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拼音名
- 5 英文名
- 6 山藥的別名
- 7 山藥的處方用名
- 8 出處
- 9 山藥的來源
- 10 山藥的產地
- 11 山藥的原植物形態
- 12 山藥的采收與初加工
- 13 山藥的栽培
- 14 山藥的生藥性狀
- 15 山藥的炮制
- 16 山藥的鑒別
- 17 山藥的性味
- 18 山藥的歸經
- 19 山藥的功效與主治
- 20 山藥的化學成分
- 21 山藥的藥理作用
- 22 山藥的用法用量
- 23 山藥的使用禁忌
- 24 附方
- 24.1 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
- 24.2 治濕熱虛泄
- 24.3 治噤口痢
- 24.4 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
- 24.5 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
- 24.6 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
- 24.7 治小便多,滑數不禁
- 24.8 治痰氣喘急
- 24.9 治腫毒
- 24.10 治項后結核,或赤腫硬痛
- 24.11 治乳癖結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
- 24.12 治凍瘡
- 24.13 治脾虛久瀉
- 24.14 治小兒腹瀉(水瀉)
- 24.15 治糖尿病
- 25 各家論述
- 26 山藥的營養成分
- 27 山藥的營養價值分析
- 28 適合吃山藥的人
- 29 山藥的食療功效
- 30 與山藥相克的中藥
- 31 山藥的食用建議
- 32 山藥的推薦食用量
- 33 山藥的藥典標準
- 33.1 品名
- 33.2 來源
- 33.3 性狀
- 33.4 鑒別
- 33.5 檢查
- 33.6 浸出物
- 33.7 山藥飲片
- 33.8 出處
- 34 《中醫大辭典》·山藥
- 35 參考資料
- 附:
3 概述
山藥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
山藥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莖。山藥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土炒山藥,表面土紅色,粘有土粉,略具焦香氣。麩炒山藥,表面黃色,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氣。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胃、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等。土炒山藥以補脾止瀉為主,用于脾虛久瀉,或大便泄瀉。麩炒山藥以補脾健胃為主。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山藥因其營養豐富,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物美價廉的補虛佳品,既可作主糧,又可作蔬菜,還可以制成糖葫蘆之類的小吃。栽種者稱家山藥,野生者稱野山藥;中藥材稱淮山,淮山藥、懷山藥等。山藥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中國栽培的山藥主要有普通的山藥和田薯兩大類。普通的山藥塊莖較小,其中以四川等地的“腳板薯”,山西懷縣的懷山藥,江漢南城淮山藥最為有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拼音名
Shān Yao
5 英文名
《中國藥典》:RHIZOMA DIOSCOREAE
《中華本草》:Common Yam RhizomeWinged Yan Rhizome, Rhizome of Common Yam
6 山藥的別名
藷藇、署預(《山海經》)
諸署、署豫、玉延,修脆、幾草(《吳普本草》)
藷(《山海經》郭璞傳)
山藷(《別錄》)
延草(《兼名苑》)
王芋(《雜要訣》)
薯藥(《清異錄》)
淮山藥(《飲片新參》)
蛇芋(《浙江中藥手冊》)
野山豆(《江蘇植藥志》)
山板術(《廣西中藥志》)
白苕(《四川中藥志》)
九黃姜、野白薯(《湖南藥物志》)
扇子薯、佛掌薯(《藥材學》)
白藥子(《杭州藥植志》)
薯藇(《中華本草》)
土薯、土蕷、山薯蕷、懷山藥、淮山、白山藥(《全國中草藥匯編》)
山薯[1]
7 山藥的處方用名
山藥、懷山藥、土炒山藥、炒山藥[2]。
8 出處
侯寧極《藥譜》。
9 山藥的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或趁鮮切厚片,干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
《中藥大辭典》: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
《中華本草》:山藥為薯蕷科植物山藥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batatas Decne.] 的塊莖。
《全國中草藥匯編》: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薯蕷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batas Decne.],以根入藥。同屬植物野山藥Dioscorea japonica Thu-nb.與前種的區別是莖和葉都不帶紫色,花序軸呈螺絲狀彎曲。野生于我國各地。其根亦作山藥入藥,功效類同。
10 山藥的產地
《中藥大辭典》:山藥生山野向陽處。現各地皆有栽培。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除上述正品山藥外,在少數地區尚有以日本薯蕷(長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塊莖習稱野山藥,土山藥,原植物參見"風車兒"條)、三角葉薯蕷(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種薯蕷屬植物的塊莖也作山藥使用。
《中華本草》:山藥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或雜草中;或為栽培。分布于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地區。
《全國中草藥匯編》:栽培或野生于山地向陽處。全國最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產于河南、山西、河北、陜西等省。
11 山藥的原植物形態
《中藥大辭典》:薯蕷為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貿肥厚,略呈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直徑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須根。莖細長,蔓性,通常帶紫色,有棱,光滑無毛。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腋間常生珠芽(名零余子);葉片形狀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長3.5~7厘米,寬2~4.5厘米,通常耳狀3裂,中央裂片先端漸尖,兩側裂片呈圓耳狀,基部戟狀心形,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7~9條基出;葉柄細長,長1.5~3.5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極小,黃綠色,成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數個聚生于葉腋,花軸多數成曲折狀;花小,近于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花被6,橢圓形,先端鈍;雄蕊6,花絲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廣卵形,先端長漸尖;花被6;子房下位,長橢圓形,3室,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幾等于寬。種子扁卵圓形,有闊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薯蕷的藤(山藥藤)、葉腋間的珠芽(零余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中華本草》:薯蕷,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m,新鮮時斷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質。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長3-9cm,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兩側裂片與中間裂片相摘自可連成不同的弧線,葉形的變異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現。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零余子)。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8cm,近直立;2-8個著生于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瓣片寬卵形,內輪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于葉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0cm,寬1.5-3.0cm,外面有白粉。種子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全國中草藥匯編》:薯蕷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根狀莖短,根直生,肉質肥厚,呈圓柱狀棍棒形,長可達1米,直徑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多數須根,質脆,斷面白色帶粘性。莖細長,通常帶紫色,有棱線,光滑無毛。葉對生或3片輪生,葉腋常生珠芽名“零余子”,俗稱“山藥豆”。葉片形狀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寬卵形,長3.5~7厘米,通常三裂,側裂片圓耳狀,中裂片先端漸尖;葉脈7~9條自葉基發出。6~8月開花,花雌雄異株,極小,黃綠色,均成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花乳白色花被6片;雄花有6個雄蕊;雌花花柱3,柱頭2歧。蒴果有3棱,呈翅狀;種子扁圓形;有寬翅。
12 山藥的采收與初加工
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用硫黃熏蒸后,干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熏后,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2]。
《中華本草》:蘆頭栽種當年收,珠芽繁殖第2年收,于霜降后葉呈黃色時采挖。洗凈泥土,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曬干或烘干,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順直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并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劑,曬干打光,即為光山藥。
《中藥大辭典》:11~12月采挖,切去根頭,洗凈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曬干或烘干,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并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齊,曬干打光,即為光山藥。
《全國中草藥匯編》: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須根,洗凈,再刮去外皮,曬或烘干至干,或趁鮮切片令干。
13 山藥的栽培
13.1 生物學特性
《中華本草》:薯蕷野生于山區向陽的地方,喜溫暖,耐寒,在北方稍行覆蓋可以越冬。由于山藥是一種深根性植物,故栽培地區應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蔬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土壤酸堿度以中性最好,若土壤為酸性,易生支根和根瘤,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過堿,其根部不能充分向下生長。因此,在我國南部地區栽培,于較酸性土壤上應施適量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 栽培技術 主要用蘆頭和珠芽(山藥豆)繁殖。蘆頭繁殖:每年10月份將地下根挖出,將山藥上部蘆頭15~25cm長折下,于日光下略曬,使其水分蒸發,經過日曬2~3d,傷口愈合,放入室內或室外挖坑貯藏。坑的深度及蓋土厚度以不使蘆頭受凍為度,河南坑深為40cm,蓋±6cm,天冷時覆土至10cm。保持濕潤。翌年4月(清明至谷雨)取出,在畦內按行距30~45cm,株距18~20cm,開溝栽種,將蘆頭順序平放于溝內,蓋土。珠芽繁殖:4月中旬將上年秋天采收珠芽(山藥豆)從坑中取出,稍曬,即可進行栽種,行距30cm,株距10~15cm,溝深6cm,將珠芽放入溝內,覆土6cm,約1個月左右的時間,可出芽。 田間管理 出苗后,應設支架,以使莖蔓向上生長,支架材料不限,竹竿、秫秸稈及樹枝均可。在5~8月期間,應分次追肥,以糞水及廄肥為主,可結合澆水施用或撒布于根旁。澆水后遇雨,土壤過濕,會使根不向下生長而形成叉根,因此,雨季應注意排水工作,澆水要適量。澆水過多也容易引起銹病,使早期落葉,影響根的產量。
《全國中草藥匯編》:薯蕷喜溫暖,耐寒。宜選排水良好、向陽、土從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用蘆頭繁殖。每年10月將地下根挖出,將上部蘆頭5~8寸長折下作栽子,略曬至傷口愈合后放入窯內貯藏。第二年4月(清明~谷雨)取出,在畦內按行距1~1.5尺開溝,溝距5寸,順溝平放栽種,株距5~6寸,覆土2~3寸。珠芽繁殖,秋天采收珠芽(山藥豆),稍曬后貯藏。第二年4月取出,選大粒圓形、無傷的育栽,按行距1尺開溝,溝深2寸,株距3~4寸,將珠芽放入溝內,覆±2寸,一個月左右出芽。出苗后,苗高1尺左右,搭架,使莖蔓生長。5~8月追肥,以糞稀及廄肥為主。
13.2 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銹病、褐斑病。白銹病于春季發生;褐斑病夏季發生。防治: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險濕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倍液防治。(《中華本草》)
雨季注意排水,澆水適量,過多引起銹病或早期落葉。(《全國中草藥匯編》)
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發生時用毒餌誘殺。(《中華本草》)
14 山藥的生藥性狀
14.1 毛山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山藥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
《中藥大辭典》:毛山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約15~30厘米,直徑1.5~6匣米,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并少數根痕。質較硬,斷面白色,顆粒狀,粉質。氣微,味甘微酸,嚼之發粘。
《中華本草》:毛山藥略呈圓柱形,稍扁而彎曲,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淺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栓皮未除盡的痕跡,并可見少數須根痕,兩頭不整齊。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顆粒狀,粉性,散有淺棕黃色點狀物。無臭,味甘,微酸,嚼之發粘。
14.2 光山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中藥大辭典》:光山藥呈平滑的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淡黃白色,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氣微,微甘味酸,嚼之發粘。以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
《中華本草》: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齊平,長7~16cm,直徑1.5~3cm,粗細均勻,挺直。表面光滑,潔白,粉性足。均以條粗、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
15 山藥的炮制
宋代增加了姜炙(《普濟本事方》)、炒黃(《校注婦人良方》)、酒浸、酒蒸(《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炮制方法[2]。金元時代有白礬水浸焙(《儒門事親》)、酒浸、火炮(《瑞竹堂經驗方》)法[2]。
明、清時代又增加了姜汁浸炒(《普濟方》)、乳汁浸(《滇南本草》)、蔥鹽炒黃姜汁拌蒸(《壽世保元》)、酒炒(《景岳全書》)、乳汁拌微焙(《外科正宗》)、醋煮(《先醒齋廣筆記》)、乳汁蒸(《幼幼集成》)、炒焦(《吳鞠通醫案》)、土炒、鹽水炒(《本草害利》)等炮制方法[2]。同時對炮制目的有較多闡述,如“入藥貴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藥,蓋生則性滑,不可入藥,熟則滯氣,則堪啖耳”(《本草綱目》);“焙,夏日曬不生蟲”(《仁術便覽》);“補益藥及脾胃藥中熟用,外科生用”(《炮炙大法》);“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藥內宜炒黃用”(《本草求真》)[2]。
15.1 山藥的炮制方法
15.1.1 山藥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2]。
山藥切片以春秋季為宜,在切制水處理過程中,防止發黏變質,切片后宜及時干燥[2]。
15.1.2 土炒山藥
先將土粉置鍋內,用中火加熱至靈活狀態,再投入山藥片拌炒,至表面均勻掛土粉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2]。
每100kg山藥片,用灶心土30kg[2]。
注意:土經加熱后逐漸變色,因此炒山藥的土稍顯黑色時及時換新土,以保持藥色美觀[2]。
15.1.3 麩炒山藥
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其冒煙時,投入山藥片,用中火加熱,不斷翻動至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晾涼[2]。
每100kg山藥片,用麥麩10kg[2]。
15.2 成品性狀
山藥生品為類圓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黃色,周邊顯淺黃白色,質地堅硬,粉性[2]。無臭,味淡、微酸[2]。
土炒山藥,表面土紅色,粘有土粉,略具焦香氣[2]。
麩炒山藥,表面黃色,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氣[2]。
15.3 炮制作用
山藥生品以補腎生精,益肺陰為主[2]。用于腎虛遺精、尿頻,肺虛喘咳,陰虛消渴[2]。如治肺虛喘咳的薯蕷丸(《金貴要略方論》);治陰虛消渴的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及治肝腎陰虛的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2]。
土炒山藥以補脾止瀉為主,用于脾虛久瀉,或大便泄瀉[2]。如治脾虛久瀉,身體羸瘦的扶中湯(《醫學衷中參西錄》)[2]。
麩炒山藥以補脾健胃為主[2]。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2]。如治脾虛厭食或脾虛泄瀉的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脾虛帶下的完帶湯(《傅青主女科》)[2]。
15.4 炮制研究
山藥中主要含有薯蕷皂苷元、皂苷、黏液質、氨基酸及淀粉等[2]。薯蕷皂苷元也是合成甾體激素藥物的原料[2]。
15.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1)通過對不同炮制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薯蕷皂苷元的含量測定,證明土炒、清炒和麩炒后,能促使山藥中薯蕷皂苷元的溶出(為生品的2~3倍),從而有利于藥效作用的發揮和臨床療效的提高[2]。
(2)對生品及各類炮制品中的微量元素進行了分析,結果土炒品除了Co元素以外,各種微量元素含量均大大升高,而麩炒品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卻降低[2]。
(3)對山藥炮制前后游離氨基酸的含量進行研究分析,測定結果是炮制后必需氨基酸中的甲硫氨酸與色氨酸含量大為降低[2]。而其游離氨基酸總含量亦是土炒品、麩炒品為最低[2]。 (4)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山藥及其炮制品中總磷脂的含量,結果是蜜麩制>麩炒>生品>米炒>土炒>炒焦>炒炭[2]。說明山藥經炒制后,造成了部分磷脂成分的破壞[2]。
(5)通過對山藥生品、清炒品、土炒品和麩炒品四種炮制品的水溶性浸出物比較,結果它們之間含量相差不大,生品略高,麩炒品低[2]。
15.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山藥能刺激小腸運動,促進腸道排空,具有助消化作用;可降低血糖,預防和治療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糖尿病;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顯著的常壓耐缺氧作用;有滋補和延緩衰老的作用[2]。
實驗研究表明,生山藥及清炒、土炒、麩炒山藥四種飲片煎劑對家兔離體腸管節律性活動均有明顯作用[2]。對脾虛大鼠有一定的治療作用[2]。而山藥生品、麩炒品及土炒品還能增強小鼠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其中生品又強于麩炒品和土炒品,而麩炒品和土炒品之間比較則沒有顯著性差異[2]。
15.5 貯存方法
16 山藥的鑒別
16.1 顯微鑒別
16.1.1 塊莖橫切面
(《中華本草》)
基本組織中粘液細胞類圓形,直徑34~85μm,長85~115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長約52μm。(《中華本草》)
維管束散在,外韌型,四周有一列薄壁性維管束鞘;后生木質部導管直徑約至50μm。
樹脂道分布在薄壁細胞間,內充滿黃褐色樹脂物。本品薄壁細胞含眾多淀粉粒。
16.1.2 粉末特征
(《中華本草》)
白色或淡黃色。
①淀粉粒多單粒,類圓形、長圓形或卵形,直徑6-17μm,長17-31μm,臍點點狀、飛鳥狀,位于較少端,大粒層紋明顯。
②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粘液細胞中,針晶長80-240μm。
③導管為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也有螺紋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
④篩管分子復篩板上的篩域極為明顯,排成網狀。
⑤纖維少數,細長,直徑約14μm,壁甚厚,木化。商品規格 商品分光山藥和毛山藥。
16.2 理化鑒別
(1)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扁卵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矩圓形,直徑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長約至240μm,針晶粗2~5μm。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取本品粉末5g,加二氯甲烷30ml,加熱回流2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二氯甲炕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藥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濃氨試液(9: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山藥的性味
山藥味甘,性平[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甘,平。
《神農本草經》:"味甘,溫。"
《別錄》:"平,無毒。"
《藥性類明》:"味甘,性涼而潤。"
《藥品化義》:"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為溫。"
18 山藥的歸經
歸脾、胃、腎經[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歸脾、肺、腎經。
19 山藥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中藥大辭典》:山藥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效。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
《中華本草》:山藥具有補脾、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主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疬。
《全國中草藥匯編》:健脾止瀉,補肺益腎。脾虛久瀉,慢性腸炎,肺虛喘咳,慢性腎炎,糖尿病,遺精,遺尿,白帶。
《中藥炮制學》:山藥具有補脾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能[2]。用于腎虛遺精、尿頻,肺虛喘咳,陰虛消渴[2]。
土炒山藥以補脾止瀉為主,用于脾虛久瀉,或大便泄瀉[2]。如治脾虛久瀉,身體羸瘦的扶中湯(《醫學衷中參西錄》)[2]。
麩炒山藥以補脾健胃為主[2]。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2]。如治脾虛厭食或脾虛泄瀉的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脾虛帶下的完帶湯(《傅青主女科》)[2]。
麩炒山藥具有補脾健胃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別錄》:"主頭面游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鑰。"
《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
20 山藥的化學成分
《中華本草》:山藥塊莖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0。012%,多巴胺(dopamine),鹽酸山藥堿(batatasine hydrochlorid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尿囊素(allantoin)止杈素(abscisin)Ⅱ。又含糖蛋白(glucoprotein),水解得: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酷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蛋氨酸(methionine)。還含包括上述氨基酸和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在內的自由氨基酸,另含具降血糖作有用的多糖,并含由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按摩爾比6.45:1:1.26構成的山藥多糖,又含鋇、鈹、鈰、鈷、鉻、銅、鎵、鑭、鋰、錳、鈮、鎳、磷、鍶、釷、鈦、釩、釔、鐿、鋅、鋯以及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鎂等。根莖含多巴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以及膽甾醇(cholesterol),麥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粘液中含植酸(phytic acid),甘露多糖(mannan)Ia,Ib和Ic;有人說粘液含多糖40%,蛋白質2%,磷3%和灰分24%,多糖部分由80%的甘露糖和少量的半乳糖,木糖(xylose),果糖(fructose)及葡萄糖所組成。珠芽(零余子)含5種分配性植物生長調節劑,命名為山藥素(batatasin)Ⅰ、Ⅱ、Ⅲ、Ⅳ、Ⅴ。還含止杈素,多巴胺和多種甾醇:膽甾烷醇(cholestanol),(24R)-α-甲基膽甾烷醇[(24R)-α-methyl cholestanol],(24S)-β-甲基膽甾烷醇[(24S)-β-methyl cholestanol],(24R)-α-乙基膽甾烷醇[(24R)-α-ethyl cholestanol],膽甾醇,菜油甾醇,(24S)-β-甲基膽甾醇[(24S)-β-methyl cholestanol],24-亞甲基膽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β-谷甾醇,豆甾醇,異巖藻甾醇(isfucosterol),赬桐甾醇(clerosterol),24-亞甲基-25-甲基膽甾醇(24-emthylene-25-methyl cholesterol),7-膽甾烯醇(lathosterol),8(14)-膽甾烯醇[cholest-8(14)-enol],(24R)-α-甲基-8(14)-膽甾烯醇[(24R)-α-methyl cholest-8(14)-enol],(24S)-β-甲基-8(14)-膽甾烯醇[(24S)-β-methyl cholest-8(14)-enol],(24R)-α-乙基-8(14)-膽甾烯醇[(24R)-α-ethyl cholest-8(14)-enol]。 同屬植物日本薯蕷塊莖含三萜皂甙,尿囊素,膽堿(choline),17種氨基酸(比山藥塊莖所含的自由氨基酸缺γ-氨基丁酸)及無機化合物(比山藥塊莖所含的無機化合物缺鑭)。又含修養降血糖活性的日本薯蕷多糖(dioscoran)A、B、C、D、E、F。
《全國中草藥匯編》:根分含皂甙、粘液質、尿襄素(allan-toin)、膽堿(choline)、精氨酸(arginine)、淀粉酶、蛋白質2.7%、脂肪0.2%、淀粉16%及碘質等。
21 山藥的藥理作用
21.1 降血糖作用
1.1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響昆明種小鼠,體重20.6±1.3g,雄性,隨機分組。實驗組小鼠iv四氧嘧啶9mg/kg,72h眼眶取血測血糖,選血糖250mg/dl以上者用于實驗,分組時組間平均血糖相差不大于10mg/dl,給藥組分別ig山藥水煎劑30.0g/kg,每天1次;或每天2次(共為60g/kg),給藥10日。同時設對照組。末次給藥前動物禁食2h,給藥后3h眼眶取血,用鄰甲苯胺法測定全血葡萄糖。給藥組與對照組比較可顯著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
1.2對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的影響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腎上腺素組及腎上腺素十山藥組。山藥水煎劑的給藥劑量及給藥途徑同前,對照組及腎上腺素組每大給予等量的水。末次給藥后2小時,腎上腺素十山藥組ip腎上腺素0.2mg/kg,對照組ip生理鹽水。注射后30分鐘取血測血糖,ig山藥水煎劑60g/kgx10日可明顯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1.3預防給藥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的影響小鼠隨機分組,給藥組ig山藥水煎劑30,60g/kg,連續10日,同時設對照組。末次給藥后3小時,給藥組及對照組小鼠iv四氧嘧啶90mg/kg。72小時后取血測血糖,與對照組比較,給藥組血糖明顯降低,表明山藥預防給藥能對抗血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1.4對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的影響正常小鼠7組,3組給藥組,每天ig山藥水煎劑30g/kg,另外4個為對照組,末次給藥前禁食2小時,然后立即給1組對照組取血,以其血糖作為零時血糖,另外3個給藥組及3個對照組于末次給藥后1小時ip葡萄糖2g/kg。注射后30,60及120分鐘各從1組給藥組及1組對照取血,測血糖,與對照組比較,給藥組在不同時間的血糖明顯低于相應對照組,表明山藥能對抗外源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21.2 調節機體對非特異刺激反應性作用
常壓耐缺氧試驗 昆明種小鼠22只,分2組,分別ip山藥水煎液0.2ml/只(含生藥1g/ml),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0.2ml/只,30分鐘后裝入內裝20g堿石灰的廣口磨口瓶中,凡士林密封,記錄小鼠存活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山藥能顯著延長小鼠存活時間,具有極顯著的常壓耐缺氧作用,能明顯減輕小鼠臟器受缺氧環境的損害,提高耐受性。
21.3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1.對免疫器官重量的影響昆明種小鼠20只,實驗組連續7日ip山藥水煎液0.2ml/只(含生藥1g/ml),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0.2ml/只,末次給藥24小時后,處死動物,立即稱體重、胸腺重和脾臟重,計算胸腺指數和脾指數。與對照組比較,山藥可顯著增加小鼠的脾臟重量,而對胸腺無明顯作用。
2.對小鼠碳粒廓清的影響昆明種小鼠12只,實驗組連續7日ip山藥水煎液0.2ml/只(含生藥ig/ml),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0.2ml/只,末次給藥24小時后,每鼠尾iv經處理后的中華碳素墨水0.1ml/10g(市售墨水過濾,稀釋3倍),注射后0.5和10分鐘,分別由眼后靜脈叢取血20ml,溶于21%NaHCO3中靜置1小時,于650nm處測定吸收值,計算廓清指數。山藥可顯著增強小鼠碳粒廓清作用。楊中林等又以碳粒廓清實驗為指標,研究了山藥生品、麩炒品及土炒品對小白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各給藥組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生品又強于麩炒品和土炒品提示補氣用山藥生品為宜。
3.對環磷酰胺制抑免疫的影響昆明種小鼠20只,實驗組腹腔連續注射山藥多糖溶液0.2ml/只10日,dll注射環磷酰胺0.4ml/只(5mg/ml),dl3取血計白細胞數。山藥多糖能極有效地對抗環磷酰胺的抑制免疫作用。
21.4 對小鼠小腸運動的影響
昆明種小鼠20只,分2組,禁食24h,實驗組以山藥水煎液10ml(含生藥1g/ml)+0.5g活性炭(市售),對照組以10ml生理鹽水+0.5g活性炭,分別ig。20分鐘后,立即用脊髓脫臼法處死,取出小腸鋪平,測量碳粉從幽門括約肌推向小腸末端的距離(cm),并計算這一距離占小腸全長的百分數。結果表明山藥具有刺激小腸運動、促進腸道內容物排空作用。
21.5 其他
所含營養成分和粘液質、淀粉酶有關,有滋補作用,能助消化。止瀉。祛痰。
22 山藥的用法用量
《中國藥典》:15~30g。
《中藥大辭典》: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中華本草》: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
《全國中草藥匯編》:用量3~6錢。
23 山藥的使用禁忌
《中藥大辭典》:有實邪者忌服。
《湯液本草》:"二門冬為之使。"
24 附方
24.1 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
山芋、白術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圣濟總錄》山芋丸)
24.2 治濕熱虛泄
24.3 治噤口痢
干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是齋百一選方》)
24.4 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
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普濟方))
24.5 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
薯蕷于沙盆內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太平圣惠方》)
24.6 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
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本草綱目》山藥酒)
24.7 治小便多,滑數不禁
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
24.8 治痰氣喘急
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24.9 治腫毒
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24.10 治項后結核,或赤腫硬痛
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救急易方》)
24.11 治乳癖結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
鮮山藥和芎藭、白糖霜共搗爛涂患處。涂上后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本經逢原》)
24.12 治凍瘡
山藥少許,于新瓦上磨為泥,涂瘡口上。(《儒門事親》)
24.13 治脾虛久瀉
山藥、黨參各4錢,白術茯苓各3錢,六曲2錢,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24.14 治小兒腹瀉(水瀉)
山藥、白術各3錢,滑石粉、車前子各1錢,甘草0.5錢,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24.15 治糖尿病
山藥、天花粉、沙參各5錢,知母、五味子各3錢,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25 各家論述
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干燥,以此物潤之。
《醫經溯洄集》:干山藥,雖獨入手太陰經,然其功亦能強陰,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流豈無益。
《本草正》: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諸丸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總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但性緩力微,劑宜倍用。
《本草求真》: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術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云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癥,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本草經讀》: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見今人每取上品之藥,如此物及人參、熟地、葳蕤、阿膠、菟絲子、沙苑蒺藜之類,合為一方,以治大病,誤人無算。蓋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極則死。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谷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藥,如五谷為養脾第一品,脾虛之人,強令食谷,即可畢補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本經疏證》:薯蕷,主傷中補虛羸,即補中益氣力也。而《神農本草經》復言之何故,此蓋當連下句讀,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云者,猶云補傷中而致之虛羸,除傷中而受之寒熱邪氣也。夫虛必有一處為先,他處乃連類及之者。邪之所湊,雖云其氣必虛,然亦有陰陽之分,五藏六府之異;薯蕷所主之虛之邪,須審定其由傷中傷氣,方得無誤。不然傷血及他傷亦能致虛羸、成寒熱,又何別焉。《別錄》所主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正與《神農本草經》相印,惟下氣、止腰痛、強陰三項為特出。至于頭面游風、頭風、眼眩,唐以來醫家不甚用此味,故無從參其底里,然質之仲景治風氣百疾,《神農本草經》除寒熱邪氣,亦可默會其旨矣。
《唐本草》:署蕷,日干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
《本草圖經》:署預,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于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
《植物名實圖考》:狂風藤,江西贛南山中有之。赭根綠莖,蔓生柔苒。參差生葉,長柄細韌,似山藥葉而長,僅有直紋數道。土人以治風疾。章炳麟:薯蕷一味,開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虛勞方中風氣諸不足,用薯蕷丸。今云南人患腳氣者,以生薯蕷切片,散布脛上,以布纏之,約一時許,脛上熱癢即愈。
《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別錄》:主頭面游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
《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亡。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
《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26 山藥的營養成分
山藥營養十分豐富,每500克含蛋白質7.1克、碳水化合物68.4克、粗纖維4.3克、鈣66毫克、鐵1.4毫克、胡蘿卜素0.1毫克、硫胺素0.38毫克、核黃素0.1毫克、尼克酸1.4毫克、維生素C 19毫克[3]。
27 山藥的營養價值分析
1. 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藥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泄瀉等病癥;
2. 滋腎益精:
山藥含有多種營養素,有強健機體,滋腎益精的作用。大凡腎虧遺精,婦女白帶多、小便頻數等癥,皆可服之;
3. 益肺止咳:
山藥含有皂甙、黏液質,有潤滑,滋潤的作用,故可益肺氣,養肺陰,治療肺虛痰嗽久咳之癥;
4. 降低血糖:
山藥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
5. 延年益壽:
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預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6. 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發現山藥具有鎮靜作用,可來抗肝昏迷。
28 適合吃山藥的人
一般人均可食用山藥。
1. 山藥適宜糖尿病患者、腹脹、病后虛弱者、慢性腎炎患者、長期腹瀉者;
2. 山藥有收澀的作用,故大便燥結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實邪者忌食山藥。
29 山藥的食療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無毒,有補血、益氣、長肌肉、止泄瀉、治消渴、益肺固精、滋養強壯等功效,是藥、膳皆佳的菜品[3]。
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不燥不膩;
山藥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山藥主治脾胃虛弱、倦怠無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氣虛燥、痰喘咳嗽、腎氣虧耗、腰膝酸軟、下肢痿弱、消渴尿頻、遺精早泄、帶下白濁、皮膚赤腫、肥胖等病癥。
30 與山藥相克的中藥
山藥與甘遂不要一同食用;也不可與堿性藥物同服。
31 山藥的食用建議
1. 山藥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鹽水中,以防止氧化發黑。
2. 新鮮山藥切開時會有黏液,極易滑刀傷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許醋洗,這樣可減少黏液。
3. 山藥質地細膩,味道香甜,不過,山藥皮容易導致皮膚過敏,所以最好用削皮的方式,并且削完山藥的手不要亂碰,馬上多洗幾遍手,要不然就會抓哪兒哪兒癢。
4. 好的山藥外皮無傷,帶黏液,斷層雪白,黏液多,水分少。皮可鮮炒,或曬干煎湯、煮粥。去皮食用,以免產生麻、刺等異常口感。
5. 山藥鮮品多用于虛勞咳嗽及消渴病,炒熟食用治脾胃、腎氣虧虛。
32 山藥的推薦食用量
每餐50~250克
33 山藥的藥典標準
33.1 品名
山藥
Shanyao
DIOSCOREAE RHIZOMA
33.2 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干燥,或趁鮮切厚片,干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
33.3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33.4 鑒別
(1)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扁卵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矩圓形,直徑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長約至240μm,針晶粗2~5μm。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二氯甲烷30ml,加熱回流2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二氯甲炕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藥對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濃氨試液(9: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3.5 檢查
33.5.1 水分
不得過16.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33.5.2 總灰分
不得過4.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33.5.3 二氧化硫殘留量
照二氧化硫殘留量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U)測定,不得過過400mg/kg。[4]
33.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于7.0%。
33.7 山藥飲片
33.7.1 炮制
33.7.1.1 山藥
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干燥。切片者呈類圓形的厚片。表面類白色或淡黃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富粉性。
33.7.1.1.1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于4.0%。
[參考資料]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第二增補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3.7.1.2 麩炒山藥
取凈山藥片,照麩炒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D)炒至黃色。
本品形如山藥片,表面黃白色或微黃色,偶見焦斑,略有焦香氣。
33.7.1.2.1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于4.0%。
[參考資料]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第二增補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3.7.2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肺、腎經。
33.7.3 功能與主治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33.7.4 用法與用量
15~30g。
33.7.5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33.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34 《中醫大辭典》·山藥
山藥為中藥名,出唐·侯寧極《藥譜》[1]
34.1 懷山藥的別名
山薯、懷山藥[1]
34.2 來源及產地
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莖。主產河南、山西、河北、陜西[1]。
34.3 性味歸經
甘,平。入脾、肺、腎經。[1]
34.4 功能主治
健脾胃,益肺腎,補虛羸。治脾虛泄瀉,肺虛咳嗽,消渴,小便頻數,遺精,虛勞羸瘦,自汗盜汗,食少倦怠,慢性腎炎,小兒遺尿,婦女帶下[1]。
34.5 懷山藥的用法用量
34.6 化學成分
本品含薯蕷皂苷元、多巴胺(Dopamine)、山藥堿(Batata-sine)、止杈素(AbscisinⅡ)、膽堿、鞣質和多種氨基酸、山藥多糖等[1]。
34.7 懷山藥的藥理作用
山藥對脾虛模型大鼠有健脾作用,還促進小鼠免疫功能,降血糖,抗氧化[1]。
3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9.
- ^ [2]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1-143.
- ^ [3] 高崇新等編著. 養生保健湯茶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75.
-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第二增補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用到中藥懷山藥的方劑
- 山藥粥
:shānyàozhōu《飲膳正要》卷二:方名:山藥粥組成:羊肉1斤(去脂膜,爛煮熟,研泥),山藥1...
- 山麻膏
ānmágāo《仙拈集》卷四:方名:山麻膏別名:山藥膏組成:生山藥1寸(去皮),蓖麻仁9粒。主治:項...
- 山藥面
:shānyàomiàn《飲膳正要》卷一:方名:山藥面組成:白面6斤,雞子10個(取白),生姜汁2合...
- 蠟彈丸
拼音:làdànwán處方:白茯苓2兩,山藥(炒)3兩,杏仁(去皮尖,炒)1兩半,黃蠟2兩。制法:上...
- 人參鳥梅湯
三:組成:人參、蓮子(炒)、炙甘草、烏梅、木瓜、山藥。主治:久痢傷陰,口渴舌干,微熱微咳。附注:此方...
- 更多用到中藥懷山藥的方劑
用到中藥懷山藥的中成藥
- 艾柏飲
,丹皮1錢半,大生地3錢,白蓮肉(去心)2錢,真山藥2錢,澤瀉1錢,生荷葉1張(干者不效)。功能主治...
- 蛤蚧補腎丸
:以上十九味,茯苓、胡蘆巴、菟絲子、鹿茸、狗鞭與山藥25g粉碎成細粉,其余蛤蚧等十三味與剩余的山藥加...
- 保胎靈
200g巴戟天(去心)150g白術(炒)200g山藥200g白芍250g龍骨(煅)250g續斷200...
- 創傷散
98處方關白附(制)白附子(制)制川烏三七干浸膏山藥冰片麝香白芷制法以上八味,除麝香、冰片、三七干浸...
- 蛤蚧在補丸
0g茯苓50g熟地黃75g女貞子63g甘草25g山藥50g木瓜38g狗脊63g白術25g巴戟天(鹽制...
- 更多用到中藥懷山藥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懷山藥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丸車前子、郁李仁、白檳榔、火麻仁,菟絲子、牛膝、山藥、山茱萸各二兩,枳殼、防風、獨活各一兩,酒大黃五...
- 《本草新編》:[卷之二(商集)]山藥
山藥,味甘,氣溫平,無毒。入手足太陰二臟,亦能入脾、胃。治諸虛百損,益氣力,開心竅,益知慧,尤善止夢...
- 《銀海指南》:[卷四]治驗存參
,右目珠大神呆,銳微赤,宜補肺腎,攝納肝陽。熟地山藥茯苓萸肉丹皮澤瀉黨參麥冬牛膝丹參鉤藤石決明砂仁又...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一、醫方(二十五)治傷寒溫病同用方]4.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生石膏(三兩,搗細)知母(一兩)人參(六錢)生山藥(六錢)粉甘草(三錢)上五味,用水五盅,煎取清汁...
- 《丹溪心法》:[卷三]補損五十一
粥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黃。懶言語者,加山藥。加炒酒知母、炙龜板各等分,干姜三分之一,酒糊丸...
- 更多古籍中的懷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