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結代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43:47)[共75字]
摘要:結代①經脈之氣結止不行。代,止也。《靈樞·歲露論》:“此兩邪相傳,經氣結代者矣。”②脈學名。系結脈和代脈的總稱。泛指緩而不整的間歇脈。詳結脈、代脈條。......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結代
結代 ①經脈之氣結止不行。代,止也。《靈樞·歲露論》:“此兩邪相傳,經氣結代者矣。” ②脈學名。系結脈和代脈的總稱。泛指緩而不整的間歇脈。詳結脈、代脈條。作者: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上編輯外科心法要訣]腫瘍潰瘍結代脈歌
【方歌】腫瘍結脈為陰結,急宜溫解始能康,潰后見結陰虛歇,如代之歇定然亡。【注】腫瘍脈結者,乃陰結也。急用溫散解毒之劑,始可獲效。若潰后見結脈,則為陰虛之歇止,尚不主死。若如代脈之歇,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則為真臟之脈,見定主亡也。《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四內經脈候]促結代脈辨
仲景云∶脈來緩(緩當作遲)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此動而中止復來,代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自還者,此動而中止復來數于前動也。不能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如前動同而不數也。故有結脈者有促脈者有代脈者。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主胸滿煩躁。促者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之脈雖時
- 《瘍科綱要》:[卷上第二章·外瘍脈狀]第十五節·結代之脈
結代皆歇止之脈。結為無定之止,尚是氣血失調,偶然停頓;代為有定之止,竟是臟氣缺陷,習為故常。所以代生結生,顯然有別。然即以內科言之,老人氣血既衰,循行不及,即見代脈,亦未必遽是死征。茍其頤養得宜,尚可綿延歲月。但終是不足之征兆,殘齡風燭刻刻可虞耳。以言瘍證,則腫瘍雖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經絡之病,茍非大證,必不當有結代之脈。而內癰固結,及痛勢極熾者,偶一見之。是當解結定痛,方能脈復即安。久見結代,必非
- 《松峰說疫》:[卷之二·論治瘟疫雜癥簡方]心悸脈結代
甘草湯甘草(二兩,生)水煎服。《松峰說疫》清劉松峰公元1644年—1911年
- 《軒岐救正論》:[卷之二四診正法]結代不同
結脈緩而一止。止無常數。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止有常數。脈學云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涂。然代為氣衰。固云死脈。而又宜于風家痛極。孕婦霍亂。是代亦有生者。至結脈雖為陰凝痰結積聚癰腫瘕疝諸病。每見脫血逢此終不免于死者。是又不拘于常數。總之結脈多生代脈多死耳。瀕湖曰∶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
- 炙甘草湯加減治療早搏60例
炙甘草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筆者自2001年起應用此方加減治療早搏60例均取得一定療效,且無明顯臨床副作用,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60例均為我科住院及門診患者,男43例,女17例,年齡38~67歲,均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內科學》第五版的早搏診斷標準,有“心動悸、脈結代”的臨床表現,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提示室性早搏34例,房性早搏15例,房室交界區性早搏11例,屬于冠心病引起27例,心
- 中藥對心臟期前收縮治療概況
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重點就心律失常的治療狀況作一綜述。1病因病機期前收縮是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大多數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中,甚或發生猝死。早搏常屬祖國醫學“心悸”、“怔忡”、“昏厥”等范疇,呈結代脈象。臨床癥狀以心中悸動,驚覺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為主證,其基本的病因、病機變化多因寒邪、熱邪、情志所傷,心氣血陰陽虧損、水飲、痰濁、瘀血阻絡所釀成[1]。2辨證論治李家庚[2]根據病因病機將心律失常
- 陳寶貴臨證經驗炙甘草湯加減治心悸
類癥狀。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并伴有心前區不適感。此病常見于心陰陽氣血不足引起,臨床上可用炙甘草湯加減治療。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功效為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方藥為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
- 《傷寒溯源集》:[卷之二太陽中篇]傷寒證治第二
衄后可更用麻黃湯也。若衄后可用。則禁汗例中。惡得有衄家不可發汗之戒乎。且前條已有自衄者愈。并不主之以麻黃湯。次條有不發汗因致衄者。方云以麻黃湯主之。義自明矣。何庸二三其說耶。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傷寒而見結代之脈。則知其真氣已虛。經血枯澀矣。氣虛則流行失度。血澀則脈道不利。故脈見結代也。五臟生成篇云。脈之合。心也。脈要精微論云。脈者。血之府也。心為藏神主血之臟。因氣血虛衰。心神搖動。
- 張仲景治療心血管疾病探討
廣大醫家所沿用[1~3]。然而,《傷寒論》中關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治療內容較散,不易掌握,為此,筆者將其中關于心血管疾病的治法及代表方歸納總結為溫通心陽、溫陽健脾、溫補腎陽、滋陰合陽、和解少陽、寬胸開結等6種主要方法,并分析了其病機和證候特點,與各位同道共同探討。1溫通心陽《傷寒論》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本條仲景形象地給我們描述了一位兩手
- 《傷寒括要》:[卷下太陽篇七十三方]炙甘草湯
甘草生姜人參生地桂枝麥冬阿膠麻仁大棗一名復脈湯。脈結代。心動悸。此湯主之。脈結代者。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動悸者潤益陰之品。所以濟其枯涸。而脈之結代者。可復于和平矣。故名復脈湯。《傷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三、醫論]13.太陽病炙甘草湯證
陷胸、瀉心諸方,大抵皆治外感之實證,乃有其證雖屬外感,而其人內虧實甚者,則《傷寒論》中炙甘草湯所主之證是也。《傷寒論》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脈之跳動,偶有止時,其止無定數者為結,言其脈結而不行,是以中止也;止有定數者曰代,言其脈至此即少一跳動,必需他脈代之也。二脈雖皆為特別病脈,然實有輕重之分,蓋結脈止無定數,不過其脈偶阻于氣血凝滯之處,而有時一止,是以為病猶輕;至代脈則止有定數
- 心悸之中醫辯證施治
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性,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作,或數日一次發作。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暈厥。脈象或數或遲,或乍疏乍數,并兼見結、代、促、澀脈。 重證:如心陽不振,則出現心痛胸悶,氣短,眩暈欲吐,脈或遲或數,或乍疏乍數;如心腎虛,水飲凌心,則出現浮腫尿少,形寒肢冷,坐臥不安,動則氣喘,脈疾數;如水飲凌心射肺,則出現突發心悸
- 《長沙方歌括》:[卷四太陽方]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主之。甘草(四兩炙。)桂枝(三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阿膠(二兩)大棗(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歌曰結代脈須四兩甘。棗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麥一斤地。二兩參膠酒水涵。蔚按。周禹載云。本條不言外證。寒熱已罷可知。不言內證。二便自調可知。第以病久正氣阿膠、麥冬、大棗、麻仁。皆柔潤之品以養陰。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陽氣。而結
- 王治強教授治療心病急癥經驗淺析
經驗介紹如下。1活血化瘀1.1冠心病心絞痛本病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常突然發作,心悸氣短,胸悶憋脹,心區疼痛如針刺,面唇紫暗,舌淡苔白,舌邊尖有瘀點或瘀斑,脈微細澀或結代等主癥主脈為其臨床表現。病因盡管復雜。但基本病機還是心陽之氣不足,心陽不振,溫運無力.氣病及血,血脈不暢,心血痹阻,“不通則痛,而罹發胸痹心痛急癥。因此,王師認為本證心陽之氣虛衰為病之本
- 從舌脈辨證治療早搏78例臨床觀察
。治以清熱祛痰,活血通脈。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陳皮、半夏各10g,白茯苓15g,膽南星、甘草各6g,當歸10g,川芎6g。1.3.2氣滯血瘀,胸陽失展(16例)見舌質紅降或有紫斑,脈細澀或促、結。心悸氣短,胸悶刺痛,面色青紫。可見于風心病心衰、冠心病、心肌炎等。治以活血寬胸,溫陽通痹,養心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合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丹參、苦參各15g,柴胡、川芎、當歸、瓜蔞、薤白、桃仁各10
- 病毒性心肌炎中醫診療技術
弱,心陽不足,則出現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溫邪易耗氣傷陰,病初即可見氣陰兩虛之證。病久陰損及陽,則出現心陽虛衰甚至心陽欲脫之危證。血虛氣弱,血運無力,導致心絡瘀滯不通而出現胸痛如刺,心慌,胸悶,脈澀而結代。辨證論治1.邪毒侵心證[證候]發熱或低熱不退,心悸氣短,胸悶而痛,咳嗽流涕或腹痛腹瀉,神疲乏力;舌紅苔薄,脈細數或結代。[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寧心。[方藥]銀翹散。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竹葉、荊
- 加味炙甘草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110例
服日一劑。結果與結論加味炙甘草湯治療該病療效滿意。【關鍵詞】緩慢性心律失常;加味炙甘草湯筆者從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應用加味炙甘草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11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均來源于我院門診,其中男47例,女63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7歲,平均51歲。主要臨床表現:心悸,胸悶,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伴頭暈,納差,失眠,脈沉遲或結代,心率一般
- 崔應珉炙甘草湯臨證經驗
吾師崔應珉,出身中醫世家,自幼隨父習岐黃之道,業醫三十余載,治病無數。余有幸侍診多年,崔應珉教授經方運用靈活精當,效若桴鼓。炙甘草湯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現就其臨證經驗略述于此。 炙甘草湯氣血陰陽俱補 查找方劑教材,炙甘草湯均列為補益劑,但有的載入補血劑中,有的納入氣血雙補劑名下,其論亦仁者見仁,志者見其志。縱觀全方由九味藥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參6g,
- 老年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新進展
素年過半百、氣血衰損,五臟之滯皆發心痛,認定虛損法當以補,明其補不壅滯,善其通不損正,更要注意活與補,清與通的辨證關系。結果確認對改善心臟功能,擴張冠狀動脈緩解心肌缺氧,增強心肌收縮力,預防和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胸痹、胸悶、憋氣竄痛、心悸氣短乏力、眩暈、舌質紫暗、瘀血斑點、脈結代弦細等癥狀,起到了臨床顯效和改善、治愈的獨特作用。結論老年冠心病(心痹),常以呼吸困難為主癥,繼發為難忍不舒適并喘息、壓
- 顏德馨論心悸證病機及其治法
“陽中之太陽”,心氣虛則心陽無以溫煦,心陽不振,血脈不得鼓動,心悸進一步呈現為虛中夾瘀,虛實并見。2.1初期證見心悸胸悶,情志抑郁,兩脅作痛,咽喉堵塞,女子或月經I不調,乳房脹痛,舌紅,苔薄,脈弦細結代。治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氣。每取血府逐瘀湯合逍遙散加減:當歸10g,柴胡10g,赤白芍各15g,枳殼6g,桔梗6g,蒼白術各log生蒲黃(包)9g石菖蒲15g,桂枝2g,紅花6g,川芎9g,黃連3g,
- 治療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如何選方?
本病中醫治療時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二大類型: (1)急性期 ①風熱外感型 癥狀:突然發熱咳嗽,心悸煩躁,胸悶、胸痛,甚或喘憋不適,乏力倦怠以活動后加劇明顯,眠差納少,溺黃便干結,舌苔白厚或薄黃、厚膩,脈細無力或結代。現代醫學檢查心肌酶譜較高,血常規白細胞偏高,1—2萬mm3/L以上,分類中性偏高。心電圖可見ST-T缺血改變。 治則:清熱解毒,寬胸寧心。 方藥:銀翹散加減。 金銀花20
- 《傷寒論辯證廣注》:[卷之五辯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黃連湯方
名為風濕。實系真寒之證也。正文與注并)甘草附子湯方(俱見中寒論中)(附后例)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此條系陽明病。正文與注并)白虎湯方(俱見后第六卷陽明篇中)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結代脈名義。詳見下文。大抵傷寒之病。見此等脈。成注所云。氣血虛衰。不能相續也。悸。心動也。心中動悸。則知營血內虛。真氣已餒。而藏神不自寧也。與炙甘草湯。以補血氣。而散微邪。愚按此條傷寒。
- 《傷寒論注》:[卷四]復脈湯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寒傷心主,神明不安,故動悸;心不主脈,失其常度,故結代也。結與代皆為陰脈,傷寒有此,所謂陽證見陰脈者死矣。不忍坐視,姑制炙甘草湯,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收檢余燼,背城借一,猶勝于束手待斃乎?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桂枝生姜(各三兩)麥門冬(半升)棗仁(半升,舊本用麻仁者誤)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
- 炙甘草湯治療心肌炎臨床心得
醫圣張仲景在所著《傷寒論》中說:“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是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桂枝、大棗、清酒組成。方中用炙甘草、人參、大棗益氣補心脾;生地黃、麥冬、阿膠、麻仁甘潤滋陰、養心補血、潤肺生津;姜、桂、酒皆性味辛溫,具有通陽復脈之功,與益氣滋陰藥相配,即可溫而不燥,并可使氣血流通,脈道通利。全方共收益氣復脈滋陰補血功效。 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性心肌疾病中最主要的一
- 桂枝臨床之應用
為血帥,心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脈,又加血虛,無以充盈脈管。故氣血不足則脈氣不相接續而見脈結代、心動悸。《傷寒論》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雖以炙甘草命名,方中必配桂枝,因桂枝辛溫而甘,能溫經通脈,振奮心陽,入心助陽以宣其氣,與甘草合而成辛甘化陽,陰中有陽,養陰血,溫心陽,氣血和,心陽復,心悸自除,結代自復。仲景凡治療“心動悸”疾患均用桂枝與炙甘草兩味相伍。諸如:“桂枝甘草湯”、“桂枝
-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組成】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切 桂枝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棗十三枚擘 人參一兩 阿膠二兩 生地黃一觔 以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脈弱陰弱者,用芍藥以益陰,陽虛者,用桂枝以通陽,甚者加人參以生脈,未有用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陽乎,抑陰無驟補之
- 《傷寒論辯證廣注》:[卷之五辯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炙甘草湯方
琥按上注云。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夫姜桂之辛。力能散邪。成氏反云。益氣。誤矣。又其引圣濟經云。津液耗散為枯。夫津液者。氣血之所凝聚也。今者。傷寒至脈結代。心動悸。則血耗氣散。故云。津液枯。炙甘草湯。本甘溫濕潤之劑。用之以滋補枯竭。則氣血充溢。而結代之脈自復。故一名復脈湯也。方中入清酒者。內臺方云。以之為引。為能通血助氣。以復脈。故必欲用之。以煮藥也。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
- 第二節 心與小腸
氣的作用來實現的。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血脈的改變反映出來,故《內經》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細弱或節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則脈澀不暢或結代等。 (二)心主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現代生理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功能,即大腦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反映,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臟腑有關,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
- 《醫宗金鑒》:[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小建中湯方
。中州創建,榮衛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煩可除矣。嘔家不可用,謂凡病嘔者不可用,恐甜助嘔也。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注】心動悸者,謂心下筑筑,惕惕然動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虛,不因汗下者多熱,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屬飲,厥而下利者屬寒。今病傷寒,不因汗下而心動悸,又無飲熱寒虛之證,但據結代不足之陰脈,即主以炙甘草湯者,以其人平日血氣衰微,不任寒邪,故脈不能續行也。此時雖有傷寒之表未罷,亦
- 中醫心病“單元組合辨證分類法”臨證運用
單元組合辨證分類法 中醫心系病分為本虛、標實兩個方面。本虛確立3個單元,即心氣虛損、心陰不足、心陽不振;標實也確立3個單元,即痰濁閉塞、心血瘀阻、寒凝氣滯。心氣虛損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結代。主癥氣短乏力,兼癥神疲自汗,隱痛陣作,面色少華,動則加重。而心陰不足證,舌紅苔凈,脈細數或代促。主癥五心煩熱,兼癥隱痛憂思,口干夢多,眩暈耳鳴,驚惕潮熱。心陽不振證,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尺弱或
- 中醫辨證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瀉,伴有心慌、胸悶憋氣、乏力氣短、脈結代,或濡數者,治以清熱解毒,透邪清心為主,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亦可靜脈輸注中藥制劑,效果更好。 3.2恢復期和遷延期 本期系病程長,超過6個月以上,癥狀和心電圖改變,逐漸好轉的階段本期以虛證多見。以氣陰兩虛、心脾兩虛為主。 3.2.1氣陰兩虛型 表現為心悸、怔忡氣短、胸悶乏力、多汗、面色白、舌質淡紅、脈細數無力或結代,方用生脈散或當歸補血湯加減,以補
- 《傷寒尋源》:[下集]炙甘草湯
麻子仁(半斤)人參(二兩)阿膠(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地黃(一斤)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銷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按脈結代而心動悸。則心悸非水飲搏結之心悸。而為中氣虛餒之心悸矣。經衣冠文物以結陰代陰。昭揭病因。證津液衰竭。陰氣不交于陽。已可概見。君以炙甘草。坐鎮中州。而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參阿膠之屬。一派甘寒之藥。滋
- 《張卿子傷寒論》:[卷四辨太陽脈證并治下第七]白虎湯方第七十一
得秋而止。故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謂能止熱也。李東垣云。身以前。胃之經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也。王三陽云。經文寒字。當邪字解。亦熱也。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結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悸動。知真氣內虛也。與炙甘草湯。益虛補血氣而復脈。《張卿子傷寒論》清張卿子公元1644-1911年
- 《軒岐救正論》:[卷之五治驗醫案下]產后蓄血兼癥
癸未仲冬方天柱冢婦。系余妻妹。素勞郁。將產坐草寒。初數醫所投。非辛發即平緩之劑。漸增劇。越五日。延余治之。察其脈癥寒熱自汗。喘嘔拒食。燥譫不寐。心腹脹痛。大便里急后重。脈見結代。三至一歇。危篤瀕死。投以參歸術桂附。加五味升麻炙草等味。彼疑未用。復轉質于內兄陳青云云亦知醫。以為非此溫補之劑。不能挽回。始信服不終劑而熱退汗斂。靜睡半日。醒知索粥。脹消痛減。脈漸復。再劑惡露始行。血塊亦下。三劑脈仍結。余
- 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心律失常病案舉隅
將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1典型病例 1.1氣血不足型患者某,女,55歲。于2005年8月6日初診。患者胸悶氣短,時欲嘆息,活動后加重,面色淡白,頭暈乏力,心慌心悸,失眠健忘,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結代,心律不齊,心率58次/min。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房室傳導阻滯,室性早搏。辨證為氣血不足證,治以補血養心、益氣安神。處方:生黃芪15g,白術12g,炙甘草15g,人參12g,生地黃12g,桂枝1
- 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62例
:1劑/d,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15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中醫辨證分型治療:(1)急性熱盛型:證候:發熱、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且還有心悸、胸悶痛,便干尿赤,脈疾數或結代,苔黃,舌尖紅。治則:清熱瀉火,兼養心陰。方藥:以銀翹散、五味消毒飲、瀉心湯、竹葉石膏湯等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黃芩、蒲公英、知母、大青葉、麥冬、元參、甘草。(2)心陰虛損型:證候:癥見心悸、氣短
- 《時方妙用》:[卷一切脈]八脈該二十八字脈象
舊訣。以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以沉微遲緩濡伏弱澀為八里。以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為九道。不無可議處。浮沉遲數。為診脈四大綱。舊訣竟脫去數字。謬甚。當就李瀕湖李士材二十七字外。更增入大脈方足。然病無定情。脈不單見。學無頭緒。指下茫然。茲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為主。而以兼見之脈附之。總括以詩。為切脈之捷法。浮。(輕手乃得。重手不見。)為陽為表。(除沉伏牢三脈之外。皆可互見。)浮而中空為芤。(有邊無中。如以
- 《醫學從眾錄》:[卷二驚悸]脈息
不論浮沉遲數虛實大小,最忌促結代數。《醫學從眾錄》清陳修園公元1644-1911年
- 《醫學從眾錄》:[卷六自汗盜汗]脈息
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代散革者,難治。《醫學從眾錄》清陳修園公元1644-1911年
- 《傷寒指掌》:[卷三傷寒變癥]心下悸(述古)
評∶小建中湯。治虛悸虛煩。若水氣沖心而悸。熱邪壅膈而煩者。此湯不宜輕用。若傷寒邪入厥陰。已成敗癥。脈結代。心動悸者。陰液涸也。炙甘草湯主之。邵評∶脈結代者。邪氣阻滯。營衛之氣澀少也。心動悸者。神氣不振。都城震驚也。此邪氣深入厥陰。陰液幾涸。故用復脈湯陰陽并調之。然此邪入深沉。陰陽并耗。脈失常度而見結代。是陰脈也。傷寒有此。是陽癥見陰脈。故多死。不得已。用此方以背城借一耳。若病后心氣虛。而怔忡不寧。
- 《傷寒論綱目》:[卷十五·厥陰經癥]厥陰經脈
邪也。何也。少陰病無發熱。發熱即為愈機。至傳厥陰。必反發熱。以少陰在三陰為陰經之里。故熱不能發。厥陰在三陰雖為陰盡處。而與少陽相連表里。故熱可得發也。【綱】仲景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
- 炙甘草湯在精神疾病臨床的運用
,阿膠二兩,麥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斤,大棗(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阿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滋陰養血,益氣復脈;對氣虛血少而呈“脈結代,心動悸之精神疾病,施之效果頗佳。茲就運用炙甘草湯治療精神疾病之點滴經驗與體會,簡介于下。 1焦慮性神經癥 患者某,男,38歲,唐河人,1983年3月17日入所。患者無力移步,被攙扶進院,雖氣喘
- 益氣活血養心湯治療早搏86例
一般資料本組86例中,男39例,女47例,20~40歲27例,41~60歲43例,61歲以上16例。病史最長者13年,最短者28天。治療前,均有心悸、胸悶、氣短、口干等癥,大多數患者有舌質偏紅,脈細結代。心電圖檢查提示為房性早搏者36例,室性早搏者50例,其中確診為冠心病的62例,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的19例,確診為風心病的5例。1.2治療方法益氣活血養心湯基本方:黃芪35g,太子參15g,當歸35
- 《傷寒百證歌》:[卷四]第六十二證·心悸歌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胃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誤下煩時胃內干。(仲景云。傷寒。其脈弦細。脅痛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也。)脈來結代炙甘草。(仲景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第三十九。)小建中行三日間。(仲景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者。小建中湯。)汗過自冒桂甘證。肉真武定須安。(此二證。自汗過而悸也。仲景云。發汗過多
- 《古今名醫方論》:[卷一]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外臺》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甘草(四兩,炙)生地黃(一斤)麥冬(半斤)人參(一兩)桂枝(三兩)生姜(二兩)大棗(十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膠溶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喻嘉言曰∶按此湯仲景傷寒門治邪少虛多,脈結代,心動悸之圣方也。一名復脈湯。《千金生似尤柯韻伯曰∶仲景于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麥麥
- 《醫學摘粹》:[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表里俱虛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按以上諸證,或脈結代而氣血兩虛,或脈沉惡寒而真陽已敗,故以表里俱虛證統之。炙甘草湯甘草(二錢)桂枝(一錢五分)生姜(一錢五分)人參(一錢)阿膠(二錢)大棗(二枚)麻仁(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六錢)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膠烊,溫服。按此證相
- 《普濟方》:[卷一百三十七傷寒門]傷寒心悸(附論)
人書曰。水氣乘心。振寒而悸。茯苓甘草湯。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發汗。臍下悸。欲作奔豚。自有本條。發汗過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發汗出。仍發熱。心下悸。身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少陰不可發汗。汗則語。此屬胃。胃不和。故悸。小柴胡湯。中風往來寒熱。或心下悸。小柴胡湯。厥而心下悸。悸者。怔忪也。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次治其厥。自有本條。又歌曰。心悸三陽證自詳。
- 寧脈保元煎治療心腎氣虛證臨床研究
心腎氣虛證臨床屢見,以胸悶,氣短,心悸(怔仲),自汗,腰膝酸軟,耳鳴健忘,夜尿頻多或尿后余瀝不盡,陽痿早泄,脈細弱或結代,心電圖提示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多發室性早搏等為主證。臨床用藥療效較多不理想。經臨床觀察與研究,自擬寧脈保元煎治療本證,療效顯著。現將治療觀察病例88例。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采用符合診斷標準的門診、住院病例88例,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
- 《溫熱經緯》:[卷五]方論
古方,凡云一兩者,以今之七分六厘準之。凡云一升者,以今之六勺七抄準之。汪按∶唐人之方則一兩,當古之三兩。雄按∶鞠通,凡引古方,輒改定其分兩,而輕重甚未當也。學人審之。雄按∶《傷寒類要》治傷寒心悸,脈結代。《圣濟總錄》治舌腫塞口。《外科精要》治一切癰疽諸發及丹石煙火藥發。《兵部手集》治懸癰。《直指方》治痘瘡煩渴及蟲毒藥毒。《金匱玉函》治小兒撮口及小兒羸瘦。《得效方》治小兒遺溺。皆以一味甘草為方,妙用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