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經筋是指附屬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的功能。全身筋肉按十二經脈連屬,分成十二經筋,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經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和骨骼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絡屬臟腑。十二經筋具有聯結四肢關節,主司關節運動作用。其病候可表現出屬寒屬熱兩方面。寒則筋脈拘急,背部筋脈拘急(陽急)可產生角弓反張,胸腹部筋脈拘急(陰急)可產生俯不能伸。熱則經筋弛緩不收。治療可用“燔針劫刺”,按病痛處取穴(以痛為腧)。[1]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于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系。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其分布與十二經脈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結于關節和骨骼,走向軀干,上起于頸項,終止于頭面。陽筋分布體外,陰筋進入體腔,但不與內臟相聯。其中,手三陽經筋都結于額角(角),足三陽經筋都經缺盆上結于顴骨部(頄)和目周圍,手三陰經筋并入胸中再結于胸膈部(賁),足三陰經筋都結于陰器。經筋發病的特點為“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主要表現為掣引、痹痛、弛緩、攣急等。治療上,寒證可采用“燔針劫刺”局部俞穴;熱證以泄陽邪為主。[2]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經筋
- 《靈樞識》:[卷三]經筋篇第十三
馬云。各經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張云。凡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其...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經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三《經筋》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六《經筋》篇。足太陽之筋,...
- 《類經》:[七卷經絡類]四、十二經筋結支別
不同也,所當并考。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
- 《形色外診簡摩》:[卷下色診面色總義]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三焦筋上乘頷,結于角。大腸筋上左角絡頭。(以上經筋所絡。)面顏∶胃陽明脈榮于面。心其華在面。心正脈...
- 《醫經原旨》:[卷二]經絡上第五
復合于手陽明經。以上共十二經,是為六合也。)十二經筋者,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
- 更多古籍中的經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