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固有鼻腔 (最后修訂于2019/1/25 12:47:51)[共1192字]
摘要:
鼻腔(nasal cavity)借鼻閾(nasal limen)分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兩部分。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是指鼻閾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咽。固有鼻腔的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粘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腭構成。
固有鼻腔上壁為篩板,鄰顱前窩,下壁借硬腭與口腔相隔,內側壁為鼻中隔,外側壁自上而下有上、中、下三個鼻甲。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鼻腔粘連90例臨床分析
鼻腔粘連是鼻腔、鼻竇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雖然對患者不會產生嚴重后果,但粘連后影響了鼻腔的生理功能影響鼻腔通氣,甚至可導致機體缺氧,使手術和治療的效果明顯降低。筆者通過對90例鼻腔粘連患者的治療和臨床分析,尋找引起鼻腔粘連的原因,探討鼻腔粘連的預防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耳鼻喉科治療90例鼻腔粘連患者:男56例,女34例,年齡8~60歲,平均年齡
- 護理干預對鼻腔填塞患者伴發不適癥狀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鼻腔填塞患者不適癥狀的影響。方法對100例鼻腔局部麻醉、鼻內鏡術、鼻腔填塞凡士林紗條及無其他并發癥的患者進行觀察。將100例鼻腔填塞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行鼻腔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術前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健康指導和呼吸訓練,術后經口吸氧,合理使用藥物和物理方法止痛,予以心理疏導等。結果兩組鼻腔填塞患者頭痛、鼻部脹痛、咽干痛等主要自覺不適癥狀比較
- 引起鼻內鏡術后鼻腔粘連的相關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鼻內鏡術后鼻腔粘連的因素。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鼻內鏡術式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6個月~1年隨訪復查,發現52例患者鼻腔粘連,重新做副鼻竇CT冠狀位掃描和鼻內鏡檢查,再做相應手術治療。結果根據病因解除粘連,再做相應治療,50例再次獲得滿意效果,總有效率96.2%。結論鼻腔粘連是鼻內鏡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引起鼻腔粘連有術中處理不當、鼻腔結構變異和術后隨訪處理不當等多方
- 鼻腔鼻竇惡性淋巴瘤CT診斷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鼻腔鼻竇淋巴瘤的CT表現,為臨床治療提供診斷依據。方法對經病理證實確診的15例鼻腔鼻竇惡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現做回顧性分析。結果15例病例中5例發生于鼻腔,2例累及鼻咽部,4例侵犯鼻背。2例位于右側上頜竇,7例發生于鼻腔與鼻竇,6例侵犯鼻背及頜面,1例位于右側鼻咽部。所有病例密度相對均勻,增強病灶輕度強化。結論鼻腔鼻竇惡性淋巴瘤沿黏膜及淋巴管侵犯周圍組織器官,病灶范圍廣,但骨質破壞
- 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43例
【關鍵詞】鼻內鏡;鼻腔淚囊造孔術;慢性淚囊炎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43例(pdf)[摘要]目的報告鼻內鏡下行鼻內鼻腔淚囊造孔術的手術方法及療效。方法由鼻內徑路鼻內鏡下施行鼻腔淚囊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共43例(47眼)。結果治愈35眼,好轉8眼,無效4眼,有效率91.48%(43/47)。結論本術式操作簡便,損傷小,恢復快,無面部瘢痕,療效顯著。[關鍵詞]鼻內鏡;鼻腔淚囊造孔術;慢性
- 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43例
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43例(pdf)[摘要]目的報告鼻內鏡下行鼻內鼻腔淚囊造孔術的手術方法及療效。方法由鼻內徑路鼻內鏡下施行鼻腔淚囊造孔術,治療慢性淚囊炎共43例(47眼)。結果治愈35眼,好轉8眼,無效4眼,有效率91.48%(43/47)。結論本術式操作簡便,損傷小,恢復快,無面部瘢痕,療效顯著。[關鍵詞]鼻內鏡;鼻腔淚囊造孔術;慢性淚囊炎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淚囊炎均可導致溢淚等
- 簡捷淚囊鼻腔吻合術
淚、溢膿,淚道沖洗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溢出,排除淚小管狹窄、淚總管阻塞及鼻腔嚴重病變者。術后隨訪3個月~3年,平均1年。 1.2手術方法 1.2.1傳統淚囊鼻腔吻合術[4]表麻藥腎上腺素棉片填塞中鼻道及以上鼻腔3次,局部浸潤及篩前神經、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切開皮膚上撐開器,再分層切開淺筋膜、肌肉、淚前筋膜、骨膜,將淚囊分離出淚囊窩;淚道探針頂起淚囊內壁,做“I”型切開;以前淚嵴中央為中心,用骨鑿造
- 鼻內鏡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措施
鼻腔鼻竇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和多發病,這類疾病,每個人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最熟悉的感冒的確切診斷就是“急性鼻炎”。急性鼻炎一般隨著病毒、細菌的消失會自愈,但因為解剖發育和個體代謝等原因發生了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這些慢性疾病傳統的保守治療很難治愈,即使手術治療,治愈率也很低,不足30%,所以大家對于鼻炎類疾病的傳統認識是“鼻炎沒法治”。但是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9
- 簡捷淚囊鼻腔吻合術
淚、溢膿,淚道沖洗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溢出,排除淚小管狹窄、淚總管阻塞及鼻腔嚴重病變者。術后隨訪3個月~3年,平均1年。 1.2手術方法 1.2.1傳統淚囊鼻腔吻合術[4]表麻藥腎上腺素棉片填塞中鼻道及以上鼻腔3次,局部浸潤及篩前神經、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切開皮膚上撐開器,再分層切開淺筋膜、肌肉、淚前筋膜、骨膜,將淚囊分離出淚囊窩;淚道探針頂起淚囊內壁,做“I”型切開;以前淚嵴中央為中心,用骨鑿造
- 鼻腔內窺鏡下雙極電凝燒灼在急癥鼻出血治療中的臨床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鼻腔內窺鏡下雙極電凝燒灼在急癥鼻出血治療中的運用和療效分析。方法回顧分析105例門急診非外傷經前鼻鏡檢查未能窺見出血點的鼻出血患者臨床資料。據病史分為A組(首發鼻出血,未經鼻腔填塞治療,急癥行鼻腔內窺鏡下雙極電凝燒灼治療組),B組(經1次或多次鼻腔填塞治療,急癥行鼻腔內窺鏡下雙極電凝燒灼治療組),C組(鼻腔填塞法對照組)。治療組急癥行鼻內鏡下檢查并針對出血點雙極電凝燒灼,局部明膠海
-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觀察
及下緣切除。中鼻甲的漂移增加了術后粘連機會。故在手術中,應注意將篩竇開放的下界定在后組篩竇的下壁,術中保護好中鼻甲基板或保留少許后篩下部骨質;在開放額隱窩時,不要切除過多骨質,以保護好中鼻甲前上部的固有支撐。上頜竇自然開口應向后、下方擴大。上頜竇自然開口擴大1~1.5cm,只要病變的篩房清除徹底,中鼻道的解剖變異得到矯正,上頜竇內無明顯病變組織,上頜竇自然開口可不擴大,將不會影響療效。 3.4對
- 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同時對鼻腔相關疾病處理的探討
時也要矯正鼻腔相關的解剖變異,因為這些解剖變異在某種程度上既是導致鼻竇炎的重要原因,又可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如鼻中隔彎曲[2]尤其是高位偏曲,妨礙鼻腔、鼻竇的通氣引流,其偏曲的角度越大,越易引起竇口鼻道復合體(OMC)的病變;不僅引起同側的OMC病變,更多的是引起雙側OMC病變;低位偏曲則可引起鼻阻癥狀。下鼻甲尤其是前端肥大或腫大相對下鼻甲后端(其解剖學上遠離鼻中隔)來講是產生阻力的主要部位。對中
- 經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
【摘要】目的總結分析應用鼻內鏡經鼻腔淚囊造口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7例27眼長期溢淚經淚道沖洗等治療無效的患者應用鼻內鏡經鼻腔進路行鼻腔淚囊造口術,并進行術后隨訪6個月以上。結果27例患者在隨訪期間,無溢淚,淚道沖洗通暢,鼻內鏡下可見淚囊造口形成良好者25例,占92.6%;偶有溢淚,鼻內鏡下未見淚囊造口形成,但沖洗淚道可見原造口處有液體流出,淚小管有少許反流現象者2例,占7.4%。無不良并發癥。結
- 高分子止血棉在鼻內鏡手術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評價高分子止血棉在鼻內鏡手術使用的效果。方法隨機將110例鼻內鏡手術患者分為A組55例,術后選用美國美敦力-施美德公司生產的高分子止血棉填塞;B組55例,術后用凡士林紗條填塞。術后觀察鼻腔止血效果、鼻腔脹痛、頭痛以及抽除填塞物后鼻腔出血和黏膜反應情況。結果除術后填塞止血效果差異無顯著性外,其它各項指標均存在差異顯著性,高分子止血棉明顯優于凡士林紗條。結論高分子止血棉是一種較好的鼻腔止血
- 鼻內窺鏡手術的護理
壓下降、惡心嘔吐等情況出現,此時需做好心理護理囑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同時加快靜點速度,必要時吸氧。遵醫囑術中給予止血藥立止血或巴曲亭靜脈滴入或靜脈推入。術畢給予止血綾及紅霉素軟膏、凡士林紗條堵塞鼻腔,并注意觀察堵塞后有無滲血及滲血量的多少,告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置,如實填寫手術室護理記錄單,用平車送患者回病房。 2.3術后護理 2.3.1體位術后給予半臥位,全麻者去枕平臥6h后改半臥位。其作用
- 鼻后孔填塞止血失敗4例原因分析
1病例介紹 例1,患者,男,12歲,學生,因突發左鼻出血1天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可,生命體征平穩,心肺無異常發現,肝脾未捫及。專科檢查:左鼻出血,鼻咽部出血,量多,鼻腔具體出血部位不清。即行鼻前孔油沙條填塞止血,無效。改行鼻后孔填塞止血,血止。并給予全身靜脈補液及止血藥,但患者鼻后孔反復間斷出血,前鼻孔無滲血。患者及家屬精神緊張,轉入上級醫院治療。出院隨訪得知,患者到上級醫院就診當時,即取出鼻
- 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復發性淚囊炎
【摘要】目的探討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對復發性淚囊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3例(24眼)經皮鼻腔淚囊吻合術后復發的慢性淚囊炎患者,行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孔術,術中去除瘢痕、肉芽組織及鼻科疾病等復發因素,術后給予留置硅膠管3~6個月。結果術后8個月~2年隨訪,治愈20眼,占83.3%;好轉3眼,占12.5%;無效1眼,占4.2%;有效率為958%。結論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孔術治療復發性淚囊炎損傷小,療效
- 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觀察
機會。故在手術中,為防止中鼻甲漂移,應注意將篩竇開放的下界定在后組篩竇的下壁,術中保護好中鼻甲基板或保留少許后篩下部骨質,作為中鼻甲下部支撐;在開放頜隱窩時,不要切除過多骨質,以保護好中鼻甲前上部的固有支撐。切除中鼻甲時切忌使用撕脫、圈套的方法,防止損傷篩板,發生腦脊液鼻漏。注意擴大上頜竇自然開口。應向上頜竇自然開口后、下方擴大,若向前、向上擴大易損傷鼻淚管、眶紙板及篩竇頂壁。上頜竇自然開口也不是
-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微波治療
【摘要】目的觀察微波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療效。方法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53例,應用微波燒灼雙側下鼻甲,術后鼻腔換藥,并常規口服抗生素5天。結果2周后絕大多數患者癥狀消失或改善。結論微波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效果顯著。 關鍵詞慢性肥厚性鼻炎微波治療 筆者2000~2004年選擇153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大多數在本院門診或其他醫院已行藥物治療半個月以上,但效果不明顯,故自愿選擇微波治療,現將治療情況
- 雙極射頻等離子治療儀治療慢性鼻炎80例
慢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臨床以鼻塞為主要癥狀。傳統治療方法是鼻甲部分切除術[1]。近幾年激光、微波、冷凍等治療的廣泛應用使得慢性鼻炎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因術后鼻腔黏膜反應重而影響了療效和手術開展[2]。本科引進美國安泰公司雙極射頻等離子手術系統(ENTecCoblatorTMplasmaSurgrySytem),于2001年7月1日~2002年6月30日治療慢性鼻炎80例,經臨床觀察,療
- 鼻腔通氣管高分子止血棉在鼻內鏡鼻中隔成形術中的臨床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硅膠通氣管和高分子止血棉在鼻內鏡鼻中隔成形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在鼻內鏡下施行鼻中隔成形術和相關的鼻竇、鼻腔手術,兩側鼻腔底部放置長度合適的硅膠通氣管,同時應用高分子止血棉。結果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是治療鼻中隔偏曲的理想方法,可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結論手術中兩側鼻腔底部放置規格適當的硅膠通氣管和高分子止血棉,可有效解決手術后的鼻腔通氣問題,而且大大減輕了患者的術后反應。 關鍵詞
- 老年人鼻出血56例病因分析及治療體會
歲,平均61.7歲。出血原因:高血壓病10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3例,Little‘s黏膜糜爛15例,Little‘s黏膜毛細血管擴張8例,鼻中隔偏曲11例,鼻腔腫瘤5例,原因不明3例。出血部位:鼻前部25例,鼻后部14例,鼻頂部6例,中鼻道及中、下鼻甲8例,部位不明3例。出血量均在100ml以上,其中100~200ml33例,200~300ml13例,300~500ml7例,600ml3例。
- 綜合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130例臨床觀察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以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多、無明確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續數月以上或反復發作為特征[1]。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鼻甲切除[2]。近年來激光、微波治療的廣泛應用,使得慢性鼻炎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因術后鼻腔黏膜反應重而影響手術的開展[3]。我科2004年5月以來運用雙級射頻等離子治療儀(DNR)加藥物綜合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效
- 改良鼻腔填塞治療鼻出血療效觀察
鼻出血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因看不到出血點,采用傳統的前后鼻孔填塞效果差,且并發癥多。我們應用改良鼻腔填塞治療鼻出血23例,與傳統的鼻腔填塞比較,療效良好,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經治的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改良鼻腔填塞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齡51歲。其中5例曾行傳統鼻腔填塞2次以上。傳統鼻腔填塞組23例,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齡54歲。前鼻孔填塞19例,兩次以上8
- 鼻腔擴張引流管作為鼻腔填塞物的鼻科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摘要】隨著鼻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鼻腔及鼻竇手術中的術腔填塞物也在不斷改進。大部分的填塞物雖然解決了術后術腔出血的問題,但由于填塞物將鼻腔填滿,影響患者術后通氣,造成鼻塞、頭痛、口干等不適。為解決這些問題,同仁醫院的韓德民教授開發研制了不同規格的硅膠管作為鼻腔手術的新型填塞物,為患者解除了痛苦,為術后的醫生復查和護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關鍵詞】鼻腔填塞物;鼻腔擴張 現在常用的鼻腔手術填塞
- 淚囊鼻腔吻合術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新進展
厚度及其毗鄰關系,測得淚囊窩長徑(17.86±1.40)mm,前后徑(7.64±0.29)mm。淚前嵴骨質較厚,淚后嵴次之,淚頜縫處最薄。淚囊窩后上界與中鼻甲前端附著處毗鄰,距離0~4.46mm。中鼻道前方骨棱對應上頜骨額突,淚后嵴與鉤突基部相平行,鉤突上端對應淚囊和鼻淚管交接處。淚囊窩與篩前動脈存在3種毗鄰關系。2003年張濤等[8]對23具成人尸頭淚囊窩的骨性結構構成及骨壁的厚度和傾斜角度進行
- 淚囊鼻腔吻合術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新進展
厚度及其毗鄰關系,測得淚囊窩長徑(17.86±1.40)mm,前后徑(7.64±0.29)mm。淚前嵴骨質較厚,淚后嵴次之,淚頜縫處最薄。淚囊窩后上界與中鼻甲前端附著處毗鄰,距離0~4.46mm。中鼻道前方骨棱對應上頜骨額突,淚后嵴與鉤突基部相平行,鉤突上端對應淚囊和鼻淚管交接處。淚囊窩與篩前動脈存在3種毗鄰關系。2003年張濤等[8]對23具成人尸頭淚囊窩的骨性結構構成及骨壁的厚度和傾斜角度進行
- 鼻側切開術在鼻腔鼻竇纖維血管瘤治療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旨在總結分析鼻腔鼻竇纖維血管瘤治療中應用鼻側切開術的手術特點、手術效果及預后。方法診斷為鼻腔鼻竇占位性病變病例12例全部采取了鼻側切開術,術后行病理檢查,確診為纖維血管瘤,病例全部痊愈。術后對部分病例進行了隨訪。結果全部病例有效率為100%,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隨訪病例中無復發病例。結論鼻側切開術是治療鼻腔鼻竇纖維血管瘤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關鍵詞】鼻側切開術鼻腔鼻竇血管瘤
- 鼻腔惡性黑色素瘤13例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和治療,分析臨床、病理學誤診原因。方法對13例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該病好發于鼻腔外側壁和鼻中隔,應與鼻腔鼻竇癌、血管瘤及鼻息肉相鑒別,13例中,臨床誤診4例,病理誤診3例,誤診率較高。其病理特點為腫瘤細胞中有典型的黑色素小體。其中11例行鼻側切開術切除腫瘤,術后配合鈷60放射治療,2例僅行鈷60放射治療。結論本病在臨床和病理學
- 善邦通鼻腔洗劑在鼻病中的應用
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術后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20~56歲,多因鼻塞頭昏反復發作2~10年;鼻息肉術后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齡18~75歲,病程2~15年,都有鼻塞流膿涕,單側或雙側鼻道內有息肉組織。 1.2沖洗液成分及制作善邦通鼻腔洗劑是成都善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傳統中藥與現代生物技術完美結合的高科技產品。采用動態溫浸、噴霧干燥等高新技術,從魚腥草、黃芩、黃芪、荊芥等多種中草藥
- 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治療鼻淚道阻塞
【摘要】目的探討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治療鼻淚道阻塞的療效。方法對18例(20眼)鼻淚道阻塞患者行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觀察其療效。結果全部病例術后6個月復查溢淚癥狀消失,造口通暢,隨訪6個月~3年無復發者。結論鼻內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治療鼻淚道阻塞的方法。 鼻淚道阻塞常由炎癥或外傷引起,傳統的治療方法為鼻外徑路術式,該術常要破壞骨質,術后給患者的顏面部留下永久性的瘢痕影
- 鼻腔填塞術的改進
,先用吸引器將鼻腔血凝塊吸干凈,再用1%麻黃素加1%丁卡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使鼻腔變寬,減少疼痛,利于填塞。1.2.2鼻腔填塞(1)將凡士林紗條折成長約6cm的節段,4~5折后用槍狀鑷夾持紗條,由總鼻道插向鼻腔后部,填入下鼻道,再用鑷子由前向后將紗條壓向下鼻道外側壁。(2)用凡士林紗條直插到中鼻道后端,從后向前將紗條壓向中鼻道外側,將雙折的凡士林紗條插向鼻腔后部,再用鑷子由前向后將紗條壓向鼻底,再
- 門診鼻內鏡檢查、活檢麻醉方法改進及腫瘤性病變716例結果分析
[摘要]目的改進鼻內鏡檢查、活檢的麻醉方法,并研究鼻腔、鼻咽部良惡性腫瘤構成比例、診斷方法。方法地卡因麻黃素混合液噴吸入鼻腔表面麻醉行門診鼻內鏡檢查、活檢并分析所得腫瘤性病變特點。結果采用噴吸法大部分病人可以耐受檢查和活檢,獲得了鼻、鼻咽腫瘤的部分統計學數據。結論噴吸法簡單、安全、有效,基本可以替代棉片法作為鼻內鏡檢查、活檢的手段,鼻腔、鼻竇和鼻咽部腫瘤的構成規律可供臨床診斷決策參考。 [關鍵詞]
- 鼻內鏡手術275例分析體會
12例,3型1期62例,3型2期14例,3型3期6例,鼻中隔偏曲41例。1.2方法275例病人術前常規做鼻竇冠位CT掃描,常規心電圖、血分析、凝血四項等檢查。將275例病人根據術前鼻竇CT檢查結果、鼻腔檢查情況、臨床分期、有無過敏性哮喘、手術季節等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因素方面根據算術平均數分為A組93例,B組91例,C組91例。A組:術前給予先鋒霉素V5g,地塞米松2mg靜脈點滴,每日1次,連用6天;
- 門診鼻內鏡檢查、活檢麻醉方法改進及腫瘤性病變716例結果分析
門診鼻內鏡檢查、活檢麻醉方法改進及腫瘤性病變716例結果分析(pdf)[摘要]目的改進鼻內鏡檢查、活檢的麻醉方法,并研究鼻腔、鼻咽部良惡性腫瘤構成比例、診斷方法。方法地卡因麻黃素混合液噴吸入鼻腔表面麻醉行門診鼻內鏡檢查、活檢并分析所得腫瘤性病變特點。結果采用噴吸法大部分病人可以耐受檢查和活檢,獲得了鼻、鼻咽腫瘤的部分統計學數據。結論噴吸法簡單、安全、有效,基本可以替代棉片法作為鼻內鏡檢查、活檢的手
- 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26例中HPV的基因分析
【關鍵詞】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HPV基因分析 人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引起人類宮頸癌的主要病因,也是目前最明確的引發人類惡性腫瘤的誘發病毒,它們還可引起人類的許多其他良、惡性腫瘤[1~6]。根據HPV嗜鱗狀上皮的特征,我們采用原位雜交HPV(6/11型和16/18型)基因檢測技術對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進行檢測,分析6/11型和16/18型HPV表達與鼻腔內翻性乳
- 鼻腔填塞術的改進
,先用吸引器將鼻腔血凝塊吸干凈,再用1%麻黃素加1%丁卡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使鼻腔變寬,減少疼痛,利于填塞。1.2.2鼻腔填塞(1)將凡士林紗條折成長約6cm的節段,4~5折后用槍狀鑷夾持紗條,由總鼻道插向鼻腔后部,填入下鼻道,再用鑷子由前向后將紗條壓向下鼻道外側壁。(2)用凡士林紗條直插到中鼻道后端,從后向前將紗條壓向中鼻道外側,將雙折的凡士林紗條插向鼻腔后部,再用鑷子由前向后將紗條壓向鼻底,再
- 鼻內鏡下鼻部疾病圍手術期護理
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紗條、明膠海綿等)應用24~48h逐步抽出。如果填塞物為“速即紗”(進口止血紗布),可自行吸收,不需抽出。術后2~3天用鹽水棉球清洗鼻底部、總鼻道、中鼻道入口處的分泌物和陳舊性瘀血,盡量保持鼻腔通暢。竇腔不予清理,避免引起疏松黏膜的脫落。術后5天起,每天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鹽水沖洗竇腔。觀察鼻腔沖洗出的分泌物是否有膿液和瘀血。術后第2周
- 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25例臨床分析
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原則上不影響通氣引流和術中手術視野的操作。距中鼻甲前端約1.5cm鼻丘處做一弧形黏膜切口,以中鼻甲前端附著處為前界,下鼻甲基底平行線為下界,鉤突為后界,分離黏膜瓣推向中鼻道暴露骨面,用骨鑿或電鉆除去上頜骨額突,分離淚骨前部并將其鉗除,使其達到大小約1.0~1.5cm的骨孔,暴露淚囊內側壁。為了準確切開淚囊,可經下淚小點、淚小管導入探針進入淚囊,在鼻淚鏡下確定淚囊,用鐮
- 鼻內鏡下鼻部疾病圍手術期護理
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紗條、明膠海綿等)應用24~48h逐步抽出。如果填塞物為“速即紗”(進口止血紗布),可自行吸收,不需抽出。術后2~3天用鹽水棉球清洗鼻底部、總鼻道、中鼻道入口處的分泌物和陳舊性瘀血,盡量保持鼻腔通暢。竇腔不予清理,避免引起疏松黏膜的脫落。術后5天起,每天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鹽水沖洗竇腔。觀察鼻腔沖洗出的分泌物是否有膿液和瘀血。術后第2周
- 鼻內鏡下鼻竇鼻息肉手術105例療效觀察
105例(175側),男70例,女35例,20~70歲,平均32歲,病程1~40年,平均2.5年,收住入院患者均有反復鼻塞、流膿涕或伴有頭痛等癥狀。術前鼻內鏡檢查鼻腔見荔枝肉樣組織或中鼻甲水腫,中下鼻道有膿性分泌物。術前常規行鼻竇冠狀位CT掃描,必要時行鼻竇水平位CT掃描。按照1997年海口會議標準進行分型分期,Ⅰ型1期8例,2期10例,3期10例,Ⅱ型1期10例,2期21例,3期25例,Ⅲ型21
- 鼻內鏡下高分子止血海綿治療鼻腔出血點的臨床體會
【摘要】 目的探討鼻內鏡下高分子止血海綿治療鼻腔出血點的效果。方法對2001年7月~2005年1月108例前鼻鏡不能窺到的鼻腔深部出血點行鼻內鏡下高分子止血海綿填塞,填塞期靜脈應用止血藥和抗生素等對癥處理。結果治愈100例,8例填塞后再次出血。結論鼻內鏡下高分子止血海綿填于局部,可以達到良好的止血目的。【關鍵詞】鼻出血;內鏡;止血隨著近年來高血壓患者的增加,難治性鼻出血的患者也隨之增加,普通鼻腔
- 鼻腔異物18年誤診分析
g。穿刺沖洗后癥狀未減輕,準備住院擇期行左側上頜竇根治術。住院后仔細追問病史,患者才回憶起小學時將鉛筆頭帽塞入左鼻腔,由于其母很嚴厲,一直未敢說。久而久之,因癥狀較輕就淡忘了。 在鼻腔內鏡下發現中鼻道有一塊膿苔,用槍狀鑷夾出后里面有許多粉狀黑色分泌物。在清除分泌物時觸及有硬性物感,然后再仔細窺視:發現有黑灰色圓圈,立即用槍狀鑷取了多次,但未成功。然后改用紋式血管鉗才將其取出來。取出之物粘有許多黑
- 有望避開血腦屏障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然而,由于血腦屏障的阻斷,大多數腦保護劑的血腦屏障通透性極為有限。尋找有效的給藥途徑,避開血腦屏障的阻斷,將藥物直接運送到中樞神經系統一直是神經科學家面臨的挑戰。經鼻腔透過血腦屏障給藥方法是一種全新途徑。這一給藥方法正逐漸被證實,有可能成為臨床上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有效途徑之一。 血腦屏障與鼻腔 目前人們認為,血腦屏障主要由腦部微血管系統的毛細血管內皮、內
- 瑞納凝膠快速止血氣囊在鼻腔填塞中的應用
鼻腔填塞是治療鼻出血最常用和有效的止血方法,無論是暫不明原因的鼻出血,還是鼻外傷出血、鼻科手術后術腔止血等均少不了鼻腔填塞止血法。隨著填塞止血材料的不斷發展更新,傳統填塞材料凡士林紗條已被更先進更優良的新型止血材料所取代。我科近年來應用最新的美國瑞納凝膠快速止血氣囊進行鼻腔填塞止血,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16~54均,平均
- 鼻內鏡下鼻竇手術臨床分析
,術中同期處理相關病變至關重要,術后定期隨訪復查是提高鼻內鏡手術療效的重要過程。 【關鍵詞】內窺鏡;鼻竇;外科手術 鼻內鏡下鼻竇手術的目的是在鼻內窺鏡直視下徹底清除不可逆病變的基礎上,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并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黏膜形態及生理功能。現就本科374例(679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2002年
- 鼻竇真菌病9例臨床分析王建華
者進行柯-陸氏手術,3例行鼻內窺鏡手術及術后竇腔護理。結果全部病例術后主要癥狀消失,經6個月~7年的隨訪,無復發。結論鼻竇真菌病主要臨床特征是:①單側鼻竇受累,尤其是上頜竇;②單側頭痛鼻塞、膿血涕或鼻腔干酪樣物;③CT檢查常見鼻腔鼻竇有軟組織塊影或鈣化斑;④鼻腔鼻竇有阻塞因素存在。柯-陸氏手術是本病的主要治療選擇,而鼻內窺鏡手術在清理篩竇或蝶竇病變組織及術后竇腔護理有明顯的優點。【關鍵詞】鼻竇炎;
- 鼻內窺鏡手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配合70例報告
療方法應用德國產wolf牌鼻竇內窺鏡及德國產膽道鏡顯像系統,術中采用上海晶杰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鼻切割器。均采用局麻,用1%丁卡因l0ml加0.1%腎上腺素3ml小紗條,行雙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并用2%利多卡因做鼻丘、中鼻甲、中鼻道后端黏膜下注射,量約2ml。采用meseerkcin8cr法切除鉤突,開放篩竇,視病情情況酌情擴大上頜竇口、額竇口及蝶竇口。伴中鼻甲增生息肉樣變或息肉形成者作中鼻甲部分切除
- 鼻內鏡在淚囊鼻腔吻合術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32例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的情況,對手術方式、效果、并發癥防治措施等進行分析。結果淚道通暢29例,不完全通暢2例,無效1例。結論鼻內鏡下淚囊鼻腔吻合術具有出血少,手術精確,并發癥少,微創,面部無手術瘢痕的特點。【關鍵詞】鼻內鏡;淚囊鼻腔吻合術慢性淚囊炎的手術方法有淚囊鼻腔吻合術和鼻內淚囊鼻腔吻合術。現將我科2002年7月至2
- 鼻內鏡手術治療兒童少年慢性化膿性鼻竇炎350例療效分析
sserklinger術式,切除鉤突,摘除息肉,開放前、后組篩竇,擴大上頜竇自然口及額竇口;視鼻腔通氣與鼻竇引流狀況,部分切除中鼻甲前端和下鼻甲下緣;開放蝶竇前壁則部分切除中鼻甲后端;合并鼻中隔中、重度偏曲者,則予黏骨膜下矯正;合并中鼻甲息肉病變者予部分切除不可逆的病變組織;從擴大的上頜竇自然口或下鼻道上頜竇開窗,刮除鼻竇內囊腫;下鼻甲內移影響通氣而無明顯腫大者,則予根部骨折外移;上頜竇口擴大范
- 鼻內鏡手術的術后觀察及護理
鼻內鏡手術在國內開展多年,發展迅速,現基層醫院也廣泛開展,該手術較傳統的鼻部及相關手術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采用冷光源,高亮度分辨率高,具有放大作用,直視下手術,痛苦少,損傷小,利于廣大患者接受。但由于鼻腔內供血豐富,手術創傷無法縫合,術后鼻腔填塞等原因,傷口出血、疼痛是鼻內鏡手術后常見癥狀。因此,術后觀察及減輕傷口出血、疼痛是鼻內鏡手術護理的重點。1臨床資料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共實施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