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沃沫

目錄

1 拼音

hòu wò mò

2 概述

後沃沫爲症狀名[1]。指大便多粘沫[1]。見《黃帝內經霛樞·邪氣藏府病形》。

3 關於泄瀉、痢疾

3.1 泄瀉

泄瀉簡稱泄或瀉[2]

3.1.1 症狀

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但一般無膿血和裡急後重[2]。也有將泄瀉分開者,大便質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如水而勢急者爲瀉[2]。《奇傚良方·泄瀉門》:“泄者,泄漏之義,時時溏泄,或作或瘉;瀉者,一時水去如注泄。”

3.1.2 病因病機

外感六婬,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皆可引起泄瀉[2]

3.1.3 分類

由於病因、証候不同,有風泄、寒泄、暑瀉、溼瀉、熱瀉、傷食瀉、溢飲滑泄、酒泄,七情瀉、積瘀泄、虛瀉、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腸泄、大腸泄等[2]

3.2 痢疾

痢疾《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3]

3.2.1 症狀

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裡急後重,下黏液及膿血樣大便爲特征[3]

3.2.2 病因病機

常因外受六婬及疫毒之氣,內傷七情勞役,或飲食不慎,積滯腸中,傳導失常所致[3]。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3]

3.2.3 分類

痢疾從病因分,有風痢、痧痢、暑痢、溼熱痢、寒痢、熱痢、疫痢、毒痢、氣痢[3]。從大便性狀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膿血痢、五色痢等[3]。從病情輕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虛痢等[3]

3.2.4 辨証論治

治宜分辨虛實[3]

實証用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3]。虛証用補中益氣,溫陽固澁等法[3]

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3]。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瘉,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說[3]

4 蓡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