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huáng ěr shāng hán
2 英文參考
high fever otitis med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ogenous cold pathogenic disease with yellowish ear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黃耳傷寒(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為病證名[1]。出于明·孫一奎《赤水玄珠》。又稱黃耳類傷寒[2]。是指以耳內流膿、高熱如焚、頭痛如劈、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神志不清等為主要表現的膿耳變證[3]。是膿耳失治變證中的重候[2]。由膿耳邪毒壅盛,入于營血,擾亂心神或引動肝風而致[2]。若治之不及時,每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注意病情發展,及時積極進行搶救[2]。
有關黃耳傷寒的病源及癥狀描述,早見于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于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若因痛而腫生癰癤,膿潰邪氣歇,則不成痙。所以然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上焦有風邪,入于頭腦,流至耳內,與氣相擊,故耳中痛,耳為腎候,其氣相通,腎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腎,脊強背直。”
黃耳傷寒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顱內并發癥的危重階段[2]。
4 黃耳傷寒的病因病機
清·張石頑《傷寒緒論》:“風溫時毒,先犯少陽,續感暴寒而發,乃太少兩陽合病,狀類傷寒,以其兩耳發黃。”
由膿耳邪毒壅盛,入于營血,擾亂心神或引動肝風而致[2]。
膿耳急性發作時,風火邪毒熾盛,熱入心包,擾亂神明,引動肝風而致,或膿耳日久病深,邪氣潛伏耳竅,久蘊積熱,膿液引流不暢,浸漬竅內,腐蝕骨質,以致風火邪毒深入,入于營血,營血熱盛,內犯于腎,上犯腦髓,擾亂心神,故出現高熱、神昏、躁動不安及熱盛動風,頸項強直、手足抽搐等癥[2]。總之,本病之邪熱內犯營血,以致上犯腦髓,擾亂心神,或引動肝風,邪盛而深,病重而危[2]。
5 黃耳傷寒的癥狀
黃耳傷寒初起,患者常有發熱,頭痛,耳痛,耳聾癥狀;嬰兒表現煩躁不安,數日后鼓膜穿破,則耳道有膿溢出[1]。耳內流膿不暢,耳痛、頭痛劇烈、嘔吐、發熱、神志不清、抽搐、項強[2]。
6 黃耳傷寒的診斷
膿耳耳內流膿不暢,耳痛、頭痛劇烈、嘔吐、發熱、神志不清、抽搐、項強等為本病的主要癥狀,膿耳病中出現這些主要癥狀,即為本病[2]。
7 黃耳傷寒的治療
治宜疏風清熱,可選用荊防敗毒散、銀翹散及五味消毒飲之類[1]。
7.1 辨證治療
根據病邪深淺、病情輕重不同,辨證可分為熱在營血、熱入心包、熱盛動風三型[2]:
7.1.1 熱入營血證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是指熱入營血,以耳內流膿臭穢,突然膿液減少,耳痛劇烈,頭痛如劈,項強,嘔吐,憎寒壯熱,心煩躁擾,但神志尚清,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黃耳傷寒證候[3]。
7.1.1.1 癥狀
耳內流膿日久,或流膿臭穢黑腐,突然膿液減少,耳痛劇烈,出現憎寒壯熱,頭痛如劈,頸項強硬,嘔吐,心煩躁擾,但神志尚清,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2][3]。
7.1.1.2 證候分析
熱毒內侵,膿汁內流,故耳流膿突然減少,熱毒熾盛,邪正相搏,則憎寒壯熱;邪熱內困,上逆,故頭痛如劈,頸項強;熱在營血,故心煩躁擾,嘔吐;舌質紅絳,脈細數無苔,為熱傷營陰[2]。
7.1.1.3 方藥治療
7.1.1.3.1 治法
7.1.1.3.2 方藥
可用清營湯[備注]清營湯(《溫病條辨》):犀角、生地黃、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翹加減治療:方中犀角、黃連清心營之熱邪,生地、玄參、麥冬、丹參涼血解毒,滋營養陰,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2]。
或用清瘟敗毒散[備注]清瘟敗毒散(《疫疹一得》):生石膏、生地黃、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牡丹皮、淡竹葉加減治療,取其大清氣血之熱而解毒祛邪[2]。
7.1.1.4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內膿液:可用消毒棉簽揩凈。若膿液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雙氧水洗滌。清除耳道內的積膿,有利于膿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藥物。[4]
2)滴耳: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去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用新鮮虎耳草搗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4]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俟膿凈換滴耳油,時時滴入,腫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渣,得油一錢,兌冰片二分,每用少許,滴于耳內。”
3)吹藥:用具有清熱解毒、斂濕去膿作用的藥物吹耳,如爛耳散、紅棉散等,吹藥前應先將耳道內膿液及殘留藥物清除干凈,每次吹入藥散也不宜過多,以免藥散堆積耳道,妨礙膿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4]
《臨證指南》:“外用龍骨、五倍子、乳香、枯礬、血余炭,等分為末,捲凈吹之”
7.1.2 熱陷心包證
黃耳傷寒·熱陷心包證(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sinking into pericardium)是指熱陷心包,以耳內流膿臭穢,耳痛、頭痛劇烈,高熱不退,頸項強直,嘔吐,嗜睡,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黃耳傷寒證候[3]。
7.1.2.1 癥狀
耳內流膿日久,或流膿臭穢黑腐,耳痛,突然膿液減少,出現憎寒壯熱,頭痛如劈,高熱不退,頸項強直,嘔吐,心煩躁擾,神志不清、嗜睡或神昏譫語,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2][3]。
與熱陷營血證比,多了神志不清、嗜睡或神昏譫語等癥狀。
7.1.2.2 證候分析
熱入心包為主,故神明被擾,出現神志不清、嗜睡或神昏譫語等癥狀[2]。
7.1.2.3 方藥治療
7.1.2.3.1 治法
7.1.2.3.2 方藥
可用清營湯[備注]清營湯(《溫病條辨》):犀角、生地黃、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翹配合安宮牛黃丸[備注]《溫病條辨》、至寶丹[備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雪丹[備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治療,以清營湯清心熱,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以加強清心開竅之力[2]。
7.1.2.4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內膿液:可用消毒棉簽揩凈。若膿液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雙氧水洗滌。清除耳道內的積膿,有利于膿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藥物。[4]
2)滴耳: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去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用新鮮虎耳草搗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4]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俟膿凈換滴耳油,時時滴入,腫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渣,得油一錢,兌冰片二分,每用少許,滴于耳內。”
3)吹藥:用具有清熱解毒、斂濕去膿作用的藥物吹耳,如爛耳散、紅棉散等,吹藥前應先將耳道內膿液及殘留藥物清除干凈,每次吹入藥散也不宜過多,以免藥散堆積耳道,妨礙膿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4]
《臨證指南》:“外用龍骨、五倍子、乳香、枯礬、血余炭,等分為末,捲凈吹之”
7.1.3 熱盛動風證
黃耳傷寒·熱盛動風證(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stirring wind)是指熱盛動風,以耳內流膿臭穢,耳痛、頭痛劇烈,高熱,手足躁動,甚則神志昏迷,筋脈拘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或肢軟偏癱,舌質紅絳而干,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黃耳傷寒證候[3]。
7.1.3.1 癥狀
耳內流膿日久,或流膿臭穢黑腐,突然膿液減少,出現憎寒壯熱,耳痛,頭痛如劈,高熱,嘔吐,心煩躁擾,手足躁動,甚則神志昏迷,兼有筋脈拘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或肢軟偏癱,舌質紅絳而干,無苔,脈弦數[2][3]。
與熱陷營血證比,多了有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等癥狀。
7.1.3.2 證候分析
此因邪熱內盛,熱極生風,風擾經脈,故有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2]。
7.1.3.3 方藥治療
7.1.3.3.1 治法
7.1.3.3.2 方藥
可用清營湯[備注]清營湯(《溫病條辨》):犀角、生地黃、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翹加鉤藤、羚羊角、丹皮等治療,有神志不清者,兼服紫雪丹、安官牛黃丸、至寶丹等[2]。
若熱邪久羈,劫煉腎陰,以致真陰欲竭,證見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疲,脈虛大,甚則時時欲脫者,則宜予滋陰養渡之法,固攝真陰,用加減復脈湯[備注]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炙甘草、干地黃、阿膠、麥門冬、麻仁、白芍、三甲復脈湯[備注]三甲復脈湯(《溫病條辨》):炙甘草、干地黃、白芍、麥門冬、阿膠、麻仁、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之類[2]。
若見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踡臥,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陽氣衰竭之亡陽危重證候,宜急用回陽固脫之法,服獨參湯[備注]獨參湯(《傷寒大全》):人參或參附湯[備注]參附湯(《校注婦人良方》):人參、附子等[2]。
7.1.3.4 外治法
(1)耳內處理:
1)清除耳道內膿液:可用消毒棉簽揩凈。若膿液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雙氧水洗滌。清除耳道內的積膿,有利于膿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藥物。[4]
2)滴耳: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去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用新鮮虎耳草搗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4]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俟膿凈換滴耳油,時時滴入,腫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渣,得油一錢,兌冰片二分,每用少許,滴于耳內。”
3)吹藥:用具有清熱解毒、斂濕去膿作用的藥物吹耳,如爛耳散、紅棉散等,吹藥前應先將耳道內膿液及殘留藥物清除干凈,每次吹入藥散也不宜過多,以免藥散堆積耳道,妨礙膿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4]
《臨證指南》:“外用龍骨、五倍子、乳香、枯礬、血余炭,等分為末,捲凈吹之”
(2)注意保持耳內膿液引流通暢,必要時結合手術治療,去除耳部病灶[2]。
8 黃耳傷寒患者的護理
黃耳傷寒病情變化迅速而危重,故護理上尤其要注意密切觀察及詳細記錄病情的變化,必要時可由專人守護,以便及時進行處理[2]。
如患者嘔吐或有痰涎,要將嘔吐物、痰涎清除干凈,保持呼吸道通暢[2]。
9 黃耳傷寒的預防
及早防治膿耳,是預防黃耳傷寒的關鍵,膿耳患者,有頭痛、嘔吐、神志變化等情況出現,要及早處理,以免病情轉向嚴重。
預防膿耳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4]。小兒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預防,發現耳部癥狀,及時進行診治,以免致成流膿[4]。
乳兒哺乳體位不當,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臥位哺乳的習慣,以免由于乳汁濫入耳竅誘發本病[4]。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時,要及早拭抹干凈,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4]。
膿耳初起者,要及早徹底地進行治療,以免遷延日久演變成慢性,或變生他證[4]。
因眼瞼閉合不良,露出白睛,可戴防塵眼鏡,或用紗布塊覆蓋,以防灰塵入眼,引起染毒[5]。
10 膿耳患者日常保健
膿耳的護理,要注意經常將耳內膿液清除干凈及正確使用滴耳、吹耳藥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膿液及停積的藥粉,滴耳時宜側臥,患耳向上,滴入藥液后,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液能達患處,并停留較長時間。吹耳藥物宜研成極細粉末,每次吹入不宜過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礙引流。另外,密切觀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膿、頭痛、發熱、神志等癥狀變化,預防或及時發現膿耳變證。[4]
在飲食上要少食蛋類、豆類制品及其他引發邪毒的食物[4]。
患膿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應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4]。
11 關于膿耳變證
膿耳變證(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膿耳變生的耳后附骨癰(耳根毒)、膿耳面癱(膿耳口眼㖞斜)、膿耳眩暈及黃耳傷寒等病證[3]。
膿耳變證多因膿耳邪毒熾盛,或治療不當,邪毒久蘊,腐蝕骨質,膿汁流竄,邪毒擴散而變生他證。故病情更為復雜、嚴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6]。
膿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為病證名[7][8]。又稱聤耳[8]、耳疳[4]、纏耳[9]、耳底子[4]、耳癰[4]、耳濕[4]、耳中生毒[4],為五般聤耳之一[7]。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耳病[3][9][10]。有急慢、虛實之分[4]。膿耳是耳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多發于小兒。常致聽力損害,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現并發癥,危及生命,應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青膿為震耳。”
《馮氏錦囊秘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名纏耳;出黃膿者,名聤耳,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
膿耳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4]。
12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34.
-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2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 ^ [5]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24.
- ^ [6]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8.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7.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6.
- ^ [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黃耳傷寒的方劑
- 聰耳達郁湯
,鮮石菖蒲汁4匙(沖)。功能主治:清肅余熱。主黃耳傷寒。火清毒解,尚覺耳鳴時閉者。摘錄:《重訂通俗傷...
- 清耳五仙散
3分,制月石7分,冰片1厘,薄荷霜2厘。主治:黃耳傷寒。用法用量:吹耳。更以鹽鴨蛋灰拌搗天荷葉,涂布...
- 聰耳蘆薈丸
,當門子5分。功效:苦寒清利,解毒瀉火。主治:黃耳傷寒。兩耳紅腫黃亮,捫之焮熱而痛,兩腮紅腫痛甚,耳...
- 更多治療黃耳傷寒的方劑
古籍中的黃耳傷寒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第十六節·黃耳傷寒
兩陽合病。狀類傷寒。以其兩耳發黃。故見形定名曰黃耳傷寒。其病多發于春令。【證】發熱惡寒。脊強背直。狀...
- 《廣瘟疫論》:[卷之二表證]耳旁腫
時疫耳旁腫,乃少陽風熱,俗名黃耳傷寒,小柴胡湯加荊、防、芎、芍、元參,亦當與頭腫參看。《廣瘟疫論》明...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十]黃耳類傷寒
經也,不治。則變惡寒發熱,脊強背直,如之狀,曰黃耳傷寒。此不可作正傷寒治,宜小續命去附子,加僵蠶、天...
- 《中國醫籍考》:[卷三十四]方論(十二)
集。惡風惡寒起。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中有曰黃耳傷寒。赤膈傷寒。此自仲景以后。如活人書明理論。所未...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三(病機)外感]傷寒
入腎,耳中卒痛,外證寒熱,不急治則發強如,俗名黃耳傷寒,不可作正傷寒治之,內服小續命湯、敗毒散,外用...
- 更多古籍中的黃耳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