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麴黴科真菌紫色紅曲黴的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中醫大辭典》·紅曲
3.1 別名
又名紅米。
3.2 來源及產地
麴黴科真菌紫色紅曲黴Monascus purpureusWent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主產福建、廣東。
3.3 性味歸經
甘,微溫。入肝、脾、大腸經。
3.4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治產後惡露不淨,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食積飽脹,赤白痢。
3.5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4 真菌類子囊菌綱麴黴目麴黴科紅曲的菌絲體及孢子·《全國中草藥彙編》·紅曲
4.1 拼音名
Hónɡ Qū
4.2 別名
4.3 來源
真菌類子囊菌綱麴黴目麴黴科紅曲Monascus purpureus Went.,以菌絲體及孢子入藥。
4.4 性味
甘,溫。
4.5 功能主治
消食和胃,活血止痛,健脾,燥胃。用於飲食停滯,胸膈滿悶,消化不良。
4.6 用法用量
2~3錢,水煎服。
4.7 備註
4.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麴黴科真菌紅曲黴的菌絲體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中華本草》·紅曲
5.1 出處
出自《飲膳正要》
5.2 拼音名
Hónɡ Qū
5.3 英文名
Red rice
5.4 別名
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麴黴科真菌紅曲黴的菌絲體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ascus purpureus Went.
5.6 原形態
菌絲體大量分枝,初期無色,漸變爲紅色,老後紫紅色;菌絲有橫隔,多核,含橙紅色顆粒。成熟時在分枝的頂端產生單個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6-9)μm×(7-10)μm。在另外菌絲頂端還產生橙紅色單個球形子囊殼(閉囊殼);閉囊殼橙紅色,近球形,直徑25-75μm,內含多個子囊。子囊球形,含8個子囊孢子,成熟後子囊壁消失。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無色或淡紅色,(5.5-6)μm×(3.5-5)μm。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此菌在自然界多存在於乳製品中,亦可用粳米作培養基進行人工培養,使之成紅曲米。
5.8 性狀
性狀鑑別 紅曲呈長卵形、類橢圓柱形或不規則形,略扁,長5-8mm,寬2-3.5mm,厚1.5-3mm。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凹凸不平,有的具淺縱、橫紋理。質脆,易沿橫紋理斷開,斷面平齊,邊緣紅色至暗紅色,中部略凹,白色至淺紅色。氣特異,味淡、微甘,以紅透質酥、陳久爲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淡紅色。菌絲有隔、多核,有分枝,紫紅色。枝端可見單個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橢圓形或梨形,褐色,(9-11)μm×(6-9)μm。枝端還可見單個類球形的橙紅色子囊殼(閉囊殼),內有多數子囊,子囊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圓形或近球形,光滑,無色或淡紅色,(5-6.5)μm×(3。5-5)μm。
5.9 藥理作用
紅曲發酵後可分離到輔酶Q10,輔酶Q10又名癸烯醌,是細胞代謝及細胞呼吸的激活劑,能改善線粒體呼吸功能,促進氧化磷酸化反應。它本身又是細胞自身產生的天然氧化劑,能抑制線粒體的過氧化,有保護生物膜結構完整性的功能。對免疫有非特異的增強作用,能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增加抗體的產生,改善T細胞功能。
5.10 炮製
1.篩淨灰屑,揀去雜質。
2.紅曲炭:將淨紅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內部呈老黃色爲度,噴淋清水,冷卻。
5.11 性味
甘;溫;無毒
5.12 歸經
肝;脾;胃;大腸經
5.13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飲食積滯;脘腹脹滿;赤白下痢;產後惡露不盡;跌打損傷
5.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5.15 注意
5.16 各家論述
4.《本草備要》:入營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損傷。
5.《醫林纂要》:解生冷物毒。
6.《本草經疏》:紅曲,消食健脾胃與神曲相同,而活血和傷,惟紅曲爲能,故治血痢尤爲要藥。得降香、通草、鯪鯉甲、沒藥,治上部內傷,胸膈作痛,或怒傷吐血,和童便服有效;同黃連、白扁豆、蓮肉、黃芩、白芍、升麻、幹葛、烏梅、甘草、滑石、橘紅治滯下;同續斷、番降香、延胡索、當歸、通草、紅花、牛膝、沒藥、乳香治內傷瘀血作痛;同澤蘭、牛膝、地黃、續斷、蒲黃、赤芍藥治產後惡露不盡腹中痛。
7.《本草求原》:粳米飯加酒麴窨造,變爲真紅,能走營氣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慾之病於氣以致血澀者,皆宜佐之。故治冷滯赤白痢、跌打損傷、經閉、產後惡血。
5.17 摘錄
《中華本草》
6 紅曲的食用價值
紅曲就是麴黴科真菌紫色紅曲黴,又稱紅曲黴,是用紅曲黴菌在大米中培養發酵而成;紅曲水是用紅曲米染色而成,一般都是把紅曲米製成紅曲水使用,其方法是:將紅曲米50克用石磨或粉碎機碾碎(也可整粒使用),然後放入1升清水中煮沸,改小火續煮5分鐘,然後用紗布過濾去渣,即得紅曲水;紅曲粉是將紅曲米經粉碎後成爲紅曲粉。
6.1 紅曲的別名
6.2 紅曲的營養價值
1. 近代醫學研究報告認爲,紅曲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所含紅曲黴素K可阻止生成膽固醇;
2. 紅曲米外皮呈紫紅色,內心紅色,微有酸味,味淡,它對蛋白質有很強的着色力,因此常常作爲食品染色色素;
3. 紅曲米與化學合成紅色素相比,具有無毒、安全的優點,而且還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
6.3 紅曲的生產工藝
紅曲米的生產工藝包括浸米、蒸飯、晾飯、接種、推曲、搓曲、上鋪、噴水拌曲、出曲曬乾等工序。一般從米飯培養至出曲,大約需4天左右,紅曲米米粒外表便全部呈紫紅色,經晾乾或烘乾即成。而在成品紅曲米中,仍有一部分色菌在繼續發酵,最終使紅曲米中殘存的白心紅透,所以民間有陳年紅曲米比新貨好的說法。
6.4 紅曲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6.5 紅曲的食療功效
可用於治產後惡露不淨、淤滯腹痛、食積飽脹、赤白下痢、跌打損傷等症。《本草求原》認爲“凡七情六慾之病於氣以致血澀者,皆宜佐之”。
6.6 紅曲的食用建議
1. 在烹飪中,紅曲米的應用較爲廣泛,可用於燒菜染色,如江蘇名菜櫻桃肉、無錫排骨的製作;
2. 可用於燒臘、醬滷食品,如廣東叉燒和某些滷水的製作;
3. 可用於紅腸一類的灌腸上色,以及配製糖醋、西汁等複合味時調色;
4. 粥飯、麪食、腐乳、糕點、糖果、蜜餞等在製作中也經常用到紅曲米。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