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骨質破壞為局部骨組織消失,并為病理組織所代替,一般為炎癥,肉芽腫和腫瘤組織,是骨組織對病理損害產生反應的結果,有時是骨組織疾病最先的甚至是唯一的X線表現。
3 骨質破壞的因素
骨質破壞就是骨頭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局部部分骨質失去了正常結構,而被腫瘤組織等占據。首先多見于骨腫瘤,因為在發生腫瘤時,腫瘤組織會將原來的正常骨質破壞掉,而出現骨質破壞,其次骨質破壞見于骨膿腫,因為骨膿腫是局部有細菌感染,炎性物質逐漸把正常的骨質的侵蝕掉,骨質破壞。同時一些血管瘤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血管瘤在骨頭內蔓延,正常骨質被占據。
①骨質直接為病理組織所破壞。②破骨細胞由于病理組織的刺激而增多,同時活動力增強。③外來壓迫使周圍骨組織吸收。④其他,如血液供應障礙,壞死組織被肉芽組織清除等。各種因素可單獨或多個同時起作用。
4 骨質破壞的X線表現
病區骨密度減低,正常骨結構破壞和消失。表現的特點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病程發展階段而不同,具體表現有下列形式,可單獨存在或多種形式同時存在。
4.1 “囊樣”破壞
為大小不一的圓形或卵圓形或肥皂泡樣的骨的密度減低區域,一般邊緣清楚,如骨關節病中關節軟骨下骨質的小囊樣密度減低區,內含有滑膜液、纖維組織或肉芽組織。松質骨病變發現較早,骨干病變需至骨皮質內面造成破壞時才能發現。
4.2 “地圖樣”破壞
骨密度減低區的范圍較大,邊緣清楚,形態彎曲不整,形如地圖,發展緩慢,侵蝕能力不大,往往骨破壞在先,臨床癥狀出現在后,如良性軟骨腫瘤等。
4.3 “蟲蝕樣”破壞
為多數較小的洞樣密度減低區,邊緣模糊,缺損不規則似被蟲蝕,可以互相融合。病變較活動,對骨侵蝕較快,如骨感染性病變和惡性腫瘤等。
4.4 “侵蝕樣”破壞
無數小洞樣密度減低區互相融合在一起,邊緣模糊不清使病變區域和四周正常骨組織不易分辨,如溶骨性惡性腫瘤等。
4.5 “穿鑿樣”破壞
小范圍骨密度減低區,邊緣清楚,周圍硬化。多位于骨和關節面邊緣,如痛風中痛風石所致骨破壞。大面積破壞呈洞孔樣,可見于顱骨結核、嗜酸性肉芽腫、骨干結核瘺管等。
4.6 骨質糜爛
骨表面皮質消失,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中的指骨的骨膜下骨質糜爛。腹主動脈壓迫所產生腰椎前緣的凹陷缺損,有時雖范圍較大,亦可視之為骨質糜爛。
4.7 骨質吸收
局部骨組織完全消失,如麻風、硬皮癥、牛皮癬等的短管骨末端(指簇)骨質消失。
4.8 骨膨脹
髓腔病變如良惡性腫瘤包括骨囊腫,均可在破壞骨質的同時,對稱地或偏心地向外膨脹; 如膨脹不顯而皮質被侵蝕表示為惡性,如膨脹顯著而皮質僅為變薄以至破裂則為良性表現。骨質破壞若接近骨外膜,可同時刺激骨膜新骨生長,形若骨向外膨脹、如骨良性腫瘤、類腫瘤疾患和指骨結核(骨氣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