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槲皮
2.1 出處
《唐本草》
2.2 拼音名
Hú Pí
2.3 槲皮的別名
2.4 來源
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2.5 原形態
槲樹(《綱目》),又名:樸樕(《詩經》),槲樕(《爾雅》郭璞注),金雞樹、大葉櫟(《綱目》),槲櫟、大葉柞、柞櫟。
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直徑達1米許。樹皮暗灰色,有深溝;小枝粗壯,淡黃色或灰黃色,被灰黃星狀柔毛。葉互生,革質或近革質,闊倒卵形至倒卵狀楔形,長10~20厘米,亦有達30厘米者,寬6~13厘米或較寬,邊緣具4~10對深波狀齒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時楔形,先端鈍,上面深綠色,初有短柔毛,后無毛,下面有灰綿毛及星狀毛;側脈4~10對,直達齒端;葉柄長2~6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葉腋,花被具灰白色絨毛,雄蕊8~10;雌花數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頭3。殼斗大,杯狀,包圍堅果1/2,鱗片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棕紅色,薄,向外反卷。堅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5~2.5厘米,無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2.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陽坡成疏林。分布全國大部地區。
2.7 化學成份
樹皮含鞣質3.70~14.44%。殼斗含鞣質3.41~5.13%。
2.8 性味
《唐本草》:"味苦。"
2.9 功能主治
①《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
②《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
③《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2.10 槲皮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2.11 附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櫸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導之。(《補缺肘后方》)
③洗諸敗爛瘡: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乳瘡及諸敗瘡,洗了則敷膏。(《肘后方》赤龍皮湯)
④治一切瘺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盡,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并涂瘡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崔氏纂要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圣濟總錄》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綱目》)
2.12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槲皮的方劑
- 槲皮湯
拼音:húpítāng《圣濟總錄》卷一六六:槲皮湯:處方:槲皮1.8升(細切)功能主治:治產后乳癰,...
- 大蛇皮涂方
蛇蛻皮1條(大者,燒作灰用),石硫黃(研)2錢,槲皮(燒作灰)2錢。制法:上為極細末,以清熟漆調和,...
- 槲皮煎
鼠糞14枚(微炒用粒)。制法:上藥以水1碩,先煮槲皮取1斗,去滓,重煎如餳,入鼠糞及酒1升,攪勻。功...
- 秦皮丸
方名:秦皮丸組成:鼠尾草、薔薇根、秦皮(如無,用槲皮代之)各等分。主治:血痢,下赤連年。用法用量:上...
- 槲皮散
拼音:húpísǎn《圣濟總錄》卷一四七:槲皮散:處方:槲木北陰白皮4兩,桃根白皮4兩(細銼),猬皮...
- 更多用到中藥槲皮的方劑
用到中藥槲皮的中成藥
- 肝蘇顆粒
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
- 山楂精降脂片
定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槲皮素14mg,置100ml量瓶中,加乙醇40ml溶...
- 泌石通膠囊
C6H12O6)計算]計,不得少于10.0mg。槲皮素: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 銀杏葉膠囊
峰面積比:總黃酮醇苷含量測定項下的供試品色譜中,槲皮素峰與山柰素峰的峰面積比應為0.8~1.3。其他...
- 腦心清片
5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60nm。理論板數按槲皮素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槲...
- 更多用到中藥槲皮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槲皮
- 《證類本草》:[卷第十四]槲(音斛)若
及,俗用甚效。(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槲皮亦可單用。主治惡瘡,煎湯洗之良。日華子云∶槲皮,...
- 《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槲實
附方】舊四,新六。赤龍皮湯∶治諸敗爛瘡、乳瘡。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附...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一諸痢方治]治熱痢方
并空心食前服。沈存中言。予家常作此藥。最獲大效。槲皮湯治如前。以新槲皮不拘多少。去外黑皮。細切曬干。...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幼幼匯集(下)]瘰候
四錢,水盞半,燈芯二十根,煎六分,食后臨晚臥服。槲皮散小兒瘰痛,以此洗之。槲皮(去粗皮,此木在處有之...
- 《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一瘰門]諸瘰
粒)雄鼠糞(七粒兩頭尖者以面兩匙炒令黃去面等用)槲皮(三斤去粗皮捶碎細挫以水二斗煎取四升濾過重煎候成...
- 更多古籍中的槲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