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西醫·骨折
所謂骨折,顧名思義,就是指骨頭或骨頭的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于兒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時有發生。病人常為-個部位骨折,少數為多發性骨折,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病人能恢復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骨折發生后,離醫院較近者,可直接送醫院或叫救護車,離醫院比較遠的病人,必須進行簡單的處理,以防在送醫院途中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3.1 骨折的病因
發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種情況: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該部骨折,則往往使受傷部位發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軟組織破壞。如車輪撞擊小腿,于撞擊處發生脛腓骨骨干骨折。
(2)間接暴力
間接暴力作用時通過縱向傳導、杠桿作用或扭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如從高處跌下足部著地時,軀干因重力關系急劇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處椎體受折刀力的作用而發生壓縮性骨折(傳導作用)。
(3)積累性勞損
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致使肢體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遠距離行軍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3.2 骨折的臨床表現
休克:對于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嚴重的開放性骨。患者常因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劇烈疼痛或并發內臟損傷等而引起休克。
發熱: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血腫吸收時,體溫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開放性骨折體溫升高時,應考慮感染的可能。
3.3 骨折的并發癥
3.3.1 早期并發癥
(1)休克:嚴重損傷,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損傷所致。
(2)脂肪栓塞綜合征:發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處骸腔內血腫張力過大破壞,脂肪滴進入破裂的靜脈竇內,可引起肺、腦脂肪栓塞。
(3)重要內臟器官損傷:①肝、脾破裂。②胸肺損傷。②膀骯和尿道損傷。腸損傷。
(4)重要周圍組織損傷:
①重要血管損傷;常見的如伸直型肋骨探上骨折,近側骨折端易造成肪動脈損傷,腔骨上段骨折的腔前或腔后動脈損傷,股骨鑰上骨折,遠側骨折端可致服動脈損傷。
②周圍神經損傷:特別是在神經與其骨緊密相鄰的部位,如肋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極易損傷緊貼膚骨行走的撓神經,排骨頸骨折易致胖總神經損傷。
③脊髓損傷;為脊柱骨折和脫位的嚴重并發癥,多見于脊柱頸段和胸腰段,可出現截癱。 (5)骨筋膜室綜合征:即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肌肉和神經因急性缺血而產生的一系列早期癥候群。最多見于前臂掌側和小腿,常由損傷骨折的血腫和組織水腫使其室內內容物體積增加或外包扎過緊、局部壓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而導致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所致。
3.3.2 晚期并發癥
(l)墜積性肺炎:多發生于因骨折長期臥床不起的患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時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應鼓勵思者及早下床活動。
(2)褥瘡:嚴重骨折后患者長期臥床不起,身體骨突起處受壓,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易形成褥瘡。常見部位有能骨部、破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見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長時間制動,靜脈血回流緩慢,加之損傷所致血液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形成。應加強活動鍛煉,預防其發生。
(4)感染:開放性骨折特別是污染較重或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者,若清創不徹底,壞死組織殘留或軟組織覆蓋不佳,可能發生感染。處理不當可致化膿性骨髓炎。
(5)損傷性骨化:又稱骨化性肌炎。由于關節扭傷、脫位或關節附近骨折,骨膜剝離形成骨膜下血腫,處理不當使血腫擴大,機化并在關節附近軟組織內廣泛骨化,造成嚴重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特別多見于肘關節。
(6)損傷性關節炎:關節內骨折,關節面遭到破壞,又未能準確復位,骨愈合后使關節面不平整,長期磨損易引起損傷件關節炎,致使關節活動時出現疼痛。
(7)關節僵硬:患肢長時間因定,靜脈和淋巴回流不暢,關節周圍組織中漿液纖維性滲出和纖維蛋白沉積.發生纖維粘連.并伴有關節變和周圍肌攣縮,致使關節活動障礙。這是骨折和關節損傷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及時拆除固定和積極進行功能鍛煉是預防和治療關節僵硬的有效方法。
(8)急性骨萎縮:即損傷所致關節附近的病性骨質疏松,亦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骨營養不良c好發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癥狀是疼痛和血管舒縮紊亂。
(9)缺血性骨壞死: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應被破壞,而發生該骨折段缺血性壞死。常見的有腕舟狀骨骨折后近側骨折段缺血性壞死。
(10)缺血性肌攣縮:多為骨筋膜室綜合征處理不當的嚴重后果,是骨折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它可由骨折和軟組織損傷所致,也常因骨折處理不當造成,特別是外固定過緊。一日發生則難以治療,常致嚴重殘疾。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3.4 骨折的診斷
3.4.1 診斷要點
3.專有體征 畸形、反常活動、骨摩擦音或骨摩擦感[1]。
3.4.2 典型臨床表現
休克:對于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嚴重的開放性骨。患者常因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劇烈疼痛或并發內臟損傷等而引起休克。
發熱: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血腫吸收時,體溫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開放性骨折體溫升高時,應考慮感染的可能。
3.4.3 骨折的專有體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縮短;
(2)異常活動:正常情況下肢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后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時,可產生骨擯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種體征只要發現其中之一,即可確診,但未見此三種體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縫骨折。
3.4.4 檢查
X線檢查對骨折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
凡疑為骨折者應常規進行X線拍片檢查,可顯臨床上難以發現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關節內骨折和小的撕脫性骨折等,即使臨床上已表現為明顯骨折者,X線拍片檢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幫助了解骨折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X線攝片應包括正、側位,井須包括鄰近關節,有時須加攝斜位、切線位或健側相應部位的x光片。仔細閱讀x光片后應辨明以下幾點:
(1)骨折是損傷性或病理性。
(2)骨折是否移位,如何移位。
(3)骨折對位對線是否滿意,是否需要整復。
(4)骨折是新鮮的還是陳舊的。
(5)有否臨近關節或骨傷損傷。
3.5 骨折的鑒別診斷
依據骨折的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無需鑒別。但臨床上需注意骨折的發生是屬于單純性骨折還是由于患者本身原有疾疾所導致的病理性骨折,在患者原有疾病而導致骨骼異常的情況下,輕微的力量便可造成骨折,較在這種情況下發生較為頻繁,需嚴格地觀察和診斷。
3.6 骨折的治療
3.6.1 治療原則
(2)固定:可以選擇石膏、夾板、牽引等外固定;部分病例需要手術內固定,包括接骨板、髓內釘、螺釘等[1]。
(3)功能鍛煉:合理的功能鍛煉有利于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避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1]。
3.6.2 現場急救
現場急救時,用清潔敷料包扎傷口后,將骨折部位臨時固定,迅速轉送至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1]。特別需要注意,開放骨折暴露在外時,一定不要將骨折斷端送回傷口內,避免進一步污染[1]。
(1)如有皮膚傷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見的污物,然后用干凈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壓扎。
(2)四肢開放性骨折(骨折斷端經傷口暴露出來)有出血時,不能濫用繩索或電線捆扎肢休。可用寬布條、橡皮膠管在傷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緊,以不出血為度,并且要隔1小時放松 l-2分鐘。上肢捆扎止血帶應在上臂的上1/3處,以避免損傷橈神經。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紙板進行固定,然后用繃帶或繩索懸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將雙下肢捆綁在一起以達固定目的。
(4)骨盆骨折,用寬布條扎住骨盆,病人仰臥,膝關節半屈位,膝下墊一枕頭或衣物,以穩定身體,減少晃動。
(5)通過以上處置后,可搬運病人送醫院。搬運病人動作要輕,使受傷肢體避免彎屈、扭轉。搬運胸腰椎骨折患者,須由2-3人,同時托頭、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來放在擔架或木板上。搬運頸椎骨折病人時,要有1人牽引固定頭部,其他人抬軀干上擔架,然后在頸頭兩側用棉衣等固定。搬運下肢骨折病人時,可由1人托住傷肢,其他人抬軀干上擔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運時,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病人經應急處理和送醫院治療-段時間后,需要回家康復,家庭成員除應注意患用藥、營養飲食外,著重加強護理,協助早期功能鍛煉。
3.6.3 復位時局部麻醉用藥
將注射針于骨折處皮膚浸潤后,逐步刺入深處,當進入骨折血腫后,可抽出暗紅色血液,然后緩慢將1%普魯卡因或0.5%利多卡因10ml注入血腫[1]。
3.6.4 藥物治療
3.6.4.1 對癥止痛
除外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疼痛程度給予嗎啡(5~15mg,皮下注射或口服)、哌替啶(50mg,肌內注射)、對乙酰氨基酚(0.3~0.6g,一日3次)、雙氯芬酸鈉(25~50mg,一日3次)、布洛芬(0.2g,一日3次)、吲哚美辛(50mg,直腸給藥,一日1次)等[1]。
3.6.4.2 抗菌抗破傷風治療
開放性骨折在清創的同時給予抗菌藥物、破傷風抗毒素治療[1]。
3.6.4.3 抗休克治療
骨盆骨折或多發骨折可以造成失血性休克,需要抗休克治療[1]。參見低血容量性休克條。
3.6.4.4 預防深靜脈血栓
髖部骨折患者,在入院后應該預防深靜脈血栓(根據病情選擇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皮下注射)[1]。
3.6.5 家庭用藥
(1)魚肝油丸2丸,每日3次口服。
(2)鈣片4片,每日3次口服。
(3)沈陽紅藥2片,每日3次口服。
(4)跌打丸1丸,每日2次口服。或用合骨丸l丸,每日2次口服。
(5)七厘散用黃酒調成糊狀敷于骨折處,每日一換。上藥可聯合服用或任選幾種服用。
3.6.6 營養和飲食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臥床不活動,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體代謝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蛋白質的負平衡(即蛋白質的消耗大于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外傷所致的失血也是體內營養的損失。骨折的愈合、軟組織的修復,都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供應,如果飲食調節不好,營養跟不上,不僅影響病人對骨折、軟組織損傷的耐受力,而且還會影響骨骼和傷口的愈合及病體的康復。骨折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營養、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要多食用些動物的肝、肚、排骨湯、雞、蛋、魚肉及豆制品、牛奶,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3.6.7 家庭護理
(1)骨折病人大多活動不便或需要長期臥床,生活上需要照顧,對身體的恢復考慮較多,因此需要家人耐心細致周到的護理,家人有什么不愉快之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觀出來,以免引起病人的誤會。經常同病人談談,多加安慰,使其感到家庭的溫暖、親切,增強康復的信心。
(2)皮膚的護理,對長期臥床、特別是對石膏固定和截癱的病人尤為重要。石膏固定的病人,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單需要平整無皺折。截癱的病人應每2小時翻身一次,并用50%的酒精或滑石粉按摩受壓部位,以預防褥瘡的發生。
(3)便盆的使用。臥床的病人大小便需在床上用便盆來接,使用便盆時,用枕頭墊高上身;如果需長期臥床可將床邊開洞口,大便時便盆放在洞孔下,臀部下方墊一小油布或塑料布,自洞口上緣下垂于便盆,保持洞口及其周圍清潔。
(4)預防垂足,注意保持傷肢功能位置,床上應備支被架,防止局部受壓,預防垂足。
3.6.8 康復措施
(1)加強功能鍛煉。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不適當的活動常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肢體末端腫脹。因此,應將傷肢保持在適當的功能位置,在床上活動,如做大腿肌肉收縮,足趾和踝關節運動。也可將房梁上或床頭、墻上拴一繩索活動上身和上肢,并盡力讓病人自己梳洗、吃飯,手中可握握力圈、健身球、健身棒鍛煉,以達到活動的目的。
(2)在不影響骨折固定愈合的情況下,病人可扶持他人或借助雙拐的力量,早期下床,早活動,晚持重,活動量由小到大逐漸進行,切忌急躁。
3.7 骨折的預防
部分病人是可以避免發生骨折的,這需要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以安全第-,時刻注意就能減少骨折發生。兒童走路不穩,容易摔倒,尤其不能到高處玩耍,要教育和看好兒童,避免摔傷。少年玩耍較多,好奇心強,家長及老師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要爬墻上樹。中青年在工作及騎車時要精力集中,事事處處要注意安全。老年人手腳活動不便,雪雨天及夜晚盡量不外出。外出時要有人挽扶或持拐杖,夜晚外出要有照明工具。上街最好不騎自行車,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4 中醫·骨折
骨折(fracture[2])為病名[3]。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受到破壞所引起的,以疼痛、腫脹、青紫、功能障礙、畸形及骨擦音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見《外臺秘要》卷二十九。骨折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3]。
4.1 病因病機
4.2 骨折的癥狀
一般有截斷、碎斷或斜斷[3]。傷部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常活動及功能障礙等[3]。如因骨本身患結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變,每遇輕度外力碰撞而發生骨折的稱病理性骨折[3]。
4.3 骨折的中醫治療
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服七厘散、復元活血湯、云南白藥等;外敷梔乳散[3]。
腫消痛減后宜接骨續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貼接骨膏[3]。
后期恢復時宜培補肝腎,舒筋通絡[3]。內服補腎壯筋湯、舒筋活血湯、小活絡丹等;外用海桐皮湯、五加皮湯或損傷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鍛煉[3]。
病理性骨折應同時治療原發病[3]。
手法整復或手術切開整復可參見不同部位之單純骨折或復雜骨折。
外敷方藥:
(1)羅漢松根500克,續斷、小接骨丹各30-60克,75%酒精15毫升,松節油5毫升,仙人掌適量。將上藥搗碎混合成糊狀,外敷患處0.5厘米厚,5-7天更換1次。
(2)黃柏、續斷各30克,大黃、血竭、龍骨各18克,紅花、元胡、牛膝各15克。將上藥研成末用蜜或開水調成糊狀敷于骨折處,隔日一換。
4.4 關于附骨癰、附骨痰及骨瘤
4.4.1 附骨癰
4.4.1.1 病因病機
附骨癰是由邪氣深入,結于骨而發[4]。《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附骨癰,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于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
4.4.1.2 癥狀
初起病勢急驟,全身不適、倦怠,繼而寒戰、高熱、汗出而熱不減,食少、苔黃膩、質紅,脈滑數,甚則惡心嘔吐,患處疼痛如錐,色紅、腫脹、焮熱、拒按,活動受限等[4]。類似急性化膿性骨髓炎[4]。
4.4.1.3 治法
初期膿未成者,以消為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方選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等,局部外貼金黃散,或雙柏散;若膿已成而未潰,應以托為主,宜托里透膿,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局部切開排膿,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4]。
4.4.2 附骨痰
4.4.2.1 病因病機
4.4.2.2 癥狀
多發于小兒,常見于大腿內側或外側處[5]。初起全身寒熱間作、食少、困倦、無力、面黃、形體消瘦,腰痛腿酸,朝輕暮重,甚則午后潮熱,進而患處漫腫,皮色不變,久而破潰,膿呈清稀或夾有敗絮樣物,淋漓不斷,瘡口難斂[5]。相當于腰椎結核或大轉子滑囊結核,形成膿液流注于大腿內側或外側的冷膿腫[5]。
4.4.3 骨瘤
4.4.3.1 病因病機
骨瘤因腎氣不足,寒濕夾痰侵襲骨骼,以致氣血凝聚于骨所致[6]。
4.4.3.2 癥狀
好發于長管骨的干骺端[6]。良性者癥狀多不明顯,發展緩慢[6]。惡性者病初隱痛,繼則難忍,入夜尤甚,生長較速,腫塊推之不移,堅硬如石,與骨相連,皮色紫褐,表面靜脈怒張,常伴有低熱、消瘦、神疲、食欲不振等[6]。
4.4.3.3 治療
治宜補益腎氣、散腫破堅為主,內服腎氣丸,外貼陽和解凝膏,必要時可用手術治療[6]。
5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6-25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4.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2.
治療骨折的穴位
- 鎖骨
。它的內側端粗大,外側端扁平。兒童時期鎖骨易發生骨折,骨折部位常腫脹,可以摸到皮下的骨折端,患者不能...
- 腧穴定位法
腧穴位置的方法。臨床上常用的有:骨度分寸法(骨度折量定位法)、體表標志法(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手...
- 同身寸
外,還有目寸、口寸等法,亦屬此范疇,惟今已鮮用。骨度分寸:同身寸指骨度分寸。古時以骨節作標志定出度...
- 大杼
留針時間,血鈣不再發生相應變動。對促進骨折愈合的影響:對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療骨折的基本原則進行治療,...
- 百旁
留針時間,血鈣不再發生相應變動。對促進骨折愈合的影響:對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療骨折的基本原則進行治療,...
- 更多治療骨折的穴位
治療骨折的方劑
- 十寶散
口,勿令走氣。功能主治:治跌打損傷,皮肉青腫,或骨折骨碎,或昏迷不醒,以及金刃他物所傷,皮破出血者。...
- 七厘散
具有散瘀消腫,止血定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并治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
- 接骨藥膏
經活絡,消腫止痛。主閉合性骨折,關節扭傷,軟組織挫傷。用法用量:先將骨折復位,小夾板固定,外敷藥膏...
- 清心藥
黃連、連翹、梔子、桃仁、甘草。主治:打撲傷損,折骨出臼,刀斧斫嗑等傷,及肚皮傷破腸出者。用法用量:...
- 當歸散
平圣惠方》卷六十七方之當歸散主治落馬墜車諸傷,踠折,遍身疼痛。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
- 更多治療骨折的方劑
治療骨折的中成藥
- 骨折挫傷膠囊
ofadommesticaBrisson.的干燥骨骼。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第一...
- 七厘散
具有散瘀消腫,止血定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并治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
- 云南白藥
崩漏下血,手術出血,瘡瘍腫毒及軟組織挫傷,閉合性骨折,支氣管擴張及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以及皮膚感...
- 云南白藥膠囊
崩漏下血,手術出血,瘡瘍腫毒及軟組織挫傷,閉合性骨折,支氣管擴張及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以及皮膚感...
- 盤龍七片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
- 更多治療骨折的中成藥
骨折相關藥物
- 醋酸潑尼松龍片
痤瘡、月經紊亂、肱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松及骨折(包括脊椎壓縮性骨折、長骨病理性骨折)、肌無力、...
- 醋酸氫化可的松片
痤瘡、月經紊亂、肱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松及骨折(包括脊椎壓縮性骨折、長骨病理性骨折)、肌無力、...
- 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痤瘡、月經紊亂、肱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松及骨折(包括脊椎壓縮性骨折、長骨病理性骨折)、肌無力、...
- 氫化可的松片
痤瘡、月經紊亂、肱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松及骨折(包括脊椎壓縮性骨折、長骨病理性骨折)、肌無力、...
- 注射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
痤瘡、月經紊亂、肱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松或骨折(包括脊椎壓縮性骨折、長骨病理性骨折)、肌無力、...
- 更多骨折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骨折
- 《普濟方》:[卷三百九折傷門]接骨手法
用力伸舒扯拽。捏骨平正。如皮破者。玉真散用味破傷骨折法如破傷折骨。服烏頭散麻之。如骨折簽出皮者。用銅...
- 《傷科匯纂》:[正文]損傷總論
撲,其氣必結;拳手之傷,肌損血滯而輕;金石之傷,骨折筋斷而重;甚至湯燙皮脫,火燒肉焦,雖傷之小焉者,...
- 《普濟方》:[卷三百十傷損止痛生肌(附論)]清心藥方
燒灰用各一兩)黃米(炒三合)上為末。或打撲閃。及骨折碎。用藥末三錢。酒半盞。白面、生姜自然汁少許。同...
- 《瘍醫大全》:[卷三十六跌打部]跌打損傷門主方
用一丸作小丸,用滾熱蔥酒吞下,若仍痛,再進一丸。骨折者用一丸,如牙痛納一丸于牙齦即止。又方土鱉蟲(一...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心小腸部]撲傷損
易用熱蔥,并涕裹纏,遂畢席笑語。〔海〕治腦骨破及骨折。蔥白爛研,和蜜,浮封損處,立瘥。筋斷骨折者,以...
- 更多古籍中的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