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hú ěr
2 英文參考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urulent ea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沍耳為病名[1]。見《馮氏錦囊秘錄》卷六。為聤耳的別名,又稱內耳疳臭[1]。是指聤耳耳內流膿腐臭者[1]。由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1]。久若久不治療,或因失治者,往往引致耳聾之證[1]
《馮氏錦囊秘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聤耳為病名[2]。見《諸病源候論》。又稱膿耳[3]。泛指耳竅中流膿者[2]。也有僅指耳中出膿帶黃色者[2]。此外,又把其膿帶白色者名纏耳;膿帶青色者名震耳;膿帶紅色者名風耳;膿帶黑色者名耳疳[2]。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勞傷血氣,熱乘虛而入于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
4 聤耳的病因病機
聤耳主要與風熱外襲、肝膽郁火、三焦濕熱以及肝腎不足、虛火上炎有關[3]。
5 聤耳的癥狀
聤耳以耳道流膿及聽力減退為主癥[3]。實證者,起病急而常伴寒熱、耳痛、流膿黃厚;虛證者,患耳流膿清稀量少,久延不愈,常伴頭暈耳鳴等癥[3]。
6 需要與聤耳相鑒別的疾病
聤耳要注意與耳癤、耳瘡進行鑒別,耳癤、耳瘡者耳道可有膿液,但耳膜無穿孔[4]。
7 聤耳的治療
暴病多屬實癥,久病多屬虛癥[2]。實癥多由肝、膽、三焦濕熱火毒熏蒸所致;虛癥多由腎經虛損所致[2]。
7.1 辨證治療
7.1.1 風熱
7.1.1.1 癥狀
耳中多流黃膿[2]。
7.1.1.2 治法
7.1.1.3 方藥
7.1.2 濕熱上蒸
7.1.2.1 癥狀
7.1.2.2 治法
清熱除濕[2]。
7.1.2.3 方藥
7.1.3 肝膽濕火熏蒸
7.1.3.1 癥狀
7.1.3.2 治法
7.1.3.3 方藥
7.1.4 肝經血熱
7.1.4.1 癥狀
膿色青黃或紅黃,耳中腐臭。
7.1.4.2 治法
7.1.4.3 方藥
7.1.5 腎陰虧損,虛火上炎
7.1.5.1 癥狀
耳中流膿,經年不愈,可伴有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舌質紅,脈細數[2]。
7.1.5.2 治法
7.1.5.3 方藥
7.2 外治法
7.2.1 治法
7.2.2 方藥
②膽礬散:用苦膽(熊、羊、豬之膽等均可)一枚加枯礬,干后為末,用時以少許吹入耳中。
③蟬衣15g、麝香0.15g研末,以少許摻入耳中。
⑤蒼耳子蟲適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7.3 針灸治療
7.3.1 體針
7.3.1.1 選穴
7.3.1.2 加減法
實證加耳門、外關;虛證加太溪、腎俞、足三里;熱盛加大椎、曲池;頭痛加太陽、上星[3]。
7.3.2 耳針
7.3.3 注意事項
針灸治療時須配合耳腔膿液清洗及引留通暢,有利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3]。
8 聤耳患者日常保健
聤耳的護理,要注意經常將耳內膿液清除干凈及正確使用滴耳、吹耳藥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膿液及停積的藥粉,滴耳時宜側臥,患耳向上,滴入藥液后,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液能達患處,并停留較長時間。吹耳藥物宜研成極細粉末,每次吹入不宜過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礙引流。另外,密切觀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膿、頭痛、發熱、神志等癥狀變化,預防或及時發現膿耳變證。[4]
在飲食上要少食蛋類、豆類制品及其他引發邪毒的食物[4]。
患聤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應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4]。
9 聤耳的預防
預防聤耳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4]。小兒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預防,發現耳部癥狀,及時進行診治,以免致成流膿[4]。
乳兒哺乳體位不當,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臥位哺乳的習慣,以免由于乳汁濫入耳竅誘發本病[4]。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時,要及早拭抹干凈,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4]。
膿耳初起者,要及早徹底地進行治療,以免遷延日久演變成慢性,或變生他證[4]。
10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22.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18.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6.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治療沍耳的方劑
- 黑靈藥
煅存性)7錢,冰片3分。制法: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耳疳、鼻疳、疳瘡不收口者。摘錄:《千金珍秘方選》...
- 耳疳丸
陳皮(燒灰)1.5克制法:作丸備用。功能主治:主耳疳,出膿及黃水。用法用量:先用棉簽拭去膿,再將藥丸...
- 耳疳散
音:ěrgānsǎn《丸散膏丹集成》引劉河間方:耳疳散:處方:麝香5厘,枯明礬2錢。制法:上為極細末...
- 耳膿散
石榴花瓣(炙脆)3克制法:為極細末。功能主治:主耳疳,膿水不止。用法用量:用時取少許吹耳。摘錄:《青...
- 滋陰八味煎
療無效,服本方5劑即愈,隨訪1-4年未復發。2.耳疳:用本方加蚤休10g,水煎服,一日一劑。共治療小...
- 更多治療沍耳的方劑
治療沍耳的中成藥
- 滴耳油
核桃仁(研爛,取油)1錢。功效:消腫生肌。主治:耳疳出膿。用法用量:兌冰片2分。每用少許,滴入耳內。...
- 更多治療沍耳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沍耳
- 《驗方新編》:[卷一耳部]耳內有核痛不可忍
燒酒滴入,側臥半時,即可箝出。如不見效,即照前耳疳耳痔各方治之。《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
- 《瘍醫大全》:[卷十三正面耳頦部]耳疳門主論
耳疳\p04-a41a73.bmp王肯堂曰∶耳疳生瘡臭穢,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
- 《本草便讀》:[草部蔓草類]燕脂
解痘毒以松肌。甘平入血。吹耳疳之蝕爛。炙黑和營。(燕脂即紅花汁。或紫草汁染帛而成。故功用與紅花紫草相...
-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青黛
,治產后發狂。入馬齒莧,搗敷瘰未穿。合黃柏末,摻耳疳出汁。水飛凈用。陰虛火炎者禁用。《得配本草》清嚴...
- 《外科心法要訣》:[卷五耳部]耳疳
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胃濕相兼肝經火,紅風偏肝血熱成。【注】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
- 更多古籍中的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