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iǎo sūn
2 英文參考
Jiáosūn TE20[中國針灸學詞典]
jiǎosū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角孫 | ||
漢語拼音 | Jiaosun | ||
羅馬拼音 | Chiaosun | ||
美國英譯名 | Angled Crandson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TE20 | |
日本 | 2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TR20 | |
富耶氏 | |||
德國 | 3E20 | ||
英國 | T20 | ||
美國 | TB20 |
角孫為經穴名[1](jiǎosūn[2]TE20) 。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屬手少陽三焦經[1]。角孫是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穴(《針灸甲乙經》)。角即角隅,孫指孫絡,此穴在顳颥部,相當于耳上角對應處,布有孫絡,故名角孫[1]。角孫穴主要用于口齒、耳目疾患等:如齒齦腫痛,耳腫痛,目痛,目翳,頰腫,齒痛,項強,耳部腫痛,目赤腫痛,唇燥,唇吻強,頭痛,耳部紅腫,現代又多用角孫穴治療腮腺炎,視神經炎,視網膜出血,偏頭痛,牙齦炎,眼疾目痛,頭痛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
5 穴名解
角即角隅,孫指孫絡,此穴在顳颥部,相當于耳上角對應處,布有孫絡,故名角孫[1]。
角指耳角。孫,子之子曰孫,凡物之未成及未盛者,皆可稱孫,竹之未生者為孫竹。謂穴當頭角未成之處,且有角星之象,如春氣在頭、初生而未盛也。又世俗稱鼻為“祖”,稱耳為“孫”。《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春氣在頭,其音角……是知病之在筋也。”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角孫者少陽生發之氣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與其能治筋脈抽搐、少陽風火上干諸病有關。穴在耳上角,細絡旁通,故名角孫。《靈樞經·脈度》:“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3]
6 特異性
角孫穴為交會穴之一,是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之會(《針灸甲乙經》)。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作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三脈之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
7 所屬部位
耳[4]
8 角孫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角孫穴在頭部,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2]。
角孫穴位于頭部,耳尖正對發際處[1]。
角孫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角孫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孫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孫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角孫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角孫穴的取法
正坐或側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發際處。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處牽動者取穴。
角孫穴位于頭部,耳尖正對發際處[1]。
正坐或側伏位,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發際處取穴[6]。
快速取穴:在頭部,將耳郭折疊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發際處即是角孫穴[7]。
10 角孫穴穴位解剖
角孫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有顳淺動、靜脈的分支及耳顳神經的分支。皮膚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外,還有顳淺動、靜脈,無深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由顳神經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繼經顳筋膜入顳肌,直抵骨膜。顳肌屬咀嚼肌,由顳深前、后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淺層及顳肌[1]。
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顳神經皮支分布;深層有耳顳神經肌支和顳淺動脈分布[8]。
布有耳顳神經分支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5]。
11 角孫穴的功效與作用
角孫穴具有清熱消腫,散風止痛的功效。
角孫穴有清熱散風作用,系三焦、小腸和膽三經之會穴,主治耳鳴,目赤腫痛,齦腫,齒痛,痄腮[3]。
《針灸大成》謂耳郭中間,開口有空,治齦腫、目翳、齒齲、項強等癥[3]。
12 角孫穴主治病證
角孫穴主要用于口齒、耳目疾患等:如齒齦腫痛,耳腫痛,目痛,目翳,頰腫,齒痛,項強,耳部腫痛,目赤腫痛,唇燥,唇吻強,頭痛,耳部紅腫,現代又多用角孫穴治療腮腺炎,視神經炎,視網膜出血,偏頭痛,牙齦炎,眼疾目痛,頭痛等。
角孫穴主要用于口齒、耳目疾患等:如齒齦腫痛、耳腫痛、目痛、目翳等[1]。
角孫穴主治頰腫、目翳、齒痛、項強[8]。
角孫穴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齦腫痛,唇燥,唇吻強,頰腫;項強,頭痛[6]。
角孫穴主治耳部紅腫,目赤腫痛,目翳,頰腫,齒痛等[5]。
現代又多用角孫穴治療腮腺炎、視神經炎、視網膜出血及偏頭痛等[1]。
頭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齦炎,視神經炎,視網膜出血,眼疾目痛,頭痛項強。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平刺0.3~0.5寸[6][8][5][1],局部有酸脹感[6],可擴散至耳周[6]。
13.2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或用燈草灸。
14 角孫穴的配伍
角孫穴配風池、太陽、肝俞、膈俞治視神經炎、視網膜出血[1]。
角孫配聽宮、翳風,有清熱消腫的作用,主治耳部腫痛。
15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揉按角孫穴,每次1~3分鐘,對白內障、目生翳膜、齒齦腫痛等疾病療效明顯[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齒牙不可嚼,齦腫,角孫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角孫主頸頷柱滿。
《備急千金要方》:角孫、頰車,主牙齒不能嚼。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目生膚翳,齒齦腫。
《針灸大成》:主目生膚翳,齒齦腫,唇吻強,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
《針灸大成》:齦痛,角孫、小海。
《醫宗金鑒》:主治目中生翳。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4.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3.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5.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古籍中的角孫
- 《靈樞經脈翼》:[卷下]手少陽三焦經
第十篇云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滑氏系字作挾字○滑氏曰腦戶后為項目下...
- 《醫經原旨》:[卷二]經絡上第五
大椎,循天牖,系耳后之翳風、脈、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厘,頷厭,下行耳頰至,會于手太陽顴...
- 《刺灸心法要訣》:[卷五三焦經文]三焦經分寸歌
,翳風耳后尖角陷,脈耳后青脈看,顱息青絡脈之上,角孫耳上發下間,耳門耳前缺處陷,和橫動脈耳前,欲覓絲...
- 《經穴匯解》:[卷之六經脈流注第十]足少陽膽經
。曲鬢。率谷。天沖。)下耳后。(浮白竅陰。完骨。角孫。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三]寒熱病第二十一
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
- 更多古籍中的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