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寒則留之為治則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指對寒證應當用久留針,以激發其經氣,使陽氣來復,散其寒邪。此法常配艾灸,以提高療效。[1]
寒則留之為針灸治療原則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與“熱則疾之”相對。《黃帝內經太素》注:“有寒痹等在分肉間者,留針經久,熱氣當集,此為補也。”又《黃帝內經靈樞·終始》:“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指對熱證可通過留針使其寒,而寒證可通過留針使其熱。
4 參考資料
有寒則留之作用的穴位
- 陰中之陰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針灸甲乙經》:氣喘,熱...
- 鬼壘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針灸甲乙經》:氣喘,熱...
- 隱白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針灸甲乙經》:氣喘,熱...
- 鬼眼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針灸甲乙經》:氣喘,熱...
- 金門
脈所別屬。金是水所從出,門即門戶,此穴為太陽之郄,為寒水所生之門,故名金門。金門穴主治頭項,腰尻,...
- 更多有寒則留之作用的穴位
有寒則留之作用的方劑
- 半夏散
已,合治之。功能主治:《傷寒論》方之半夏散功能散寒降逆。主治少陰病,咽中痛。用法用量:每服一方寸匕...
- 竹葉石膏湯
衰,余熱未清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
- 瓜蒂散
梔仁各二錢。功能主治:功能涌吐痰涎。治瘟疫,痰涎留于上焦,胸膈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腹不滿,欲...
- 白虎加人參湯
能散表熱;知母甘苦僅能降里熱;甘草、粳米僅能載藥留于中焦。若胃經熱久傷氣,氣虛不能生津者,必須人參...
- 制肝益火湯
錢。功效:補火暖脾,制肝益土。主治:命門火衰,寒邪留之,肝木乘土。終日腹痛,按之寬快,飲冷則痛劇。用...
- 更多有寒則留之作用的方劑
有寒則留之作用的中成藥
- 四神丸
g、吳茱萸30g,具有溫腎暖脾,固澀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腎虛寒之腎泄證。本方是治療脾腎陽虛泄瀉的常用方...
- 蘇合香丸
0g、水牛角60g,具有芳香開竅,行氣溫中之功效。主治寒閉證。蘇合香丸是溫開劑的代表方,既是治療寒...
- 六一散
渴可解,利可止。本方藥雖兩味,配伍極妙,清熱而不留濕,利水又不傷正,為治療暑濕之常用基礎方劑。運用...
- 四逆湯
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之功效,主治因寒入少陰、陽衰厥逆所致的傷寒少...
- 四逆散
形之邪,以此解散。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戀。其邪結不開,邪終不能盡徹。故以枳實破結除痰,...
- 更多有寒則留之作用的中成藥
寒則留之相關藥物
- 注射用鹽酸表阿霉素
表阿霉素和阿霉素引起相同程度心功能減退的蓄積劑量之比為2:1。在表阿霉素治療期間仍應嚴密監測心功能...
- 注射用鹽酸表阿霉素
表阿霉素和阿霉素引起相同程度心功能減退的蓄積劑量之比為2:1。在表阿霉素治療期間仍應嚴密監測心功能...
- 右旋糖酐40氯化鈉注射液
可在分娩時與止痛藥或硬膜外麻醉一起作為預防或治療之用。因產婦對右旋糖酐有過敏或發生類過敏性反應時可...
- 右旋糖酐20葡萄糖注射液
可在分娩時與止痛藥或硬膜外麻醉一起作為預防或治療之用。因產婦對右旋糖酐有過敏或發生類過敏性反應時可...
-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可在分娩時與止痛藥或硬膜外麻醉一起作為預防或治療之用。因產婦對右旋糖酐過敏或發生類過敏性反應時可導...
- 更多寒則留之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寒則留之
- 《內經評文》:[卷三]經脈第十
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經脈篇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氣至速也。)寒則留之。(氣至遲也。)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
- 《金針秘傳》:[二、醫經錄要](一)《靈樞·經脈》篇
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
- 《醫學綱目》:[卷之七·陰陽臟腑部]刺虛實
所謂無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余者。海藏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之類,皆治一實一虛之戒,學人宜究心焉。)血并...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經脈之一
(熱盛沖膚,閉而不通者,刺之搖大其穴,瀉也。)寒則留之,(有寒痹等在分肉間者,留針經久,熱氣當集,此...
- 更多古籍中的寒則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