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八法之一·和法
和法為八法之一,又稱和解法[1],是指具有和解作用的治療大法[2]。和法具有疏利氣機、調和臟腑功能[1]。邪在半表半里之間,不能使用汗、下等法時,應用本法和解[1]。適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陽證、邪伏募原證,以及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瘧疾等證[1]。
和法為五治法之一,多用于邪經或邪在半表半里的病證。主要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舒肝和胃、分消上下、調和腸胃等。《傷寒明理論》:“傷寒邪在表者,必漬形以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于不外不內,半表半里,即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醫學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
5 推拿手法名·和法
《保赤推拿法》:“和者,醫以兩手之指由兒兩處經穴合于中間一處也。”
合法為推拿手法[4]。指用兩手拇指指腹分別從兩個穴位向中間合攏[4]。其起點和止點往往在穴位上[4]。
合推法為小兒推拿方法名。又稱合法或和法[5]。與分推法相對[5]。是指以雙手拇指螺紋面或雙掌著力,稍用力附著在患兒所需治療的穴位或部位的兩旁,用腕部或前臂發力,帶同著力部分自兩旁向中間做相對方向的直線或弧線推動的推拿方法[5]。
5.1 合推法的適用部位
5.2 合推法的操作
以雙手拇指螺紋面或雙掌著力,稍用力附著在患兒所需治療的穴位或部位的兩旁,用腕部或前臂發力,帶同著力部分自兩旁向中間做相對方向的直線或弧線推動[5]。
5.2.1 動作要領
合推法的動作和要求與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動方向相反,主要是做直線合推,不做弧線合推,動作幅度較小,不要使皮膚向中間起皺[5]。
操作時主要依靠肘關節的屈伸活動帶動指、掌著力部分做橫向直線合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關節的內收、外展活動帶動拇指著力部分做直線合推[5]。
雙手用力要均勻,動作要柔和而協調,節奏要輕快而平穩,動作幅度較小,不要使皮膚向中間起皺[5]。
5.2.2 注意事項
1.不可推破皮膚,一般需要輔以介質[備注]小兒推拿,常使用一些介質,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可以起到潤滑作用,還可防止擦破皮膚,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隨蘸隨推[6]。
2.根據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輕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補瀉作用,達到預期的療效[6]。
3.推法是從摩法中演變而出,但比摩法、運法為重,而較指揉法為輕,所以旋推法與指摩法極為相似,操作時需準確掌握運用[6]。
4.操作時手法不可呆滯[6]。
5.3 關于推法
推法為推拿手法名[7]。出《黃帝內經靈樞》。指用指、掌或其他部位著力于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線或弧線推進的手法[2]。有疏通經絡,行氣消瘀等功效[7]。后代在應用上有發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禪推法等[7]。
在小兒推拿手法中,推法是以拇指或食、中兩指的螺紋面著力,附著在患兒體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線或環旋移動的推拿手法[8]。屬單式手法[8]。
小兒推拿手法通常是指給6周歲以內的小兒進行推拿治療的手法,包括單式和復式手法兩種[9]。小兒推拿手法既有與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處,又有其獨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操作方法[9]。
詳見推法條。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0.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8.
- ^ [5] 劉明軍,王金貴主編.小兒推拿學—2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7-18.
- ^ [6] 劉明軍,王金貴主編.小兒推拿學—2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8.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57.
- ^ [8] 劉明軍,王金貴主編.小兒推拿學——2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7.
- ^ [9] 劉明軍,王金貴主編.小兒推拿學—2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6.
有和法作用的方劑
- 和中丸
,每于用時即將飴糖打糊為丸,如彈子大。功能主治:和中理氣,消痰祛濕。主用法用量:老年及小兒服1丸,...
- 和解劑
ì英文:和解劑的定義:治療臟腑失和的和解劑:凡以和法為指導,選擇適宜的藥物組成,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
- 雄黃丸
5-7丸,臥時用桑白皮湯吞下;或茶清亦可。制備方法:先將白礬同信末二件拌勻,焙干,再研再炒,入前藥...
- 蜀漆散
分,逐邪外出于表;然邪氣久留心主之宮城,恐逐邪涌吐,內亂神明,故佐以龍骨鎮心寧神,則吐法轉為和法矣。...
- 栝樓桂枝湯
津撤熱之長者為君,合之桂枝湯,和榮衛,養筋脈,而治其痙,乃變表法為和法也。②《金匱要略論注》:其原由...
- 更多有和法作用的方劑
有和法作用的穴位
- 耳和髎
(肌肉)耳和髎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耳和髎穴的取法:耳和髎穴位于頭部,鬢發后緣,耳廓根的前方,顳淺...
- 安眠
,頭痛,眩暈,高血壓等。2、精神病,癔病。刺灸法:刺法:直刺0.5~1寸。灸法:可灸。灸3~5壯。...
- 橫指同身寸
t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為同身寸之一、指寸法之一。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
- 外鼻
方法: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刺血等法進行刺激。解剖學名詞·外鼻: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軟...
- 經穴測定
穴測定儀在體表測定穴位的導電量,以指導診斷和治療的一種方法。多在各經的代表性穴位和原穴、井穴、郄穴及...
- 更多有和法作用的穴位
有和法作用的中成藥
- 復方川貝精片
和鹽酸偽麻堿的總量2.1g)、川貝母25g、陳皮94g、桔梗94g、五味子53g、甘草浸膏15g、法...
- 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
疾病篩查工作質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制定本辦...
- 保和丸
10ml量瓶中,加流動相至刻度,搖勻,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
- 清熱通淋膠囊
透性增高,減輕角叉菜膠所致大鼠前列腺炎。小鼠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顯示清熱通淋膠囊有鎮痛作用。尚可降低小...
- 生姜泄心片
和甘草粉碎成細粉,取用約100g,粗頭留用;人參、生姜、干姜、黃岑和半夏照流浸膏劑與浸膏項下的滲漉法...
- 更多有和法作用的中成藥
和法相關藥物
- 瑞格列奈片
和擬交感神經藥。3.瑞格列奈片不影響地高辛、茶堿和法華令的藥代動力學特性,西米替西丁也不影響瑞格列奈...
- 瑞格列奈片
和擬交感神經藥。3.瑞格列奈片不影響地高辛、茶堿和法華令的藥代動力學特性,西米替西丁也不影響瑞格列奈...
- 瑞格列奈片
和擬交感神經藥。3.瑞格列奈片不影響地高辛、茶堿和法華令的藥代動力學特性,西米替西丁也不影響瑞格列奈...
- 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
現直接抗球蛋白(Coombs)試驗陽性;以硫酸銅法測定尿糖時發生假陽性反應,采用葡萄糖酶法測定尿糖...
- 甘磷酰芥片
為抑制DNA合成。動物實驗表明,對吉田肉瘤實體型和腹水型的抑瘤率分別為99.7%和100%,瓦克癌...
- 更多和法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和法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二章·六經方藥
大成。至宋始分《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元張子和。專著《儒門事親》一書。明張景岳。著有《類經全書...
- 《傷寒指掌》:[卷一]少陽本病述古
胃中寒邪尚可外達。故用桂枝以和表。此仍不離少陽之和法。亦可兼治厥陰寒熱嘔逆。邵評∶因上熱下寒。格拒中...
- 《傷寒尋源》:[上集]太陰問答二
見吐利滿痛等證者。純溫非宜。純清亦不可。則惟有和之一法。如所謂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此逆挽...
- 《醫門法律》:[卷六]黃癉門
仲景云下之腹滿如故,何不立一治法?余曰∶仲景必用和法,先和其中,后乃下之。友曰∶何以知之?余曰∶仲景...
- 《臨證指南醫案》:[卷八]疝
某七疝治法。最詳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氣疏泄而病緩矣。按法調理不愈。七味導引納腎。益氣升舉脾陽。而...
- 更多古籍中的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