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呼吸功能包括通氣和換氣兩個基本部分。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協同組成氣體代謝(能量代謝)的運輸系統。傳統的呼吸功能評定集中在通氣功能方面,包括通氣量、時間肺活量、小氣道功能等。
4 呼吸功能評定
4.1 適應證
呼吸功能評定適應證如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
呼吸功能評定的主要目的為:
1.評定最大攝氧能力或吸氧量,以明確心肺功能儲備和有氧運動能力。
2.評定身體耐力運動能力。
3.評定身體換氣功能。
4.評定代謝當量。
5.根據代謝當量指導康復治療。
4.2 禁忌證
7.晚期妊振或妊振有合并癥者。
8.嚴重骨關節功能障礙。
4.3 準備
換氣功能評定的儀器準備主要包括:
1.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抽取動脈血液,通過血氣分析儀測定血液中的氣體分壓和含量,并以此推算全身的氣體代謝和酸堿平衡狀況。但是,由于該檢查只反映采血時瞬間的情況,需要抽取動脈血液,不能進行運動試驗及長時間觀察,因此在康復機能評定中受到限制。
2.呼吸氣分析 呼吸氣分析的方法是測定通氣量及呼出氣中氧和二氧化化碳的含量,并以此推算吸氧量、二氧化化碳排出量等各項氣體代謝的參數。現代呼吸氣分析儀已經電腦化,可以實時進行氣體成分和通氣量的檢測,患者無創傷、可以在活動中長時間動態觀察,有的產品可以遠距離遙測,在康復機能評定中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檢查前要向患者說明目的和檢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4.4 方法
4.4.1 1.運動方案
(1)運動類型:最大吸氧量或峰值吸氧量測定的運動方式多采用平板運動,也有采用功率車、手臂搖輪運動等。
(2)運動方案:活動平板試驗多采用Bruce方案或Naughton方案(每級負荷增量1MET),患者準備的要求與心電圖運動試驗相似。可參考本章第十二節“心臟功能評定”。實際生活或工作活動的測定需要遙測分析設備,按照實際活動進行。
(3)無氧能力測定:無氧閾測定可以通過常規運動試驗獲得。而無氧耐力測定則要求受試者在短時間內(3~5min)迅速達到最大運動水平,多采用踏車運動方式。這種測定對體力負荷要求極大,因此有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基本上不采用此類測定方法。
4.4.2 2.操作步驟
(1)設備準備:
①開機預熱。
②用標準氣體校準。
③確認氣體分析儀與運動裝置的連接穩固,氣體采集管的單向閥門可靠。
④連接氣體采集管、口嘴或面罩。
⑤確認心電圖系統工作狀態正常。
(2)患者準備:
①讓患者事先了解檢查全過程。
②安靜休息30min左右。
③口含采樣口嘴并夾上鼻夾(避免鼻腔通氣)或戴上面罩,檢查沒有漏氣。
④粘貼和連接心電圖電極(參考心電圖運動試驗)。
(3)試驗過程:
①檢測安靜數據。
②開始運動,氣體采樣和分析連續進行;心電圖監護連續進行,記錄在每階段末進行。
③最大吸氧量測定的運動終點為筋疲力盡、吸氧量不能隨運動強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小于5%)、呼吸商(VCO2/VO2)超過1.2。
④峰值吸氧量測定的運動終點是患者達到最大努力或出現心電、血壓、循環等方面的異常表現,類似于癥狀限制性心電圖運動試驗。
⑤定量運動試驗以達到預定試驗負荷作為終點。
⑥達到運動終點試驗后一般再采集和記錄數據3~5min,以觀察運動后恢復過程。
5 注意事項
1.由于活動肌數量和機械效率的差異,不同的運動方式所測得的最大吸氧量有所不同。參與運動的肌群越多,所測得的VO2max越高。分析結果時應注意此問題。
2.患者的情緒和主觀努力程度對結果有顯著影響,因此必須在患者高度配合的條件下,結果才能最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