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uāng shù
2 英文參考
Huāngshū KI16[中國針灸學詞典]
huāng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1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1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肓俞 | ||
漢語拼音 | Huangshu | ||
羅馬拼音 | Huangshu | ||
美國英譯名 | Mang Locu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KI16 | |
日本 | 1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16 | |
富耶氏 | R16 | ||
德國 | N16 | ||
英國 | K16 | ||
美國 | Ki16 |
肓俞為經穴名[1](Huāngshù[2]KI16)。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1]。肓俞是沖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1]。肓即肓膜,俞即輸注,腎經之氣由此輸注肓膜,故名肓俞[1]。肓俞穴主治胃腸,二陰等疾患:如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黃疸,泄瀉,大便干燥,疝氣,五淋,腹痛,腹脹,嘔吐,便秘,疝痛,小便淋瀝,月經不調,腰脊痛,現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療胃痙攣,腸疝痛,習慣性便秘,腸炎,痢疾,胃痙攣,腸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4 肓俞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肓即肓膜,俞即輸注,腎經之氣由此輸注肓膜,故名肓俞[1]。
肓,指肓膜。俞,同腧,意指腧穴。《醫經精義》說:“肓俞,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于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本穴平臍,與足太陽之肓門前后相應。內循三焦油膜,互為傳導。其所治癥,多與足太陽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蓋本穴通于諸肓之膜,而為之俞也,因名肓俞。[3]
7 特異性
肓俞為足少陰腎經與沖脈的交會穴。
8 所屬部位
上腹[4]
9 肓俞穴的定位
另說臍中旁開1寸(《針灸大成》);臍中旁開1.5寸(《針灸資生經》)。
肓俞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內臟)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
10 肓俞穴的取法
肓俞穴位于腹部,臍中旁開0.5寸。仰臥取穴[1]。
仰臥位,當臍中旁開0.5寸處取穴[6]。
快速取穴:仰臥,肚臍旁開半橫指處即是肓俞穴[7]。
11 肓俞穴穴位解剖
肓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為第十肋間神經分布處。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臍部為腹白線形成的疏松疤痕,與表面的皮膚合,形成皮褶。臍周圍的淺靜脈通過胸腹壁淺靜脈,附臍靜脈、腹壁淺靜脈和腹壁上下靜脈、腰靜脈、肋間靜脈等的屬支,溝通了上下腔靜脈系和門靜脈系之間的吻合。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主要是大網膜、小腸等。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分布;深層有第10肋間神經肌支和腹壁上,下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并有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通過[5]。
12 肓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肓俞穴系足少陰腎經與沖脈之會穴,有寬胸理氣之功,主治腹痛,泄瀉,便秘[3]。
13 肓俞穴主治病證
肓俞穴主治胃腸,二陰等疾患:如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黃疸,泄瀉,大便干燥,疝氣,五淋,腹痛,腹脹,嘔吐,便秘,疝痛,小便淋瀝,月經不調,腰脊痛,現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療胃痙攣,腸疝痛,習慣性便秘,腸炎,痢疾,胃痙攣,腸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肓俞穴主治胃腸、二陰等疾患。如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黃疸、泄瀉、大便干燥、疝氣、五淋等[1]。
肓俞穴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秘,疝痛,小便淋瀝等[5]。
肓俞穴主治嘔吐,腹痛,腹脹,泄瀉,便秘;月經不調;疝氣;腰脊痛[6]。
肓俞穴主治腹痛、腹脹、嘔吐、便秘、泄瀉[8]。
現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療胃痙攣、腸疝痛、習慣性便秘、腸炎、痢疾等[1]。
1.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腸炎,痢疾,習慣性便秘,腸麻痹;
3. 其它:角膜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6][8],局部有酸脹感[6],并向下傳導[6]。
14.2 灸法
艾條灸肓俞穴,每次5~15分鐘,可治腹痛、便秘、腹瀉、月經不調、疝氣等疾病[7]。
15 肓俞穴的配伍
肓俞穴配大敦、歸來,有疏肝調腸,理氣活絡的作用,主治疝氣痛,腹痛。
肓俞穴配合谷、天樞,有清陽明熱,疏調腸腑作用,主治便秘,泄瀉,痢疾。
16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從上向下推摩肓俞穴,每次3~5分鐘,可治腹痛、便秘、腹瀉、月經不調、疝氣等疾病[7]。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沖脈、足少陰之會。大腸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
《針灸大成》: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從內眥始。
《循經考穴編》:腹膨滿,奔響寒疝。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2.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4.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4.
古籍中的肓俞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少陰腎經歌
少陰連足少陽卻循橫骨沿毛際大赫血氣四滿外中注之上肓俞分平臍左右各寸半會屬循臍腎命門下騰關元會中極乃足...
- 《經穴匯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沖脈下行至橫骨。又至肓俞云。直臍旁五分。甲乙銅人等皆云沖脈足少陰之會。蓋...
- 《針灸聚英》:[卷一下]足少陰腎經
強穴。還出于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間腰脊項背疼痛。人中肩井腎俞委中腰痛起止艱難。膏肓腎俞委中然谷手臂背生毒。名附骨疸。天府曲池委中手...
- 《靈樞識》:[卷二]經脈第十
強穴。還出于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下。過關元、中極...
- 更多古籍中的肓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