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和窌為經穴別名。即口禾髎穴[1][2]。《備急千金要方》:“迎香在和窌上一寸,鼻孔旁。”
穴位 | 口禾髎 | ||
漢語拼音 | Kouheliao | ||
羅馬拼音 | Holiao | ||
美國英譯名 | Stalk Bon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LI19 | |
日本 | 19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GI19 | |
富耶氏 | |||
德國 | DI19 | ||
英國 | Li19 | ||
美國 | LI19 |
口禾髎為經穴名(Kǒuhéliáo LI19)[3]。出《針灸甲乙經》。即禾髎,代號LI19[4]。別名和窌、䪼、長頻、長髎、長頰、長顪[4]。屬手陽明大腸經[3]。口指口部,禾指谷物,髎指骨隙,谷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3]。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㖞,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
4 和窌的別名
和窌(《備急千金要方》),長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長頰(《針灸聚英》),長髎[4],長顪[4],䪼[4]。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禾髎,在直鼻孔下,俠(挾)水溝旁五分。
6 穴名解
口指口部,禾指谷物,髎指骨隙,谷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3]。
《說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凡禾之屬皆從禾。”髎指穴在形如曲頭木的鼻唇溝之下方而言。本穴在鼻孔下,上頜骨的犬齒窩中,五谷之馨味,由此入鼻,故名禾髎。[5]
7 所屬部位
面[6]
8 口禾髎的定位
標準定位: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7][8]。
口禾髎位于面部,橫平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鼻孔外緣直下,水溝旁開0.5寸[3]。
口禾髎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口禾髎穴的位置
9 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人中溝中線上、中1/3交點,再向鼻孔外緣直下取穴[9]。
10 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上唇動脈(面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并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通過[4]。
11 口禾髎的功效與作用
12 主治
口禾髎穴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㖞,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
口禾髎穴主治口㖞、鼻塞不通、鼻衄[8]。
口禾髎主要用于口面部及鼻部疾患: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鼻炎、鼻塞、鼻衄、口㖞、鼻息肉等[4]。
口禾髎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㖞等[4]。
13 配伍
口禾髎配地倉、頰車、上關、牽正、地倉、四白、陽白,治面神經麻痹[9]。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或斜刺0.3~0.5寸[3][4][9],局部有脹痛感[9]。
14.2 灸法
不宜灸[8]。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
《針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不止。
1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7.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