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季脅:
1.季脅為穴名。出《千金翼方》。《針灸大全》作章門之別名。“脅”,一作“肋”。[1]
章門為經穴名(Zhāngmén LR13)。出《脈經》。屬足厥陰肝經。脾的募穴;八會穴之臟會;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章:同“障”字;門:門戶。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位于側腹部,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際。側臥,舉臂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有健脾消痞、利腰強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秘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腸疝痛、膀胱炎、腎炎等。一般斜刺0.5~0.8寸,本穴右側為肝右葉前,左側為脾下方,不可向內上方深刺;可灸[2]。
章門[2]
2.季脅為人體部位名。又稱季肋。指人體最下面的肋骨,即第十一、十二肋。《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少陽膽經“過季脅”。[1]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季肋
- 《經穴匯解》:[卷之三]側脅部第七
(甲乙)側脅。(入門)腋下六寸。(大全)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按聚英。吳文炳。作肋...
- 《普濟方·針灸》:[卷五針灸門]十二經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脈出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九肋間。及季肋端。灸三壯。主大風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
- 《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對法
聲喉中鳴)章門(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足厥陰少陽之會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腹中鳴...
- 《醫心方》:[卷第二]孔穴主治法第一
∶(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廓。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伸下足,屈上心痛腰京門二穴∶(腎募也。一...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六]氣府論
陰少陽二脈之會,刺七分,灸五壯。章門,脾募也,在季肋端,足厥陰少陽二脈之會,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
- 更多古籍中的季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