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óu quán qiē chú hòu xīn shēng mén zhòng jiàn shù
2 英文參考
neoglottic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laryngectomy
3 手術名稱
喉全切除后新聲門重建術
4 喉全切除后新聲門重建術的別名
喉全切除后新聲門成形術;全喉切除后新聲門成形術;全喉切除后新聲門重建術
5 分類
耳鼻喉科/喉手術/喉咽、喉及頸部食管癌的手術/喉全切除后發音管成形術
6 ICD編碼
31.7503
7 概述
喉全切除后新聲門重建術是Staffieri(1970)提出的方法。以后不斷有人改進。此種氣管-食管分路手術,術后可得到良好的發聲效果,如果“新聲門”大小適度,術后即能發聲講話,又無誤咽的后果,是一種可取的發聲手術。
8 適應癥
喉全切除后新聲門重建術適用于:
1.聲門上癌 ①T3~T4;②聲帶已固定;③會厭室帶癌并侵犯聲帶;④侵犯甲狀軟骨或環狀軟骨;⑤侵犯雙側杓狀軟骨;⑥穿出會厭前間隙;⑦侵犯會厭谷達舌根。
2.聲門癌 ①選擇性T3;②T4;③侵犯杓間區;④侵犯甲狀軟骨或環狀軟骨;⑤向聲門下擴展。
3.聲門下癌 ①向聲門上擴展;②侵犯環狀軟骨。
4.下咽癌 ①T2~T4;②梨狀窩和下咽后壁受侵犯;③梨狀窩和環后區受侵犯;④梨狀窩和杓狀會厭襞受侵犯及一側聲帶已固定;⑤喉受侵犯,聲帶子已固定。
5.其他 ①喉癌各型及下咽癌放療后復發癌;②甲狀腺癌侵犯喉部;③其他喉惡性腫瘤晚期;④聲門閉合不全致長期誤吸。
9 禁忌癥
1.聲門下癌 必須切除氣管環,難以經氣管-食管分路發聲。
2.環后癌 環后區如有范圍大的癌侵犯,利用下咽、食管前壁黏膜形成“新聲門”困難,易導致手術失敗。
3.邊緣癌 發生在杓狀會厭襞并侵犯到梨狀窩內側壁時。
4.術前曾行放療者。
5.患有下咽、食管黏膜萎縮癥者。
10 術前準備
1.思想準備 應向病人及其親屬交待清楚手術可能出現的意外,以及預后,以解除顧慮,爭取主動配合。
2.檢驗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壓、心電圖、胸部X線(包括食管鋇餐)透視、肝、腎功能。
4.局部一般準備與喉部分切除術同。
11 麻醉和體位
體位與喉部分切除術同。
麻醉:一般采用全身麻醉,先行氣管切開,氣管內插入麻醉導管后開始全身麻醉。局部可酌情采用。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開氣管
先行第4~5氣管環的氣管切開術,切開口位于甲狀腺峽以下,不分離甲狀腺峽,以減少氣管軟骨壞死的危險。
12.2 2.切斷氣管
喉切除下端氣管斷緣形成前高后低的斜面(圖9.6.3.7.1-1),氣管側面觀呈斜坡形,將下咽、食管前壁置于上面,減少誤咽的危險。
12.3 3.制作“新聲門”-氣管-食管瘺
先將食管外膜用2根縫線固定于氣管軟骨環的后端,在下咽食管前壁中間行垂直貫通切開,切口長8~10mm,切口的下端在氣管斷端上方2~3mm(圖9.6.3.7.1-2)。術者用手指伸入下咽腔,以試探觀察是否已貫通。
用細絲線將“新聲門”下咽食管黏膜內翻縫合到黏膜下肌層每側各縫合兩針,形成瘺管-“新聲門”(圖9.6.3.7.1-3)。
12.4 4.固定下咽食管黏膜瓣
將下咽食管前壁黏膜瓣遮蓋于氣管斷端上,新聲門-瘺管正好位于氣管腔的中央(圖9.6.3.7.1-4),下咽食管黏膜瓣與氣管斷緣圓周縫合固定。
12.5 5.閉合下咽口
下咽口缺損,依常規行間斷縫合(圖9.6.3.7.1-5)。
12.6 6.閉合切口
沖洗創口,放置引流管,依次縫合肌肉、筋膜、皮下、皮膚,完成氣管-食管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