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án jué
2 英文參考
cold syncop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ld type of cold limb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寒厥(cold syncope[1]、cold type of cold limbs[2])為病證名[3]。厥證之一[3]。寒厥又名陰厥、冷厥[3]。指因陽衰陰盛所致四肢逆冷的病證[3]。《黃帝內經素問·厥論》:“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藥癥宜忌》:“陰厥即寒厥。其證四肢厥逆,身冷面青,蜷臥,手指爪青黯,腹痛,大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雜病源流犀燭·諸厥源流》:“大約手足寒者為寒厥,宜附子理中湯。而寒厥又有因氣虛者,宜參芪益氣湯;又有手足冷,表熱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脈沉者,宜四逆湯。”
4 寒厥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寒厥是指陽衰寒勝所致的厥證[1]。
《中醫藥學名詞》(2010):寒厥是指陽衰陰盛所致的肢厥[2]。
5 寒厥的病因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又:“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于膝者,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醫方考》卷五:“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寒厥者,寒氣逆于下也。”
6 寒厥的癥狀
寒厥除四肢厥冷外,每有身冷面青,踡臥,指爪發青,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甚則不省人事[3]。
7 寒厥的治療
《雜病源流犀燭·諸厥源流》:“寒厥宜附子理中湯。而寒厥又有因氣虛者,宜參芪益氣湯;又有手足冷,表熱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脈沉者,宜四逆湯。”宜可用四厥湯[3]。
8 關于厥、冷厥、陰厥
8.1 厥證
厥證(syncope[2][1])為病證名[4]。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等篇。厥證簡稱厥[4]。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5]。多因陰陽失調、氣機逆亂所致[6]。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會逐漸蘇醒,清醒后無偏癱、失語、口眼㖞斜等后遺癥[5]。嚴重的,則會一厥不醒而導致死亡[5]。《類經·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有以六經形證立名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厥等,可供參考[4]。歷代文獻又有寒厥、熱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氣厥、血厥等名稱[4]。
各種時行熱病、中暑、中風、癲癇、臟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閉、臌脹病后期,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見于現代醫學的多種急性傳染病、腦血管意外、煤氣(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癥、低血糖癥、癔病性昏迷等[7]。
現代醫學中的休克、虛脫、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癥多屬厥證范疇[6]。
厥證是多種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一種表現,證情危急,針灸確有應急的救治效果,但在針灸救治的同時,必須辨病求因,治病求本,針對不同原發病因,采取綜合治療措施[7]。
詳見厥證條。
8.2 冷厥
冷厥為厥證之一[8]。《類證活人書·論陰陽寒熱》:“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皆可選用也。”《衛生寶鑒·厥逆》:“四肢冷,身不熱,惡心,蜷足臥,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脈沉微不數,或雖沉實,按之則遲弱,此名冷厥。”
8.3 陰厥
陰厥指陽虧精損致四肢厥逆之證[9]。厥證之一[9]。《醫林繩墨·厥》:“陰厥者,因其縱欲太過,陽虧于內,精損于外,邪氣偶入,陽衰精竭,不能榮養,反被克伐,臟腑生寒而發厥也。其癥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厥逆,屈足倦臥,唇口青黑,或自利不渴,小便清白,是其候也。治宜理中湯、四逆湯之類。”《醫宗己任篇·厥逆》:“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脈沉而細,手足攣而惡寒,引衣蓋覆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陰也,四逆湯、白通湯;厥逆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理中湯;無熱癥而厥,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姜;喘促脈伏而厥,五味子湯;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湯,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9.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7-12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6.
- ^ [7]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3-34.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
治療寒厥的穴位
- 足髎
要:《針灸甲乙經》:寒熱痹,髀脛不收,陽交主之。寒厥,癲疾,噤吤,瘛疭,驚狂,陽交主之。《備急千金要...
- 足窌
要:《針灸甲乙經》:寒熱痹,髀脛不收,陽交主之。寒厥,癲疾,噤吤,瘛疭,驚狂,陽交主之。《備急千金要...
- 二交
急千金要方》:主胸滿腫。《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不收。《針灸大成...
- 少商
象瘧,振栗鼓頷,腹脹睥睨,喉中鳴,少商主之。癥,寒厥及熱厥,煩心善噦,心滿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寒...
- 魚際
乙經》:凡唾血,瀉魚際,補尺澤。《針灸甲乙經》: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腹痛不可以食飲,...
- 更多治療寒厥的穴位
治療寒厥的方劑
- 羌活黑附湯
火升散。主治:寒厥頭痛,脈緊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論述:《醫略六書》:陽虛寒襲,厥逆上干,清陽之...
- 加減四物湯
疏風清熱。主治產后血虛頭痛。主治產后血虛、痰癖、寒厥之頭痛。用法用量:每服一兩,水煎,不拘時服。運用...
- 返陰丹
或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用法用量:每服5丸,煎艾湯送下,不拘...
- 附子山茱萸湯
藿香1分。制法:上銼散。功能主治:腎經受濕,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椎痛,行步艱難,甚則中滿,食不下,...
- 人參黃耆湯
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足痿軟,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陽氣將旺,復熱如火;或熱厥陰虛,或口不...
- 更多治療寒厥的方劑
治療寒厥的中成藥
- 烏梅丸
、青椒、桂枝、干姜、細辛輔用以溫暖腎、脾,以除臟寒;久病氣血俱虛,故用人參、當歸益氣養血,扶正補虛...
- 四逆散
注意:陰證厥逆上過于肘,下過于膝,乃不當用;如屬寒厥的四肢不溫不宜用,肝陰虛或中氣虛寒者亦不宜用。4...
- 四逆湯
,為佐使藥。本方所治證候系寒邪深入少陰所致的陽虛寒厥證。寒邪深入少陰,致使腎中陽氣衰微,形成腎寒不能...
- 紫雪丹
。紫雪丹的藥理作用:紫雪丹主要有解熱,鎮靜,抗驚厥,抗炎作用。有報道給家兔灌服紫雪散2克/公斤,能...
- 艾硫丸
拼音:àiliúwán處方熟艾10兩(用糯米1升煎成粥,澆在艾上,用手拌令勻,于日中曬干),附子(炮...
- 更多治療寒厥的中成藥
寒厥相關藥物
- 桂附理中丸
用于腎陽衰弱,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厥冷。【用法與用量】用姜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大于5mg/ml時,早期表現為催眠、嗜睡、暈眩、寒顫,超過7mg/ml可引起肌顫和驚厥。超過10m...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大于5mg/ml時,早期表現為催眠、嗜睡、暈眩、寒顫,超過7mg/ml可引起肌顫和驚厥。超過10m...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大于5μg/ml時,早期表現為催眠、嗜睡、暈眩、寒顫,超過7μg/ml可引起肌顫和驚厥。超過10μ...
- 釓噴酸葡胺注射液
熱、痛感,支氣管痙攣,心悸,頭暈,頭痛,寒顫,驚厥,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個別患者有過敏、喉頭水腫、休...
- 更多寒厥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寒厥
-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寒熱門]厥
曰,寒熱厥者皆愈矣。《原病式》謂厥者有陰陽之辨,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也。陽...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四]厥論第四十五篇
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結上文而言。三陰厥者,病在經;三陰逆者,病在氣。故三陰俱逆,不得陽...
- 《仲景傷寒補亡論》:[卷七]厥陰經證治六十三條
陰。則陰盛而陽衰。陰經不能容其毒。必溢于陽。故為寒厥。毒瓦斯并于陽。則陽盛而陰衰。陽經不能容其毒。必...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十章·傷寒壞證]第二節·傷寒轉厥
溫。其證由邪熱內結。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仲景曰。凡厥者。陰陽氣...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五]厥論篇第四十五
有寒熱者。有陰有陽也。)岐伯對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陰陽二氣。皆從下而上。是...
- 更多古籍中的寒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