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áo zhēn
2 英文參考
needl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cupuncture need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cupuncture p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liform need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毫針(filiform needle)為針具名[1][2]。古代九針之一[1]。為臨床所常用[2]。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針進行針刺[2]。
針尖鋒利針身較細[1]。《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針灸甲乙經》作‘一寸六分’,與《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一致)。《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毫針[2]
因毫針針身微細,不傷正氣,治療寒熱痛痹各證,應用最廣[2]。
現代的毫針,多用不銹鋼制成,堅韌鋒利,方便耐用。亦有用金、銀或其他合金制成者。毫針的構造分針尖(針芒)、針身、針根、針柄、針尾五部分[3]。為適應臨床的需要,其針身長短和粗細各有不同的規格,針身長度有0.5寸(15mm),1寸(25mm),1.5寸(40mm),2寸(50mm),2.5寸(65mm),3寸(75mm),4寸(100mm),5寸(125mm),6寸(150mm)等幾種;粗細直徑有26號(0.4mm),28號(0.38mm),30號(0.32mm)和32號(0.28mm)等幾種;臨床以1.5~3.5寸長度和26~30號粗細的毫針為常用[3]。
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0.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11.
古籍中的毫針
-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卷之三]刺法論(下)
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同身寸之五寸足少陽之原也用毫針于人近體暖針至溫以左手按穴咒曰太上元君常居其左制...
- 《類經》:[二十八卷運氣類]四十三、十二臟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丘墟穴也。肝膽相為表里,故宜刺之。舊注曰∶用毫針,于人近體暖針至溫,以左手按穴,咒曰∶太上元君,...
- 《醫學正傳》:[卷之五]邪祟
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穴五寸,足少陽之原也,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徐徐出針,按口中閉氣...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四十九邪祟門]治法
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穴五寸,足陽明之原也。以毫針刺入三分,得氣即補留。口中閉氣,腹中鳴者,可治也...
- 《醫學綱目》:[卷之七·陰陽臟腑部]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故曰∶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靈》〕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
- 更多古籍中的毫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