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合刺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1]。又稱合谷刺[2][3]。《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合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肋痹,此脾之應也。”是指在患部肌肉進針,而針向左右斜刺形如雞爪的針刺方法[4]。即針刺四肢分肉之間后,退回淺部,又分別向兩旁斜刺[1]。古人謂“肉之大會為谷”,本法刺入肌肉,且左右合如雞足,故名合刺[4]。又名雞足刺[1]。《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重者雞足取之。”指出這是一種擴大刺激面的方法[1]。脾主肌肉,故本法應脾而用于治療與脾有關的肌肉痹證等疾患[4]。此外,歷代也有人解釋為三針或四針同用。
4 操作方法
于肌肉豐厚處進針,然后退至淺層,依次再向兩旁斜刺,形如雞爪分叉。
在患部肌肉針刺,斜刺進針后,退回淺部又分別向左右斜刺,形如雞爪分叉。
針刺四肢分肉之間后,退回淺部,又分別向兩旁斜刺[1]。本法刺入肌肉,且左右合如雞足[1]。
在患部肌肉進針,而針向左右斜刺形如雞爪[4]。
5 合刺的臨床應用
合刺是一種加強刺激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療與脾有關的肌肉痹癥等疾患。本法刺于分肉之間,脾主肌肉,故能應合脾氣,臨床用于痹證。
脾主肌肉,故本法應脾而用于治療與脾有關的肌肉痹證等疾患[4]。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8.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9.
古籍中的合刺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五刺
氣,故曰合刺也。平按∶合刺《靈樞》、《甲乙》作合谷刺。)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
-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卷之一]刺法論(上)
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之間陷中手陽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動氣應手至而急出之火欲降...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官針篇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合谷刺者。言三四攢合如雞足刺...
-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卷之二]刺法論(中)
太陰之所入太陰陵泉穴也在內側輔骨下陷者中足太陰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之也寅申之歲天數...
- 《針灸素難要旨》:[卷二上《靈》、《素》]五、五刺應五臟
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
- 更多古籍中的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