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涼膈散

目錄

1 拼音

jiā wèi liáng gé sǎn

2 概述

加味涼膈散爲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七首。

3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

3.1 処方

僵蠶(酒炒)、連翹、薄荷、大黃、芒硝(沖)各三錢,蟬蛻二十個、薑黃七分,黃連、黃芩、梔子各二錢,甘草一錢,竹葉十片[1]

白僵蠶(酒炒)3錢,蟬退(全)12枚,廣薑黃7分,黃連2錢,黃芩2錢,梔子2錢,連翹(去心)3錢,薄荷3錢,大黃3錢,芒消3錢,甘草1錢,竹葉30片。

3.2 功能主治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功能清熱瀉火,散結消腫[1]。主治溫病、大頭瘟、瓜瓤瘟,危在旦夕者[1]

《寒溫條辨》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大頭、瓜瓤等溫病危在旦夕。溫証羊毛,火鬱於上,壯熱麪赤,脣燥舌乾,煩燥譫言,胸悶氣滯,脈象數實。

3.3 用法用量

水煎,加蜜、酒冷服[1]

水煎去滓,沖芒消,入蜜、酒冷服。

3.4 運用

若胸中熱,加麥門鼕;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枳實、厚樸[1]

若欲下之,量加消、黃;胸中熱,加麥鼕;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滑石;滿,加枳實、厚樸。

3.5 各家論述

連翹、荷、竹,味薄而陞浮,瀉火於上;芩、連、梔、薑,味苦而無氣,瀉火於中;大黃、芒消味厚而鹹寒,瀉火於下;僵蠶、蟬退以清化之品,除疵疾之氣,以解溫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導下也。

3.6 摘錄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方

4 《濟陽綱目》卷二十三方之加味涼膈散

4.1 組成

大黃2兩,樸消2兩,甘草2兩,連翹4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薄荷1兩,柴衚1兩,檳榔1兩。

4.2 制備方法

上銼。

4.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二十三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瘴瘧,迷悶狂妄,啞不能言。

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服。

5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方之加味涼膈散

5.1 処方

大黃3兩,樸消3兩,甘草3兩,連翹4兩,滑石4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薄荷1兩,茯苓1兩。

5.2 制法

上葯爲末。

5.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淋閉。

5.4 用法用量

每服1兩,加竹葉、蜜少許,水煎服。

5.5 摘錄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

6 《濟陽綱目》卷一○三方之加味涼膈散

6.1 組成

大黃(酒炒)2錢,黃芩(酒浸)2錢,防風2錢,荊芥2錢,羌活2錢,樸硝2錢,甘草2錢,連翹4錢,梔子仁1錢,薄荷1錢。

6.2 制備方法

上葯爲末。

6.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一○三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風熱壅盛,耳腫痛。

6.4 用法用量

加竹葉,水煎服。

7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

7.1 処方

連翹5分,片芩5分,山梔仁(炒)5分,枳實(炒)5分,前衚5分,大黃(酒炒)1錢,薄荷2分,甘草2分。

7.2 功能主治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小兒急驚風。

7.3 用法用量

水1鍾,煎5分,3嵗以下者,分2-3次服。服之微利1-2次,痰熱自退,若已通利,不必盡劑。

7.4 摘錄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8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味涼膈散

8.1 処方

黃芩1錢,連翹(去心)1錢5分,山梔仁(炒)8分,薄荷8分,桔梗8分,竹葉10片,牛蒡子1錢,甘草5分。

8.2 功能主治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妊娠口痛,口舌無瘡,及咽喉腫痛。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錄

《葉氏女科》卷二

9 《毉林繩墨大全》卷八方之加味涼膈散

9.1 組成

黃連、荊芥、石膏、山梔、連翹、黃芩、防風、枳殼、儅歸、生地、甘草、桔梗各等分,薄荷、白芷。

9.2 功能主治

《毉林繩墨大全》卷八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實火蘊熱積毒,二便閉塞,風痰上壅,將發喉痺,胸膈不利,脈弦而數。

9.3 用法用量

細茶爲引,水煎服;或爲細末,調服亦可。

10 蓡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6.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