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喉痙攣是喉部運動神經(中樞、神經干或末梢)受刺激所引起的喉部運動肌肉的攣縮。多見于兒童,亦可發生于成人。
3 蟬鳴性喉痙攣
亦稱痙攣性哮吼、嬰兒性喉痙攣,系喉內肌痙攣性疾病之一。它起病急,消失快,多見于嬰幼兒,八、九歲男性兒童亦可見到。此病與血鈣過低有關,多因營養不良、佝僂病、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所致,以人工哺乳之嬰兒,以及患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等疾病之患兒更多見。多發于冬末,常在夜間發作。患兒突感呼吸緊迫,驚恐不安,吸氣困難伴有喘鳴。吸氣時,胸骨上窩及肋間凹陷,有時面肌和四肢抽搐。嚴重時可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暫停,但無窒息而死者。每次發作歷時數十秒至一、二分鐘,繼一次深吸氣后,癥狀即消失,患兒疲乏入睡。首次發作時應排除喉腔異物及聲門下帶蒂新生物可能。喉鳴可出現在麻疹、百日咳、先天性喉鳴、聲門下喉炎、喉白喉等,均應注意鑒別。
發病時,首先應松解衣服,用冷水淋面,拍擊臀部,將舌拉出以解痙攣,并可針刺印堂、人中穴。發作頻繁時可給少量鎮靜劑,有條件者可給氧,窒息時可行人工呼吸,一般不需作氣管切開術。注意患兒飲食及營養,多曬太陽,補充鈣劑及維生素A、D。
成人喉痙攣可有不同形式,聲門痙攣是其一種,此外尚有痙攣性失音,痙攣性咳嗽。均較罕見。
4 聲門痙攣
聲門痙攣是指支配聲帶或喉入口處的運動肌發生痙攣。局部刺激所引起的喉反射性痙攣較常見。如飲水、吃飯、吞咽時誤吸入喉腔,在無麻醉下作直接喉鏡檢查及手術,或在硫苯妥鈉靜脈麻醉下插管時均可誘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播散性硬化、延髓麻痹、腦炎、癲癇大發作、狂犬病、破傷風等均可引起喉咽聯合痙攣。其他如頸淋巴結腫大、主動脈瘤、甲狀腺瘤、食管或縱隔腫瘤等壓迫或刺激一側或二側喉返神經,亦可發生喉痙攣。精神因素引起者也不少見。癥狀與小兒發病所見大致相似,首先出現刺激性咳嗽,繼之呼吸困難,吸氣粗長、喉鳴,嚴重時患者有短暫的窒息現象,可因缺氧而暈倒,片刻即過,失去知覺者少見。一般發病甚短,常在深吸一口氣后即恢復正常。間接喉鏡檢查可見聲帶緊閉,似外展肌癱瘓。
5 痙攣性失音
系聲帶張肌及其他呼吸肌的痙攣或不規則收縮引起。原因系用聲過度,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所致。故又稱“演說家喉痙攣”或“聲帶性口吃”。喉肌疲勞時對大腦運動中樞興奮沖動不起反應,但對局部刺激甚為敏感,發音時聲帶張肌及其他喉肌發生痙攣。剛欲說話或正在說話時,突然口吃、嘶啞或完全失音,若勉強發音則覺喉部疼痛,發出音節斷續嘶啞不清,音調高低不一,若停止說話,痙攣停止。痙攣性失音不易治療,多需長期發音訓練,配合喉部按摩和心理療法。
6 痙攣性咳嗽
此病多見于神經官能癥患者,常在青春期發病,表現為陣發性短促的哮吼性咳嗽,夜晚消失,常無咳痰及嘶啞。喉內收肌呼氣性痙攣可由鼻竇、鼻咽、咽部炎癥刺激所引起。陣發性喉痙攣性咳嗽亦可由于胸腔主動脈瘤、甲狀腺腫瘤、食管或縱隔腫瘤等進行性壓迫迷走神經干或喉返神經所引起。其他耳鼻咽喉敏感區病變,如取外耳道耵聹時可誘發痙攣性咳嗽。發作時應安靜,切勿躁動,喝一杯熱飲料或吸入亞硝酸戊酯,痙攣即很快消失。治療措施包括給予鎮靜劑,喉部物理治療,聲帶休息,采取正確的方式訓練發音等。
7 癥狀
喉痙攣是臨床上耳鼻喉科比較常見的疾病,尤其多見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過敏,比如藥物過敏,花粉過敏,食物過敏等,患者會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紫紺,喘息,嚴重者可以導致吸氣性三凹征,甚至是意識障礙等,這就需要緊急的激素治療以及吸氧,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以免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