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荊芥穗藥典標準
3.1 品名
荊芥穗
Jingjiesui
SCHIZONEPETAE SPICA
3.2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sfolia Briq.的干燥花穗。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
3.3 性狀
本品穗狀輪傘花序呈圓柱形,長3~15cm,直徑約7mm。花冠多脫落,宿萼黃綠色,鐘形,質脆易碎,內有棕黑色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3.4 鑒別
(1)本品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95~110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個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斷面觀細胞類方形或類長方形,胞腔小。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表面觀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成束,壁平直或微波狀。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穗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胡薄荷酮對照品,加石油醚(60~90℃)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3μl、對照藥材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5 檢查
3.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 第二法)。
3.5.2 總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K)。
3.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K)。
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8.0%。
3.7 含量測定
3.7.1 揮發油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40%(ml/g)。
3.7.2 胡薄荷酮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80:2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2nm。理論板數按胡薄荷酮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胡薄荷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入甲醇10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20分鐘,濾過,濾渣和濾紙再加甲醇10ml,再超聲處理一次,濾過,加適量甲醇洗滌2次,合并濾液和洗液,轉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80%。
3.8 性味與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3.9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3.10 用法與用量
5~10g。
3.11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3.12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古籍中的荊芥穗
- 《瘋門全書》:正治諸方
三錢半)北全蝎(米汁洗糯米水炒二錢半或姜汁炒)荊芥穗(二錢半)北防風(二錢半)大風子肉(殼不用黑豆...
- 《普濟方》:[卷一百四十七傷寒門]傷寒雜治(附論)
(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軟切焙干)草烏頭(炮去皮臍)荊芥穗(各半兩)石膏(研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陳...
-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假蘇
。【附方】舊四,新二十七。頭項風強∶八月后,取荊芥穗作枕,及鋪床下,立春日去之。(《千金方》)風熱...
- 《幼幼集成》:[卷五萬氏痘麻]起發證治歌
炙黃生白芍酒黃芩凈連翹北防風牛蒡子芽桔梗粉干葛荊芥穗炙甘草淡竹葉十片為引,水煎服。內托護心散治痘起...
- 《普濟方》:[卷六十五牙齒門]牙齒疼痛
梗煎十余沸齒齦用方(出直指方)蓽茇生地黃當歸須荊芥穗白芷桑白皮(炒)蜂房(炒)赤芍藥姜黃細辛丁香膏...
- 更多古籍中的荊芥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