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脛骨即䯒骨。又名骭骨、成骨。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位于小腿內側。[1]
參見䯒骨:
胻骨為骨骼名。亦作䯒骨,指小腿脛骨。《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載:“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一釋作脛腓骨統稱。《醫宗金鑒》:“胻骨……俗名臁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2]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脛骨
- 《普濟方》:[卷九十八諸風門]風腰腳疼痛(附論)
行步不得。或腫癢。或在兩膝腫痛。久療不瘥。漸致虎脛骨(酥炙二兩)天麻木香羌活(去蘆頭)芎黃(銼)蒺藜...
- 《本草綱目》:[獸部第五十卷獸之一]羊
)目中赤翳∶白羊髓敷之。(《千金》)舌上生瘡∶羊脛骨中髓,和胡粉涂之,妙。(《圣惠》)白禿頭瘡∶生羊...
- 《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齒
本當歸身(各三分)細辛根柴胡升麻蒼術(各五分)羊脛骨灰(二錢半)草豆蔻桂枝(各一錢)上為細末,先用...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九·腎膀胱部]牙齒痛
治其濕熱。更以升麻之苦平,引入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余,以羊脛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內為引。用為...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香,塞蛀孔中;氣郁加香附、龍膽草;腎虛加青鹽、羊脛骨;痛加乳、沒;瘀血加五靈脂、血竭。當歸龍膽散麻黃...
- 更多古籍中的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