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漢方醫學即漢醫。日本稱中醫為漢醫或漢方醫學[1]。我國醫學傳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兩國醫學交流不斷發展[1]。日本研究漢醫的著作比較豐富,現在還有不少研究漢醫的學術團體,并出版不少有關漢方醫學的雜志[1]。
大約公元5~6世紀,中國醫學開始從朝鮮半島或直接傳八日本。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凈運到中國學習中醫學,回日本時帶去了《傷寒雜病論》等,并先后撰寫《新椅方》、《續添鴻寶秘要鈔》等書,向日本醫界介紹傳播張仲景學說。其后,永田德本、名古屋玄醫、吉益東洞等崇尚仲景學說,形成了“古方派”。
1571年,曲直瀨道三編著《啟迪集》,對李呆、朱丹溪學說作了發揮,成為日本“后世派”的骨干。直到明洽維新之前,漢方醫學一直是日本醫療手段的核心。
明治維新后直到20世紀初,由于歐美醫學的傳入,明治政府法律上粗暴地禁止漢方醫學,以及漢方醫學本身的一些缺點,致使漢方醫學一度瀕于滅亡。
戰后隨著法國、德國、美國等對東方醫學的研究,由于中國政府對中醫的方針政策及中醫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各國對西醫學的新藥、化學藥品副作用的失望和反省,使漢方醫學得以復興。1950年開始,成立了日本東洋醫學會,并發行《日本東洋醫學會志》。1954年又成立了東亞醫學協會,發行月刊《漢方臨床》。1963年在國立富山大學藥學系設立了和漢藥研究機構。日本漢方醫學以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為核心,以實用主義為立足點,形成了與中醫學既有聯系又有所區別的學術風格和學術內容。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5.
古籍中的漢方醫學
- 《醫學讀書記》:[續記]古方權量
《千金》以古三兩為今一兩,古三升為今一升。仍病其多,不如陳說為是。《醫學讀書記》清尤怡公元1729年...
- 《醫學源流論》:[卷上方藥]貌似古方欺人論
,深思體驗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醫學源流論》清·乾隆二十二年徐大椿公元1757年...
- 《醫學衷中參西錄》:[五、醫案(十四)傷寒門]5.傷寒兼有伏熱證
為涼藥中純良之品,世之畏石膏如虎者,可以放膽而不必懷疑也。”《醫學衷中參西錄》清張錫純公元1909年...
- 《醫述》:[卷十六·方藥備考]藥略
四兩八錢,能著口中耶?并能飲如許熱湯耶?○古人疑漢方湯液大劑三十余兩,小劑十余兩,用水六、七升,煎取...
- 更多古籍中的漢方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