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截瘧 (最后修訂于2015/7/9 12:09:03)[共249字]
摘要:概述截瘧:1.經外奇穴名;2.治療方法之一。經外奇穴名·截瘧截瘧為經外奇穴名。出《備急千金要方》。《經外奇穴治療訣》列作奇穴。位于乳頭直下4寸處。主治瘧疾、胸脅痛等。一般艾炷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備急千金要方》:“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經外奇穴治療訣》列作經外穴,名截瘧。治療方法之一·截瘧截瘧為治療方法之一。在瘧疾發作前的適當時間,使用針刺(大椎、后溪、間使等穴)或內服藥(如常山、檳榔、草果、姜半夏煎劑)等方法,以制止瘧疾的發作。......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截瘧
截瘧 治瘧疾方法之一。在瘧疾發作前的適當時間,使用內服藥或針刺等方法,以制止瘧疾的發作。 ②穴名。經外奇穴。《千金要方》:“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經外奇穴治療訣》列作經外穴,名截瘧。在乳頭直下4寸處。主治瘧疾,胸脅痛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作者:
- 活血散瘀截瘧藥馬鞭草
~8月,果期7~11月。 生路旁、村邊、田野、山坡。主產湖北、江蘇、廣西、貴州。 采制 6~8月花開時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化學成分 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卜素。 性味 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于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作者:
- 《景岳全書》:[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瘧疾]論截瘧(共四條)
凡截瘧之法,方固不可,然亦無必效之方。若以愚見并及治驗,則未嘗藉于截也。蓋有邪者,去邪則愈。若散邪既透,解表已過,則但收拾元氣而氣復即愈。惟能于邪正之間,得其攻補之宜,則無不自愈,此截之最善者也。至如截瘧諸方,雖不可執,亦不可無。第有效于此而不效于彼者,亦以人之氣血陰陽各有不同故耳。故凡用截藥者,亦當察人之強弱而酌以用之,庶乎得效,然亦惟輕者,易截。而重者,不易截也。茲錄諸方于后,亦可備于酌用。截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三瘧疾大小總論合參]截瘧飲
虛人久瘧不止大效。黃(酒炙,一錢)人參白術(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砂仁草果橘紅(各一錢)五味子(八分)甘草(六分)烏梅(三枚)生姜(十八片)棗(二枚)水煎服。治三日瘧陰分者,虛極者加人參。制首烏(忌鐵,二兩)牛膝(一兩)當歸(五錢)生鱉甲(醋炙,一兩)廣橘紅(三錢)水煎,空心服,立愈。《馮氏錦囊秘錄》清代馮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扁鵲心書》:[神方]截瘧丹
治一切瘧疾,但瘧不宜截,宜補。硫黃(一兩)雌黃(色紅出陰山,一兩)砒霜(一錢)為末,入罐內,鹽泥封固,陰干,打火三香,冷定取出,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飲下。凡用砒要將蘿卜切去蓋,下段挖空入砒,以蓋蓋好,紙包火煨透存性取出。今此丹系打火煉過,不必蘿卜制。為丸時須研和極勻,若欠勻恐砒有多有少,多處,或致損傷人命。《扁鵲心書》宋竇材公元1127年—1279年
- 《回生集》:[卷上內癥門]截瘧神方(儀征楊賡起軍門家傳秘方屢驗多人)
青蒿(八兩)青皮(二兩)真川貝母(一兩五錢)檳榔(二兩)濃樸(二兩)神曲(二兩)半夏(二兩)甘草(五錢)上藥共為末。姜汁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于未發前三個時辰。每服三錢,姜湯送下,切忌即用飲食。此藥不可經陰人之手。《回生集》清陳杰公元1644-1911年
- 《寓意草》:力爭截瘧成脹臨危救安奇驗
劉泰來年三十二歲。體豐面白。夏月慣用冷水灌汗。坐臥巷曲當風。新秋病瘧三五發。后用藥截住。遂覺胸腹間脹滿日增。不旬日外。腹大胸高。上氣喘急。二便全無。飲食不入。能坐不能臥。能俯不能仰。勢頗危急。雖延余至家。其專主者在他醫也。其醫以二便不通。服下藥不應。商用大黃二兩。作一劑。病者曰。不如此不能救急。可速煎之。余駭曰。此名何病也。而敢放膽殺人耶。醫曰。傷寒腸結。下而不通。惟有大下一法。何謂放膽。余曰。世
- 《外治壽世方》:[卷一瘧疾]截瘧方
叩頭蟲(一個)安眉心。蟲頭向上。膏藥蓋住。過時自愈。又名貼臍截瘧丸。胡椒精(各等分)研末。將飯研爛為丸。如桐子大。外以朱砂為衣。將一丸放在臍中。外用膏上。瘧即止。神驗。《外治壽世方》清鄒存檢公元1644-1911年
- 《成方切用》:[卷九上除痰門]截瘧七寶飲
(易簡)治實瘧,久發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脈弦為肝風,滑為痰,浮為大為陽。若脈沉細微澀者,禁用。)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青皮濃樸陳皮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盅,煎熟。絲凡瘧將來但瘧之來常山能吐老痰積飲,檳榔能下食積痰結,草果能消太陰膏粱之痰。陳皮利氣,濃樸平胃,青曰凝用寒何于《成方切用》清吳儀洛公元1761年
- 《幼科證治準繩》:[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截瘧
三圣丸治諸瘧,不拘遠近。穿山甲(湯浸透,取甲,碎銼,同熱灰鐺內慢火焙令焦黃色)雞骨常山雞心檳榔(二味各一兩,薄銼,曬干)上件,再曬,為末,水煮糯米粉,為糊丸綠豆大,就帶潤以紅丹為衣,陰干。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未發前隔晚用酒空心投一服,重者二服。經久不瘥,下祛瘧丹。二仙飲治同前。青蒿(去梗,五月五日采,曬干,用二兩)桂枝(去粗皮,半兩,二味俱銼,焙,為細末)上每服一錢,寒熱未發前用涼酒調服,或先隔晚
- 《醫方集解》:[除痰之劑第十五]截瘧七寶飲
(《易簡》)治實瘧久發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脈弦為肝風,滑為痰,浮為在表,大為陽。若脈沉澀微細者禁用),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瘧(有經瘧、臟瘧、寒瘧、風瘧、溫瘧、暑瘧、濕瘧、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青皮濃樸陳皮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熟,絲棉蓋其已發,為其氣發而服藥,反能助寒助熱)。此足少陽、太陰藥也。常山能吐老痰積飲,檳榔能下食積痰結,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陳痰也(《玉機微義》曰∶上方
- 《湯頭歌訣》:[除痰之劑]截瘧七寶
(飲,《易簡》)常山果,檳榔樸草青陳多。水酒合煎露一宵,陽經實瘧服之妥。〔常山面東溫服。常山吐痰,檳榔破積,陳皮利氣,青皮伐肝,濃樸平胃,草果消膏梁之痰。加甘草,入胃佐常山引吐也。〕《湯頭歌訣》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證治準繩·幼科》:[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截瘧
三圣丸治諸瘧,不拘遠近。穿山甲(湯浸透,取甲,碎銼,同熱灰鐺內慢火焙令焦黃色)雞骨常山雞心檳榔(二味各一兩,薄銼,曬干)上件,再曬,為末,水煮糯米粉,為糊丸綠豆大,就帶潤以紅丹為衣,陰干。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未發前隔晚用酒空心投一服,重者二服。經久不瘥,下祛瘧丹。二仙飲治同前。青蒿(去梗,五月五日采,曬干,用二兩)桂枝(去粗皮,半兩,二味俱銼,焙,為細末)上每服一錢,寒熱未發前用涼酒調服,或先隔晚
- 《外科傳薪集》:截瘧丹
威靈仙研末。貼臍。《外科傳薪集》清馬培之公元1912-1949年
- 《研經言》:[卷四]常蜀截瘧辨
暑氣痹著膈間,蒸痰結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里實可下,必須氣烈開提之藥,直達病所,追逐其痰,斯無形者失所恃而去。瘧須常、蜀,猶暑須腦、麝也,但淺深之別,各有宜耳!今治中暑,尚知遵古,獨于常、蜀,僉謂其截瘧釀變。然余目驗蘇州、吳江、震澤等處,其俗呼常山為甜茶,遇瘧發輒采鮮者一大把煎服,皆輕者止、重者減,未聞有止后變生者。余踵用其法亦然。夫截之為言,堵塞也。藥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澀壅,足以遏住經絡,斯
- 《醫方考》:[卷二瘧門第十]截瘧七寶飲
常山濃樸青皮陳皮甘草檳榔草果(等分)先期用水、酒各一種煎熟,以絲綿裹之,露一宿,于當發之早溫服。瘧疾三、四發后,寸口脈來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三、四發后,可截之時也。脈弦為飲,滑為實,浮為表,大為陽,故在可吐。師云∶無痰不作瘧。瘧痰為患,常山善吐,檳榔善墜,草果善消,濃樸、青皮亦理氣行痰之要藥;陳皮、甘草乃消痰調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脈來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脈來沉澀細微者,與之則逆矣。慎之。《醫方考
- 《外科傳薪集》:截瘧丸
巴霜(六分)冰片(一分)雄黃(六分)斑蝥(十四個)白土(二分)麝香(一分)朱砂(六分)輕粉(六分)研細末。糯米丸。約一百粒。《外科傳薪集》清馬培之公元1912-1949年
- 《醫方論》:[卷四除痰之劑]截瘧七寶飲
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青皮濃樸陳皮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熟,絲棉蓋之,露一宿,于當發之早,面東溫服。較前方之用知母、烏梅者稍可,然亦非正法也。《醫方論》清費伯雄公元1865年
- 《惠直堂經驗方》:[卷一瘧疾門]截瘧方
香附(去毛米泔浸銼碎微火炒熟六兩)草烏(老姜自然汁浸切片拌炒去姜三兩)二味俱揀成個完整者方用。破碎半個者去之。用石臼搗為末。磁器收貯勿泄氣。每服一分四《惠直堂經驗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瘧黃
瘧黃 病名。因患瘧疾所致的發黃。即瘧疾反復發作所致的貧血。亦稱瘧后黃。《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瘧黃者,面色萎黃,憎寒壯熱,頭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飲食,或好或惡,進退不定。”治宜截瘧為先,用恒山散等方。參見瘧后黃條。作者:
- 雙鳳展翅
雙鳳展翅 小兒推拿方法名。出《小兒推拿廣意》。用雙手食、中二指分別挾持小兒的兩耳尖往上提拉,有退熱除痰、祛寒、截瘧等作用。用于治療肺經受寒之證。作者:
- 瘧疾
瘧疾劉汶目的要求了解瘧疾的臨床特征和歷代醫家對瘧疾的認識。熟悉瘧疾的病因和病理變化。掌握祛邪截瘧的基本治療原則和正瘧、疫瘧、久瘧的特點和治療方法。概述瘧疾是感染瘧邪引起的以寒戰、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疾病。常發于夏秋季,其他季節也可散發。歷史沿革早在《內經》中就有了詳細論述。病因:《素問瘧論》“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癥狀:&ldqu
- 《本草從新》:[卷十三金石部]砒石
大燥、劫痰。辛苦而酸。大熱大毒。砒霜尤烈。(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顓能燥痰。可作吐藥。療痰在胸膈。除哮截瘧。(今方伎家、每用幾厘、常見捷效、而害人者亦不少。)外用蝕敗肉。殺蟲枯痔。出信州。(故又名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衡州次之。錫之苗也。(故錫亦有毒。)畏羊血、冷水、綠豆。《本草從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吳儀洛
- 《奇效良方》:[卷之十二瘧門(附論)]足陽明胃瘧(附論)
治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不可服截瘧藥者。川烏附子(各一兩)南星(二兩)木香(五錢,別銼,臨時入)上除木香不見火外,三味各將一半去皮生用,一半炮熟合和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十片,棗七枚,煎至七分,發前一日及當發日早晨,連進兩三服,半生半熟,能解陰陽。《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本草撮要》:[卷九蟲魚鱗介部]【鼠婦】
味酸溫。入足厥陰經。功專治寒熱。葛洪用以截瘧神效。即濕生蟲。形如蠹魚。《本草撮要》清陳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古方匯精》:[卷一內癥門]何人飲(五十三)
(截瘧如神。凡氣血俱虛。久瘧不止。立效。)何首烏黨參(各四錢)當歸(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煨姜(八分)白水煎。先時溫服之。善飲者以酒一杯。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鐘煎服。尤妙。再煎不必用酒《古方匯精》清愛虛老人公元1644-1911年
- 《藥性切用》:[卷之五上金石部]砒石
味辛苦酸,大熱大毒,內服劫痰截瘧,外敷去腐殺蟲。錫之苗也。煉者名砒霜,其性亦烈。中其毒者,生羊血、綠豆汁可以解之。《藥性切用》
- 《本草分經》:[原例(次序略經更定)手少陽三焦]蜀黍
即常山莖葉,常山辛苦寒,性猛烈,引吐行水,祛痰飲截瘧,蜀黍功用與常山同,而性輕揚,能散上焦之邪結。《本草分經》清姚瀾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粽
(《綱目》)【釋名】角黍。時珍曰∶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氣味】甘,溫,無毒。【主治】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瘧藥,良(時珍)。《本草綱目》明·萬歷六年李時珍公元1578年
- 《藥鑒》:[新刻藥鑒卷之二]烏梅
氣平,味酸,無毒。收斂肺氣,掃除煩熱,安心調中,治痢截瘧,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惡瘡肉出,燒灰敷上,惡肉立盡。仲景治吐蛔下痢,用烏梅丸極驗。同建茶干姜為丸,治休息痢疾甚效。《藥鑒》明杜文燮公元1368-1644年
- 《得配本草》:[卷八蟲部]鼠婦
一名地虱酸,溫。入足厥陰經。治氣癃,療寒熱,小兒撮口,痘瘡倒。葛洪又用以截瘧。配巴豆、胡椒,飯丸,治風牙疼痛。(綿裹一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立效。)《得配本草》清嚴西亭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撮要》:[卷二木部]【阿魏】
味辛。入足太陰厥陰經。功專殺蟲破癥。辟瘟消瘴。得丹砂為丸能截瘧。得靈脂黃狗膽治噎膈痞積。惟臭烈恐傷胃氣。虛者須忌用。缽研細。熱酒器上濾過入藥。解蕈菜及自死牛馬毒。《本草撮要》清陳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外編卷一]禁藥門
截瘧。香附(醋浸透,銅鍋炒)一兩半,草烏(面同炒,去面)五錢,為末。每用一分,臨發時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雜病心法要訣》:[卷四]久瘧虛瘧勞瘧
也。柴胡截瘧飲密佗僧散諸瘧發過三五次,表里皆清截法先,未清截早發不已,已清不截正衰難,截虛柴胡截瘧飲,小柴梅桃檳常山,截實不二佗僧散,燒酒冷調服面南。【注】凡瘧按法治之,發過三五次,表里無證,當先以截瘧藥截之。若表里未清截早,則瘧疾必復發之不已。表里已清不截,則正衰邪盛而難治也。截不足人之瘧,宜用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桃仁、姜、棗煎,并滓露一宿,次日發前一二時小溫服,惡心以糖拌烏梅肉壓之。截
- 冷瘴
冷瘴 病名。瘴病之屬寒者。一名寒瘴。《瘴瘧指南·冷瘴》:“其證惡寒,發震,發熱,頭或痛或不痛,或嘔吐,或不嘔吐,胸膈痞悶,身重腰痛,腳軟,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寒時雖厚衣被不能溫,熱時雖臥冷地不能涼,或大渴飲水,或一日一發,發時多,退時少,或間日三日一發。”治宜溫通或溫下,選用來復丹、奪命散、真武湯、截瘧丸、姜附湯、黑錫丹、感應丸、正氣散、和解散等方。參見瘴氣、瘴瘧條。作者:
- 青蒿
花盛開進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干。 化學成分 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揮發油,油中主為蒿酮(artemisiaketone)、異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作者:自動采集
- 仙鶴草
盛時采割,除去雜質,干燥。 化學成分 含仙鶴草酚(agrimophol)、仙鶴草內酯(agrimonolide),并含木犀草甙(luteoloside)、仙鶴草甲、乙、丙素(agrimoninA,B,C)、賽仙鶴草酚A~E(agrimolA~E),另含鞣質、甾醇、皂甙及揮發油。 性味 性平,味苦、澀。 功能主治 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用于咳血、吐血、瘧疾、脫力勞傷、癰腫。作者:自動采集
- 鴉膽子
淡棕色,微有網狀隆起紋,一端較尖。氣強烈特異,味極苦。 化學成分 含鴉膽子苦素(bruceine)A、B、C、D、E、F、G、H、鴉膽子苦醇(brusatol),鴉膽子甙(bruceoside)A、B、鴉膽子堿(brucamarin),鴉膽子酸(brucedicacid)等。 性味 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截瘧,止痢,腐蝕贅疣。用于痢疾、瘧疾;外治贅疣、雞眼。作者:自動采集
- 馬鞭草
果期7~11月。 生路旁、村邊、田野、山坡。主產湖北、江蘇、廣西、貴州。 采制 6~8月花開時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化學成分 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卜素。 性味 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于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作者:自動采集
- 勞瘧
。《諸病源候論·勞瘧候》:“凡瘧積久不瘥者,則表里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瘧雖暫間,小勞便發。”證見寒熱不止,或發于晝,或發于夜,食欲減少,肌膚羸瘐,顏色萎黃,四肢無力,或癥停稍勞即發。治宜補虛截瘧,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樓根,補中益氣湯加鱉甲、牛膝、首烏、小建中湯、八味丸、人參烏梅散等;或灸膏肓、四花等穴。 ②即瘧母。《證治要訣·瘧寒熱》:“久瘧,經年累月,名曰瘧母,又名勞瘧。”參見久瘧、瘧
- 鴉膽子
及方晶,簇晶直徑約至30μm。 石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14~38μm。 種子粉末黃白色。 種皮細胞略呈多角形,稍延長。 胚乳和子葉細胞含糊粉粒。炮制 除去果殼及雜質。性味與歸經 苦,寒;有小毒。 歸大腸、肝經。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截瘧,止痢,腐蝕贅疣。 用于痢疾,瘧疾;外治贅疣,雞眼。用法與用量0.5~2g,用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吞服;外用適量。貯藏置干燥處。作者:自動采集
- 三月茵陳四月蒿
來的情況,華佗就又發現,這種灰蒿必須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氣、萬物生發三寸長短時采摘才有效,而一過三月進入初夏,萬物發葉生枝,力量分散,就沒有藥效了。此外,華佗還發現,那種翠綠發青的青蒿,卻有清退虛熱,截瘧涼血的作用。于是,華佗就給這種能治瘟黃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個名字――“茵陳”,以區別于那種清退虛熱,截瘧涼血的“青蒿”。為了讓老百姓們都知道并且都能記住這個特殊的現象,華佗還編了一句順口溜:“三月茵陳
- 藥用植物草木樨白粉病
藥用植物草木樨白粉病 草木梅學名MelilotussuaveolensLedeb.名鐵掃把、省頭草、辟汗草、野首蓿等。屬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藥。具芳香化濁、截瘧功能。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省。癥狀主要為害葉片。開始在葉片上出現白色粉狀病斑,病斑擴展后融合成片,嚴重時覆滿整個葉面,后期在白色霉層中產生黃褐色至黑色小點。病原ErysiphepisiDC.和E.cichorace
- 百日兒瘧
百日兒瘧 病證名。出《本草綱目》。指百日內嬰兒患瘧。《幼科要略》:“瘧因暑發居多”,“幼稚之瘧,都因脾胃受病,然氣怯神弱,初病驚癇、厥逆為多。”臨床上嬰兒瘧疾急性發作無定型,可無寒戰,或僅見四肢厥逆,面白唇紫,到發熱時才被發覺,或僅有軀干灼熱,四肢反覺冰涼,汗多;或嘔吐,泄瀉,脾臟腫大,腹部拒按。初起以清熱截瘧為主,隨證選方,并加入青蒿、常山等藥。作者:
- 熱瘴
以其單熱不寒,故名。證見身發大熱,神氣昏沉,晝夜如臥炭火中,腰痛腳弱,大渴欲飲冷水,上脘痞悶,神昏妄語,頭痛或不痛,或不嘔逆,小便赤澀,或頻數,或遺尿,大便或秘或利,舌黑面赤目紅,或吐血衄血。熱瘴初起,刺兩足腕出血,又刺舌下出血。頭痛兩額角脈脹者,與兩額角脈上刺之出血,次服不換金正氣散,又服和解湯,然后用截法。和解后熱勢稍緩,服養胃湯,吞截瘧丸或四獸飲(《瘴瘧指南》卷上)。參見瘴瘧、冷瘴條。作者:
- 《瘴瘧指南》:[卷上辨藥]常山
。中氣愈虛。其不危者幾希。故白砒草果毫不可用。若常山猶有用處。其力能去皮膚毛孔中之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榮衛及肉之間。欲除根本。非常山不可。然常山多能吐。人須制之使不吐。方可用。七寶飲冷服之。不吐截瘧丸。日服六七次。酒送之。亦不吐。屢驗之藥也。當知此藥乃末后之兵。方其瘴之始發。必先正氣和解。溫中鎮下。固守乎病患元元之氣。兵法所謂避其來銳是也。及其熱之間斷也。明見其作息有時。一日一作。只有五六時即
- 《本草從新》:[卷二草部]草果
滇廣所產、名草果。除痰截瘧。辛熱破氣。除痰。消食化積。(瘧積。)治瘴癘寒瘧。(佐常山、能截瘧、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若瘧不由于嵐瘴。氣不實。邪不盛者。并忌。形如訶子。皮黑濃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鐵。(腹痛脹、酒煎二個服之。)《本草從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吳儀洛
- 《本草備要》:[草部]草豆蔻
一名草果燥濕祛痰,除痰截瘧辛熱香散。暖胃健脾,破氣開郁,燥濕祛寒,除痰化食。治瘴癘寒瘧(佐常山能截瘧。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寒客胃痛(散滯氣,利膈痰,因滯因寒者多效),霍亂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解口臭氣、酒毒、魚肉毒(故食料用之)。過劑助脾熱,耗氣損目。閩產名草蔻,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
- 《景岳全書》:[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瘧疾]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柴平湯(和二三三濕瘧身痛)四善飲(和二二八和胃消痰)七寶飲(和二二七截瘧)截瘧丹(和二百三十)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寒濕瘴瘧)正氣散(和二三脾滯)祛瘧飲(和二二一邪火)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寒滯)柴葛二陳湯(和六暑濕)驅瘧飲(和二百二十邪濕)人參養胃湯(和二三四和胃順氣)萬安散(和二二二實邪初感)常山散(和二二九)交加飲子(和二三二痰食瘴)鱉甲飲(和二二四久瘧瘧母)紅丸子(攻九六消食瘧)
- 《本草便讀》:[草部毒草類]常山
\r常山\pq67.bmp\r服之吐利。劫肝胃蘊蓄之痰。味則苦辛。截瘧稽留之病。苗名蜀漆。宣發多功。氣屬腥寒。虛羸當禁。(常山辛苦性寒。有腥氣。入肝胃。劫痰蠲飲。能吐能利。或痰在上膈。或生用多用。或與甘草同用則吐。或痰飲在下。須同大黃并用。否則大便點滴而下。如痢者然。總之常山瞑眩之藥。不可妄用。惟截瘧用之者。以瘧必有老痰宿飲留聚其間。故用此劫劑耳。蜀漆即常山苗。性味主治相同。但宣發之功較勝。亦根與
- 《女科經綸》:[卷六產后證下]產后瘧疾屬氣血虛宜補胃氣為主
薛立齋曰∶產后瘧疾,總以補胃氣為主,佐草果飲之類。若胃氣稍充,以草果飲為主,佐以補胃藥。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氣虛則惡寒,胃氣下陷,則寒熱交作。當大補氣血,其病自退。若誤用清脾截瘧之類,多致不起。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產后有瘧疾之證也。瘧病在夏秋之交,本風寒暑濕四氣之感。而產后之瘧,雖有外邪,當從氣血兩虛為治。陽虛外感,陰虛內熱,陰陽兩虛則寒熱交作,故宜大補氣血為主。若郭氏以敗血為害,固當消瘀,亦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