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頜骨為面部的主要骨胳,有上頜骨、下頜骨和牙槽 骨。
3 上頜骨
上頜骨為固定的骨胳,構成顏面中部的支架,左右各一,互相對稱,由一體、四突和四面組成。體部中空為上頜竇,與額竇鼻竇及篩竇等相通,有分散和緩沖力的作用。 為了適應對力的負荷, 上頜骨在承受力較大的部位, 骨小梁順應力傳導方向而排列, 使骨質增厚而成三對骨柱: ①鼻額柱:起于上頜尖牙處,上升經眶內緣而這額骨。 主要支持尖牙區的力。 ②顴突柱: 起于第一磨牙處,上升經眶外緣而達額骨,其分支由眶外緣向后行,通過顴弓而達顱底。主要支持第一磨牙區的力。 ③翼突柱: 由蝶骨翼突構成。 與上頜結節共同支持磨牙區的力。 上頜骨還和其相鄰骨胳構成與機械拱門結構相似的眶上弓、眶下弓、鼻上弓、鼻下弓、頜弓、顴弓等。此等拱形結構,左右對稱,有利于力的分散和抵消, 因此上頜骨雖為很薄的骨板構成,但是堅固而能承力,又不致損傷顱腦。上頜骨的血運豐富,因而上頜骨骨折時,雖然出血較多,但容易愈合。從整個上頜骨而論,其鼻面、眶面、上頜竇、腭突及牙槽突等處,均為薄弱環節,是骨折的好發部位。上頜竇的下壁由前向后蓋過雙尖牙及磨牙的根尖區,且與此等牙的根尖只隔以較薄骨質或僅隔以粘膜,因而該處易產生牙源性上頜竇炎。在拔除殘根或斷根時,容易造成口腔上頜竇瘺。甚至將斷根或殘根推入上頜竇內。
4 下頜骨
下頜骨位于面下部,呈弓形,是面部唯一能活動的骨胳,其水平部分為下頜體,其垂直部分為下頜支,表層為密質骨,內部為松質骨,與顳骨關節凹組成顳下頜關節。下頜體分內、外二面及上、下二緣。下頜支分二面、四緣及兩突。下頜骨的骨小梁也順應咀嚼肌的拉力和力傳送的方向而排列, 即骨質增生, 斜向上后排列成線形, 稱之為肌力線與力線。 它通過下頜支而終于喙突而傳力,且一部分力量還經此而傳到顱底。下頜骨前部的骨小梁,從一側的下緣到對側的上緣,且兩側骨小梁在下頜聯合處交叉,骨質增厚以加強抗力。由于肌力線和力線的影響, 使下頜骨的結構形態也產生功能性改變。下頜骨在頜面部骨胳中雖然面積和體積都大,但結構上卻有幾處薄弱環節。如下頜骨的髁突頸、下頜角、頦孔和正中聯合等處,均為骨折的好發部位。牙槽骨 牙槽骨為上下頜骨的牙槽突部分,由骨皮質、骨松質和固有牙槽骨構成。固有牙槽骨接近牙根和牙周膜的內壁,是一層有篩孔的致密骨,內有牙槽窩以容納牙根,并附著牙周膜纖維。固有牙槽骨可因受力而改建,在張力側有新骨沉積,在壓力側有骨質吸收。骨松質位于骨皮質和固有牙槽骨間,其中有許多彼此相通的骨髓小腔, 骨小梁順力和肌力的方向排列。 骨皮質為位于頜骨唇、頰、舌側表面的致密骨,與頜骨的骨外板相連,可以適應力的分散。牙槽骨為全身骨胳系統中最易變化的部分,其變化可反應出骨組織的改建過程。它隨牙的生長和萌出而生長,因獲得生理性的功能刺激而發育良好。牙齒缺失后,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刺激,可產生廢用性萎縮。過大的刺激,又可引起創傷性吸收。臨床上錯矯治, 常是根據牙槽骨的這種生物特性, 促使錯位牙移向正常位置。
4.1 上下頜骨的正中關系位置
上下頜的正中關系是指下頜對顱骨的關系位置是居于正中,不偏左、不偏右,此時髁突位于顳骨下頜關節凹的生理性后退位,有關肌肉、韌帶及周圍相關的組織,都處于自然的平衡狀態。在正中關系位時, 上下頜牙列有兩種位置, 即正中位及休息位。正中關系位以外的頜位,統稱非正中關系位,包括前伸、后退及側向頜位。非正中關系位的上下牙列的關系位置, 通稱非正中位。 包括前伸、 后退及側向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