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ìng gǔ jié jíe sī tuō gǔ zhé qiē kāi fù wèi shù
2 英文參考
open reduction of avulsion of tibia tubercle
3 手術名稱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切開復位術
4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切開復位術的別名
open reduction of 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tubercle
5 分類
6 ICD編碼
79.36
7 概述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切開復位術用于脛骨上端骨折的手術治療。脛骨上端骨折,包括脛骨髁間嵴骨折,脛骨平臺內側或外側骨折,以及脛骨結節撕脫骨折。脛骨髁間嵴骨折多發生在8~13歲兒童。Meyers(1959)根據骨折撕脫后移位程度分為3型(圖12.42.4.3-0-1A~C)。Ⅰ、Ⅱ型多在脛骨前緣撕脫,合并有前十字韌帶損傷、骨折后無明顯移位,治療時可用膝關節伸直位管形石膏固定4~6周。Ⅲ型骨折移位明顯,骨折片有時呈60°~90°翻轉,此類型骨折,須手術切開復位和內固定,也可用細鋼絲連同撕脫的十字韌帶一并固定,術后膝關節伸直位,用管形石膏固定4~6周。
脛骨結節撕脫性骨折多發生在年齡較大兒童,Watson-Jones(1955)將其分為3種類型:Ⅰ型骨折片較小,向上移位;Ⅱ型骨折片包括次級骨化中心和脛骨近端骨骺,呈鉸鏈狀向上翹起;Ⅲ型骨折線通過骺板和脛骨近端骨骺進入關節。Ⅱ型和Ⅲ型骨折需要切開復位,否則可造成脛骨上端前面生長停滯和過伸畸形(圖12.42.4.3-0-2A~C)。
8 適應癥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切開復位術適用于:
1.脛骨結節的近端和前方有一個或數個骨折片且明顯移位者。
2.脛骨結節骨折Ⅱ型和Ⅲ型。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見示意圖(圖12.42.4.3-1)。
9 麻醉和體位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42.4.3-2)。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與顯露
于脛骨結節的遠端做一橫向弧形切口,其兩側支達脛骨上關節面水平。切開皮膚和深筋膜,將皮瓣向上下適當游離,可顯露髕韌帶和撕脫的脛骨結節(圖12.42.4.3-3)。
10.2 2.復位與內固定
清除骨折處血腫,將骨折片兩側骨膜瓣做適當游離,但不要把其與脛骨結節完全分離。再將膝關節置于伸直位,使骨折片復位,縫合兩側骨膜瓣。若骨折片較大,可用松質骨螺絲釘固定。徹底止血后,分層縫合皮膚切口(圖12.42.4.3-4A、B)。
11 術后處理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切開復位術術后應用下肢管形石膏固定,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位。術后4~6周拆石膏,開始進行功能練習,并可逐漸扶拐負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