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紅靈散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兩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成藥的藥典標準。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方之紅靈散
3.1 組成
麝香、冰片各60g,雄黃、硼砂各120g,朱砂、硝石(精制)各200g,金礞石(煅)80g[1]。
3.2 制法
3.3 紅靈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0.6g,一日一次[1]。
3.4 功能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方之紅靈散功能祛暑開竅,辟瘟解毒[1]。主治中暑昏厥,頭暈胸悶,惡心嘔吐,腹痛泄瀉[1]。
4 《急救痧證全集》卷下方之紅靈散
4.1 組成
辰砂1兩,冰片2錢,明雄黃1兩半,麝香2錢,蟾酥3錢。
4.2 功能主治
《急救痧證全集》卷下方之紅靈散主治一切痧發,脹痛嘔瀉。
4.3 紅靈散的用法用量
臨癥茶調服1-2分;亦可吹鼻。
4.4 制備方法
上藥為細末,瓷瓶封固。
5 紅靈散藥典標準
5.1 品名
紅靈散
Hongling San
5.2 處方
人工麝香71.4g、雄黃142.8g、朱砂238.1g、硼砂142.8g、煅金礞石95.2g、硝石(精制)238.1g、冰片71.4g
5.3 制法
以上七味,除人工麝香、冰片外,雄黃、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硼砂等三味粉碎成細粉;將人工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制成1000g,即得。
5.4 性狀
本品為棕色至紅棕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微苦。
5.5 鑒別
取本品0.1g,加乙酸乙酯10ml,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冰片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5.6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B)。
5.7 含量測定
照氣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E)測定。
5.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M)為固定相的毛細管柱(柱長為30m,內徑為0.53mm,膜厚度為1.0μm);柱溫為130℃。理論板數按龍腦峰計算應不低于6000。
5.7.2 校正因子的測定
取水楊酸甲酯適量,精密稱定,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0mg的溶液,作為內標溶液。取龍腦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精密加入無水乙醇10ml使溶解,再精密加入內標溶液1ml,搖勻。吸取1μl,注入氣相色譜儀,計算校正因子。
5.7.3 測定法
取本品約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無水乙醇10ml和內標溶液1ml,密塞,稱定重量,冰浴超聲處理(功率140W,頻率42kHz)10分鐘,取出,放冷,用無水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吸取續濾液1μl,注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每1g含冰片以龍腦(C10H18O)計,不得少于35.0mg。
5.8 功能與主治
祛暑,開竅,辟瘟,解毒。用于中暑昏厥,頭暈胸悶,惡心嘔吐,腹痛泄瀉。
5.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0.6g,一日1次。
5.10 注意
孕婦禁用。
5.11 規格
每瓶裝0.6g
5.12 貯藏
密封。
5.13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6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紅靈散
-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卷上治法篇第二]策應
。霍亂轉筋。紫雪(方見四篇下同)碧雪絳雪(一名紅靈散)行軍散玉樞丹紫金丹飛龍奪命丹(與外科飛龍奪命...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上頭部]耳根毒
【方歌】耳根毒初痰核形,腫如伏鼠焮赤疼,三焦風火膽怒氣,暴腫潰速非疽癰。【注】此證生于耳后,初起形如...
-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鼻耳部
鼻淵方(即腦漏)蟾酥龍骨石首魚腦共為細末吹之。或加辛夷冰片各少許。又方上血珀真廣藿香葉等分研細吹之。...
- 《外科心法要訣》:[卷三頭部]耳根毒
耳根毒初痰核形,腫如伏鼠赤疼,三焦風火膽怒氣,暴腫潰速非疽癰。耳根毒圖\p04-34a33.bm...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第三節·傷寒兼痧
(俗稱冷痧。勢急者又名急痧。勢緩者則名慢痧)。【因】日間觸聞臭穢。夜間露宿貪涼。其大要也。夏秋最多。...
- 更多古籍中的紅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