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jīng jiè
2 英文參考
herba schizeneptae[朗道漢英字典]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chizonepetae herb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CHIZONEPETAE HERBA[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Herba Schizonepet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荊芥
荊芥為中藥名,出《吳普本草》。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1]。荊芥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炒荊芥形如荊芥段,表面棕黃色,略有焦斑,氣味稍弱,微具焦香氣[1]。荊芥炭形如荊芥,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內部焦黃色,味苦而稍辛香[1]。
荊芥味辛,性微溫[1]。歸肺、肝經[1]。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2]。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2]。炒炭治便血、崩漏。荊芥一般多生用,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1]。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的作用,可用于婦人產后血暈,[1]。荊芥炒炭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可用于便血、崩漏等證[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Herba Schizonepet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荊芥的別名
假蘇、四棱桿蒿、香荊芥。
假蘇、穩齒菜、四棱桿蒿[3]。
7 荊芥的處方用名
荊芥、荊芥炭[1]。
8 荊芥的來源
荊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1]。
荊芥為唇形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 (Benth.) Briq.的全草[3]。
9 荊芥的原植物形態
荊芥為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香氣。莖方形,被短柔毛,基部略帶紫色,上部多分枝。葉對生,3~5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披針形,長1.5~2cm,寬1.5~4mm,兩面被柔毛,下面具腺點;近無柄。輪傘花序多花,集成頂生長2~13cm間斷的假穗狀花序;萼狹鐘形,被毛,萼齒三角狀披針形;花冠青紫色,2唇形,長超過花萼,下唇中裂片先端微凹,基部爪狀變狹;雄蕊4,二強。小堅果矩圓狀三棱形,有小點。花果期6~9月。
10 荊芥的產地
荊芥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主產于河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荊芥主產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3]。
11 荊芥的采收與初加工
12 荊芥的生藥性狀
荊芥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荊芥的炮制
宋代有焙(《普濟本事方》)、燒灰(《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的方法[1]。
明代有微炒(《濟陰綱目》)、炒黑(《萬氏女科》)等法[1]。
清代增加了童便制(《本經逢原》)、醋調制(《玉楸藥解》)、醋制(《類證治裁》)[1]。對炮制目的論述有“生用解散風邪,清利頭目……若炒黑用,須炒極黑存性,至腸紅下血,女人崩漏,產后血暈,取其涼血及血遇黑則止之義也”(《藥品辨義》)和“止血炒炭,散風生用,敷毒醋調,治崩漏童便炒黑”(《得配本草》)[1]。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炭等[1]。
13.1 荊芥的炮制方法
13.1.1 荊芥
取原藥材,除去雜匱[1]。搶水洗凈,稍潤,切斷,干燥,篩去碎屑[1]。
13.1.2 炒荊芥
取荊芥段,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1]。
13.1.3 荊芥炭
取荊芥段,置炒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黑褐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少量清水,滅盡火星[1]。取出,晾干涼透[1]。
13.2 成品性狀
荊芥為不規則的小段狀,莖、葉、穗混合[1]。莖呈方柱形,黃綠色至紫棕色,被短柔毛[1]。葉片較小,皺縮卷曲,破碎[1]。花穗淡棕色或淡黃綠色[1]。質脆[1]。氣香特異,味微澀而辛涼[1]。
炒荊芥形如荊芥段,表面棕黃色,略有焦斑,氣味稍弱,微具焦香氣[1]。
荊芥炭形如荊芥,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內部焦黃色,味苦而稍辛香[1]。
13.3 炮制作用
荊芥一般多生用[1]。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1]。如治療風寒感冒或瘡瘍初起的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療咽喉腫痛的荊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療麻疹初起的竹葉柳蒡湯(《先醒齋廣筆記》)[1]。
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的作用[1]。可用于婦人產后血暈,如治療產后出血過多,頭目眩暈的華佗愈風散(《婦人良方》)[1]。
荊芥炒炭后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1]。可用于便血、崩漏等證[1]。如治療婦女血崩的黑蒲黃散(《素庵醫要》);配伍人參、當歸、熟地等可治療產后血崩及虛人血崩,如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1]。
13.4 炮制研究
荊芥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1]。
13.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研究表明,荊芥各部位揮發油含量以荊芥穗最高[1]。炒炭后,荊芥揮發油含量顯著降低,油中所含成分也發生了質的變化[1]。荊芥炭中有8種成分未檢出,但另檢出了9種成分,而主要成分薄荷酮(注:止痛成分)、胡薄荷酮仍存在[1]。同時,荊芥炒炭后揮發油折光率增大,并與炒炭程度有關[1]。
13.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荊芥具解熱、鎮痛、消炎、祛痰作用[1]。荊芥油有直接松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作用,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降溫作用[1]。
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生品則無此作用[1]。荊芥炭和荊芥炭揮發油的止血作用與劑量有關[1]。同時,荊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為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機理為:明顯縮短實驗動物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并且具有體內抗肝素作用,從而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中的多種凝血因子表現出可靠的激活作用[1]。
13.4.3 工藝研究
以止血、凝血實驗為指標,通過正交設計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的最佳炮制條件為180℃,加熱5分鐘,鐵鍋炮制[1]。
13.5 貯存方法
14 荊芥的性味歸經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1]。
荊芥味辛,性溫;入肺、肝經[3]。
15 荊芥的功效與主治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2]。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2]。炒炭治便血、崩漏。
荊芥一般多生用[1]。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等[1]。如治療風寒感冒或瘡瘍初起的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療咽喉腫痛的荊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療麻疹初起的竹葉柳蒡湯(《先醒齋廣筆記》)[1]。
炒荊芥具有祛風理血的作用[1]。可用于婦人產后血暈,如治療產后出血過多,頭目眩暈的華佗愈風散(《婦人良方》)[1]。
荊芥炒炭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1]。可用于便血、崩漏等證[1]。如治療婦女血崩的黑蒲黃散(《素庵醫要》);配伍人參、當歸、熟地等可治療產后血崩及虛人血崩,如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1]。
荊芥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麻疹初起透發不暢,蕁麻疹[3]。
荊芥為眼科常用祛風散寒藥,具有祛風,止血,消瘡,止癢的功效:
(1)用于外感風邪所致目病。本品能祛風散邪而性較平和。治風寒犯目所致黑睛星翳,羞明流淚等,常與防風、羌活配伍,如荊防敗毒散;治風熱所致針眼、椒瘡、瞼弦赤爛、聚星障、電光性眼炎等,常與連翹、薄荷等同用,如銀翹散。
(2)本品炒炭用有止血之功,用于白睛溢血,各種眼底出血,常與蒲黃、墨旱蓮等配伍,如生蒲黃湯。
(3)用于椒瘡、粟瘡、風赤瘡痍等。本品不僅能祛風散邪,且可消瘡止癢。可與連翹、防風配伍,如除風清脾飲。
16 荊芥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解表、透疹生用,止血炒炭用[3]。
荊芥花穗名荊芥穗,功用與荊芥相同,而發散力量較強[3]。
17 荊芥的化學成分
荊芥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1]。
荊芥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d-薄荷酮(d-menthone)、dl-薄荷酮、1-胡薄荷酮(I-pulegone)、d-檸檬烯、荊芥甙A、B(schizonepetoside A,B)。
荊芥全草含揮發油,其中主成分是右旋薄荷酮,還有右旋檸檬烯,左旋胡薄荷酮等。另含荊芥苷(Schizonepetoside)A、B及C,芹菜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還含香葉木素、咖啡酸等[3]。
18 荊芥的藥理作用
荊芥具解熱、鎮痛、消炎、祛痰作用[1]。
荊芥油有直接松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作用,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降溫作用[1]。
研究結果表明,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生品則無此作用[1]。荊芥炭和荊芥炭揮發油的止血作用與劑量有關[1]。同時,荊芥炭的止血活性部位為脂溶性提取物(StE),其作用機理為:明顯縮短實驗動物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并且具有體內抗肝素作用,從而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中的多種凝血因子表現出可靠的激活作用[1]。
19 荊芥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荊芥
Jingjie
SCHIZONEPETAE HERBA
19.2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19.3 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19.4 鑒別
(1)本品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斷面觀細胞類方形或類長方形,胞腔小。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表面觀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 第二法)。
19.5.2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K)。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K)。
19.6 含量測定
19.6.1 揮發油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60%(ml/g)。
19.6.2 胡薄荷酮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80:2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2nm。理論板數按胡薄荷酮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胡薄荷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20分鐘,濾過,濾渣和濾紙再加甲醇10ml,同法超聲處理一次,濾過,加甲醇適量洗滌2次,合并濾液和洗液,轉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20%。
19.7 荊芥飲片
19.7.1 炮制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凈,潤透,于50℃烘1小時,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呈方柱形,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切面類白色。葉多已脫落。穗狀輪傘花序。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19.7.2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30%(ml/g),胡薄荷酮(C10H16O)不得少于0.020%。
19.7.3 鑒別
同藥材。
19.7.4 性味與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19.7.5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19.7.6 用法與用量
5~10g。
19.7.7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19.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0 參考資料
-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30-131.
-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用到中藥荊芥的方劑
- 荊防平胃散
拼音:jīngfángpíngwèisǎn別名:荊芥防風湯處方:荊芥、防風、蒼術、厚樸、陳皮、甘草。...
- 消痰利氣湯
:陳皮1錢半,貝母1錢半,茯苓1錢半,杏仁1錢,荊芥1錢,紫蘇8分,枳殼8分,桑皮(鮮者尤妙)8分,...
- 玉露湯
拼音:yùlùtāng《慈幼新書》卷二:組成:陳茶葉、川黃連、荊芥穗、薄荷、甘草。主治:初生喉腫。...
- 蘇醒湯
:sūxǐngtāng《癥因脈治》卷二:組成:當歸、川芎、荊芥、紫蘇。主治:產后血虛風熱,身熱昏沉。...
- 荊蘇湯
拼音:jīngsūtāng別名:荊芥湯處方:荊芥、蘇葉、木通、橘紅、當歸、桂、石菖蒲各等分。制法:上...
- 更多用到中藥荊芥的方劑
用到中藥荊芥的中成藥
- 萬靈片
川芎100g天麻100g石斛100g防風100g荊芥100g細辛100g雄黃60g朱砂60g制法:以...
- 安臟湯
ngtāng處方參蘆鞭2兩,瓜蒂7個,甘草1兩,荊芥3錢。功能主治肝葉倒置所致兩目無恙,而視物皆倒置...
- 宮方潤腸栓
:WS3-B-3629-98處方:火麻仁芝麻桃仁荊芥穗制法:以上四味,火麻仁、芝麻、桃仁混合壓油,經...
- 小兒清感靈片
編號:WS3-B-0196-90處方:羌活64g荊芥穗43g防風64g蒼術(炒)?64g白芷16g葛...
- 參術止帶糖漿
00g山藥130g陳皮80g白術65g白芍60g荊芥40g柴胡20g甘草5g制法:以上十味,取陳皮及...
- 更多用到中藥荊芥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荊芥
-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假蘇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釋名】姜芥(《別錄》)、荊芥(《吳普》)、鼠(《本經》)。弘景曰∶假蘇方藥不...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量虛實大小,溫酒送下。治虛風癱瘓神效。加味烏荊丸荊芥二兩,天麻、附子、白附子、烏藥、當歸、川芎各一兩...
- 《解圍元藪》:[卷三]風癘各方
按日服之,風癘初服藥起,須以此開經絡。第一日大黃荊芥桔梗歸尾黃芩(各一錢)羌活防風連翹(各一錢二分)...
- 《原要論》:論藥味所忌
羌活(一錢)防風(二錢)前胡(二錢)桔梗(二錢)荊芥(一錢)薄荷(一錢)大力(四錢)蟬衣(八分)倘色...
- 《瘍醫大全》:[卷二十八諸風部]大麻瘋門主方
首用煎方(家秘)防風甘菊花獨活荊芥穗甘枸杞羌活山梔子面部加白蒺藜、當歸、天花粉、天麻、鼠粘子、薄荷、...
- 更多古籍中的荊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