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間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又稱隔物灸(sandwiched moxibustion)[1]。是艾炷與施灸部位皮膚之間襯隔物品的灸法[1]。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類辛溫芳香的藥物作襯隔,具有加強溫通經絡的作用,而不使艾火直接灼傷皮膚[2]。間接灸的種類很多,其名稱通常隨所墊隔的物品而定[3]。應根據病癥選用[3]。
4 間接灸的分類
間接灸的種類很多,其名稱通常隨所墊隔的物品而定[2]。常見的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等[3]。此外,還有隔附子灸,隔蔥受、豆豉餅灸、黃土灸、蠐螬灸、胡椒灸、巴豆灸等[4]。
4.1 隔姜灸
隔姜灸為間接灸的一種[3]。是以生姜薄片作為間隔物施灸的方法。
4.1.1 隔姜灸施灸方法
將鮮生姜片切成約3mm厚的薄片,用針在姜片中間穿孔數個,然后將姜片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一般使用大、中艾柱[3][4]。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將姜片提起,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受治,反復進行[4]。以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4]。
一般每次施灸5~10壯[4]。
4.1.2 隔姜灸的功效及適應癥
基于姜的性味特點,隔姜灸有溫中、祛寒、止嘔、解表作用,適用于感冒、風寒咳嗽、虛寒腹痛、嘔吐、腹痛、疝氣、泄瀉、遺精、陽痿、早泄、不孕、痛經、面癱及風寒濕痹等[4][3]。如果在艾絨中摻入少量麝香,再隔姜灸之,稱麝香灸,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
隔姜灸
4.2 隔鹽灸
隔鹽灸為間接灸的一種[5]。首見于《肘后方》[5]。是將食鹽作為間隔物對神闕穴施灸的方法。這是根據神闕穴局部特點而設計的一種經驗灸法,在民間廣為流傳,臨床使用價值頗高,常用于治療陰寒腹痛、泄瀉、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5]。
4.2.1 隔鹽灸施灸方法
將干燥食鹽塊研為細末或直接使用精鹽粉填至略高于臍孔,然后在鹽上面置大艾炷點燃施灸[5]。如患者臍孔不是凹形者,可用濕面條圍敷臍周,中納食鹽施灸[6]。有灼痛時即更換艾炷[4]。亦有于鹽上放置姜片施灸,有灼痛時,可將姜片提起,保留余熱至燃完一炷[4]。艾灸壯數視病情酌定[6]。一般可灸3~7壯。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壯數。
4.2.2 隔鹽灸的功效及主治病證
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固脫,溫補下元的作用[6][4]。常用于治療陰寒腹痛、泄瀉、霍亂(非真性霍亂)吐瀉、痢疾、小便不通、四肢厥逆和中風脫證等[5][4][6]。
4.3 隔蒜灸
隔蒜灸為間接灸的一種[5]。首見于《肘后方》[5]。是以大蒜薄片或蒜泥作為間隔物進行施灸的方法。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4]。
4.3.1 隔蒜灸施灸方法
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4]。
選用較大的蒜瓣或獨頭紫皮大蒜切成約3mm厚的鮮薄片,中間以針刺成數孔,然后將蒜片置于患處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點燃放在蒜片上施灸[5][6][4]。每施灸4~5壯,須更換新蒜片,繼續灸治[4]。
也可將大蒜搗成泥糊狀均勻地鋪在穴位上,再在蒜泥上鋪上艾絨或把艾炷置于蒜泥上點燃施灸[5][4]。一般每穴可灸5~7壯[6][5],7壯為宜[4],以灸處泛紅為度[4],隔2~3日1次[5]。
《肘后備急方》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
4.3.2 隔蒜灸的主治病證
隔蒜灸有消腫、拔毒、散結、止痛的作用。因為大蒜具有清熱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療癰疽瘡瘍、癤之未潰者、肺癆、腹中積塊及蛇蝎毒蟲所傷等[5][4]。《外科理例》灸法總論:“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6.
- ^ [4] 魏睦新,仲遠明. 中醫針灸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7.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08.
古籍中的間接灸
- 《急救便方》:[救諸傷]接指
真蘇木,為極細末,摻于斷指間接定,外用蠶繭包縛牢固,數日即如故。《急救便方》...
- 《外治壽世方》:[卷三諸傷]誤斷指頭
忌落水冒風。一次即痊。又真蘇木為極細末。摻于斷指間接定。外用蠶繭包縛牢固。數日即如故。《外治壽世方》...
- 《侶山堂類辯》:[卷上]問因論
如里氣一松,外邪即陷入矣。夫食停于內,在胸下胃脘間接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誤下而成結胸。病家云...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六章·傷寒脈舌]第三節·脈理新解
望而見之,若非大出血后,或罹心臟疾患,及其他直接間接之惡性貧血病者,脈無變態。是故浮按沉按,可以驗脈...
- 《幼科概論》:論肺熱肺寒肺虛各象及治法
膩,時作嘔吐,口發臭氣。凡此等現象之病形,直接與間接,均肺熱使之然也。未有表熱現象者,是無外邪的感染...
- 更多古籍中的間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