》:[卷十一足部]足跟疽
氣湯、人參養榮湯、桂附地黃丸隨證滋補治之。余按癰疽潰瘍門。海藏云∶兔嚙久不收斂,用鹽湯洗之,白術研...
-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足跟瘡(六十七)
八味丸。凡此皆當滋其化源,若治其外則誤矣。俗云,兔嚙瘡者,蓋獵人被兔咬足跟,或瘡久而不斂,必氣血瀝盡...
- 更多古籍中的脛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