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uà tán kāi qiào
2 英文參考
dissipating phlegm for resuscit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educing phlegm by resuscit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liminating phlegm for resusci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化痰開竅為治法[1]。開竅法之一[1]。又稱豁痰醒腦[1]。指用具有祛除痰濁、宣閉開竅作用的方藥治療痰蒙心竅證的治法[2]。適用于痰證神昏[1]。分熱痰、寒痰兩種[1]。熱痰證見痰盛氣粗、神昏譫語、身熱煩躁、舌紅苔黃,用牛黃丸、至寶丹[1]。寒痰證見痰涎壅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脈沉,用蘇合香丸[1]。
4 參考資料
有化痰開竅作用的方劑
- 紫金錠
g、五倍子90g、雄黃30g、朱砂30g,具有化痰開竅,辟穢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本方適應證范圍比較...
- 參附龍牡湯
痰內閉,陽氣欲脫。急宜益氣固脫,回陽救逆,佐以化痰開竅。予參附龍牡湯加味,紅參9g(先煎)、制附片1...
- 宣清解郁湯
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化痰開竅。主濕熱內蘊,痰熱互結,蒙蔽心竅。用法用量:水...
- 地黃飲
:《圣濟總錄》卷五十一方之地黃飲功在滋陰助陽,化痰開竅。主暗痱。下元虛衰,虛陽上浮,痰濁上泛,舌強不...
- 小兒回春丸
關各項規定(附錄2頁)。功能與主治:熄風鎮驚,化痰開竅。用于小兒急驚抽搐,痰涎壅盛,神昏氣喘煩燥發熱...
- 更多有化痰開竅作用的方劑
有化痰開竅作用的穴位
- 鬼枕
穴為足太陽經、陽維脈、督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后腦與頸項最容易受風邪之侵犯,而其間之諸...
- 曹溪
穴為足太陽經、陽維脈、督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后腦與頸項最容易受風邪之侵犯,而其間之諸...
- 鬼穴
穴為足太陽經、陽維脈、督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后腦與頸項最容易受風邪之侵犯,而其間之諸...
- 惺惺
穴為足太陽經、陽維脈、督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后腦與頸項最容易受風邪之侵犯,而其間之諸...
- 舌本
穴為足太陽經、陽維脈、督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后腦與頸項最容易受風邪之侵犯,而其間之諸...
- 更多有化痰開竅作用的穴位
有化痰開竅作用的中成藥
- 紫金錠
g、五倍子90g、雄黃30g、朱砂30g,具有化痰開竅,辟穢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本方適應證范圍比較...
- 小兒回春丸
關各項規定(附錄2頁)。功能與主治:熄風鎮驚,化痰開竅。用于小兒急驚抽搐,痰涎壅盛,神昏氣喘煩燥發熱...
- 靈寶如意丸
的各項規定(附錄ⅠA)。功能與主治:清暑解毒,化痰開竅。用于痰盛神昏,牙關緊閉,中暑眩暈,絞腸腹痛。...
- 癲癇康膠囊
,不得少于0.13mg。功能與主治:鎮驚熄風,化痰開竅。用于癲癇風痰閉阻,痰火擾心,神昏抽搐,口吐涎...
- 局方至寶丹
次1丸,小兒遵醫囑。脈虛者用人參湯送下,以扶正祛邪;又有以童便、生姜汁化服,以增強清熱化痰開竅之力。...
- 更多有化痰開竅作用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化痰開竅
- 《胎產心法》:[卷之上]子喑論
,助肺腎之氣以養胎可耳。切不可謂痰閉心竅,而用化痰開竅通聲之藥,致誤母子之性命也。參麥五味飲(見下卷...
- 《溫病正宗》:[下編·正宗輯要第四章·分癥]附方
者,每有痰隨火升,蒙其清竅,故用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開竅,更用牛黃至寶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頃...
-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散藥、退熱藥](一)溫散風寒
辛香開竅,故主療如上。單服末至一錢,令人悶絕,辛藥不可多用也。細辛發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痰飲,...
- 《醫方集解》:[除痰之劑第十五]牛黃丸
也(按∶牛黃丸之方頗多,互有異同,然大要在于搜風化痰、寧心通竅,多用冰、麝、牛、雄、金、珠、犀、珀。...
- 《本草求真》:[上編卷一補劑]平補
酒。量飲。使直入肺經。以酒補之。將鴨干去毛。脅下開竅。去腸拭凈。入大棗肉二升。參苓平胃散末一升。縛定...
- 更多古籍中的化痰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