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iān liáo
2 英文參考
Jiānliáo TE14[中國針灸學詞典]
jiānliá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肩髎 | ||
漢語拼音 | Jianliao | ||
羅馬拼音 | Chienliao | ||
美國英譯名 | Shoulder Bon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TE14 | |
日本 | 14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TR14 | |
富耶氏 | |||
德國 | 3E14 | ||
英國 | T14 | ||
美國 | TB14 |
肩髎為經穴名(Jiānliáo TE14)[1]。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1]。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痹,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癱瘓,肩重不能舉,蕁麻疹,腦血管后遺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4 出處
5 穴名解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
肩,頸項之下,臂與身聯屬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當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為三焦經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2]
6 所屬部位
肩[3]
7 肩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4]。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時,肩峰外側后端較深的凹陷中[1]。
肩髎穴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約肩髃穴后1寸凹陷處[5]。
肩髎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8 肩髎穴的取法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時,肩峰外側后端較深的凹陷中[1]。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陷窩,后面一個凹陷窩即是本穴;或垂肩時,肩髃后約1寸處取穴[6]。
垂肩,于鎖骨肩峰端后緣直下2寸,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處取穴。
快速取穴: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處即是肩髎穴[7]。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肩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后部)、小圓肌、大圓肌、背間肌。有旋肱后動脈肌支。分布著腋神經肌支。皮膚由腋神經發出的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經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經。腋神經為臂叢后束的分支,與旋肱后動脈一起通過四邊孔,在三角肌后緣中點,緊靠肱骨外科頸后面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肩關節脫位時,都可以影響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區域感覺消失。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經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圓肌。經旋肱后動、靜脈及腋神經等形成的血管神經和肱骨外科頸之間。深抵肩胛下神經支配的大圓肌和胸背神經支配的背闊肌。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小圓肌→大圓肌→背闊肌腱[1]。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岡下肌[8]。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布;深層有腋神經和旋肱后動脈分布[8]。
布有腋神經肌支和旋肱后動脈肌支[5]。
10 肩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肩髎穴有舒筋利節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揚舉,取局部也[2]。
11 肩髎穴主治病證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痹,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癱瘓,肩重不能舉,蕁麻疹,腦血管后遺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痹、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等[1]。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癱瘓;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5]。
肩髎穴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8]。
肩髎穴主治蕁麻疹;臂痛,肩重不能舉,中風偏癱[6]。
蕁麻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后遺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1~1.5寸[8][5][1][6],臂外展[6],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進針[6],深刺可透極泉[6],酸脹可擴散至整個關節腔[6],或可有麻電感向下擴散[6]。
向下斜刺2~3寸,退針至淺層,再依次向兩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脹感可擴散至肩部,或麻電感放散至手指[6]。
12.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5~15分鐘。
13 肩髎穴的配伍
14 特效按摩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可緩解臂痛不能舉、脅肋疼痛等癥狀[7]。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針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備急千金要方》:臂痛,肩髎、天宗,陽谷。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重不可舉臂肘。
1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3.
- ^ [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2.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