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肌腠又名肉腠、分、分理[1][2]。即肌肉的紋理[1]。見《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肌腠瘡瘍。”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肌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一]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痤矣。高粱、濃味也。味濃傷形。氣傷于味。形氣傷則肌腠虛矣。高粱所變之熱毒。逆于肉理而多生大疔。蓋膚腠...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九]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此節言真氣通會于皮膚肌腠之間。而有壅滯大小寒熱之病。邪者。謂不得中正之和...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五]病傳第四十二
不致血脈流傳。而成不救之死證也。陰陽之要者。皮膚肌腠為陽。血脈為陰。肌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血脈者...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此論營與衛合。偕行于皮膚肌腠之間。分為晝夜。而外內出入者也。血氣者。充膚熱肉...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以取氣。所以瀉邪者也。諸分者。大小分肉之間。皮膚肌腠之氣分也。氣穴者。榮衛血氣之所注也。膝解為骸。兩...
- 更多古籍中的肌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