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將抗凝血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觀察紅細胞在一定時間內沉降的距離,稱為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a,ESR)。紅細胞沉降率測定有多種方法。WHO(LAB/86.3)推薦Westergren法,現將該法介紹如下。
4 紅細胞沉降率的別名
血沉
5 紅細胞沉降率的醫學檢查
5.1 檢查名稱
紅細胞沉降率
5.2 分類
臨床血液檢查 > 紅細胞
5.3 紅細胞沉降率的測定原理
抗凝血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垂直豎立1h,觀察紅細胞下沉的速度,用血漿段的高度(mm)來表示。影響ESR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紅細胞緡錢狀的形成。因為紅細胞形成緡錢狀或凝集成團后總面積減少,所承受的血漿阻力也減少,下降的速度要比單個分散的紅細胞快得多。影響緡錢狀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血漿中各種蛋白的比例:一般認為,血沉加快主要是血漿中各種蛋白成分比例的改變,而與總蛋白濃度無關。白蛋白帶負電荷,球蛋白與纖維蛋白原帶正電荷,正常情況下,血漿蛋白所帶的正、負電荷呈平衡狀態,而紅細胞因細胞膜表面的唾液酸而帶負電荷,彼此排斥間距約為25nm,較為穩定。如血漿中纖維蛋白原或球蛋白含量增加或白蛋白含量減少,改變了電荷的平衡,致使紅細胞表面的負電荷減少,容易使紅細胞形成緡錢狀而血沉加快。相反,如血漿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減少或白蛋白增加時,血沉減慢。現已公認,血漿中帶有正電荷的不對稱的大分子物質纖維蛋白原是最強有力的促緡錢狀聚集的物質,其次為γ球蛋白,再次為α、β球蛋白。此外膽固醇、甘油三酯也有促進紅細胞形成緡錢狀的作用。而白蛋白及卵磷脂有抑制的作用。
(2)紅細胞的數量和形狀:正常情況下,紅細胞沉降率和血漿回流阻逆力保持一定的平衡狀態,如紅細胞數量減少,會造成總面積減少,所承受的血漿逆阻力也減少,因此血沉加快。但數量太少則影響聚集成緡錢狀,使血沉的加快與紅細胞減少程度不成比例。反之紅細胞增多時血沉減慢。紅細胞直徑愈大血沉愈快,球形紅細胞不易聚集成緡錢狀,血沉減慢。
(3)血沉管的位置:血沉管傾斜時,紅細胞沿管壁一側下沉,而血漿沿另一側上升,使血沉加快。
5.4 試劑
(1)109mmol/L枸櫞酸鈉(32g/L Na3C6H5O7·2H2O,AR)。
(2)魏氏血沉管:長300±1.5mm,內徑2.5~2.7mm(誤差不得超過±0.05mm),管上刻有200mm刻度,可容血液1ml左右。
(3)血沉管架。
5.5 操作方法
(2)取靜脈血1.6ml立即加入上述玻璃小瓶中混勻。
(3)用魏氏血沉管吸血到刻度“0”處,管內不應有氣泡。
(4)把血沉管垂直固定在血沉架上,1h后讀取紅細胞沉降的毫米數,即為紅細胞沉降率。
5.6 正常值
魏氏法(Westergren):男0~15mm/h
女0~20mm/h
潘氏法(∏aHueHKOB):男0~10mm/h
女0~12mm/h
克氏法(Culter): 男0~8mm/h
女0~10mm/h
5.7 化驗結果臨床意義
(1)增快:
①急性感染。
②局部炎癥。
④膠原性疾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白塞病等。
⑤心肌梗死。
⑥慢性腎炎。
⑦嚴重貧血。
⑨老年人。
⑩惡性腫瘤。
(2)減慢:
①低纖維蛋白原血癥。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③球形紅細胞增增多增多癥。
④過敏性疾病。
⑤室溫過低或抽血液后放置過久。
5.8 附注
血沉測定的臨床意義有相當的局限性,下列為應用血沉測定的掌握原則。
(2)選擇性地用于有某種臨床癥狀,而病史和體檢又無異常發現者。
(3)對血沉增快而無法解釋者,應在數月內多次重復。一過性增快可能是具有隱性疾病的預兆,仔細詢問病史和體檢,可部分說明增快原因。
(4)血沉可用于顳動脈炎(一般大于30mm/h,平均90mm/h以上,此癥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失明),風濕性多肌痛的診斷和監視隨訪。正常血沉一般可排除顳動脈炎,但如血沉正常而有典型癥狀者仍應治療。
(5)對類風關節炎僅有助于鑒別而已。
(6)可能對治療中的霍奇金病有一定意義。未治療者87%血沉增快(Ⅰ期63%,Ⅱ期89%,Ⅲ期91%,Ⅳ期100%),對復發敏感度為87%(13%假陰性),特異性為79%(21%假陽性)。
5.9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腎結核、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紅斑狼瘡、白塞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顳動脈炎、風濕性多肌痛、霍奇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