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手術名稱
骨盆二處截骨術
4 分類
小兒外科/先天性髖關節和骨盆畸形的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骨盆截骨術/骨盆多處截骨術
5 ICD編碼
77.39
6 概述
骨盆二處截骨術用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骨盆多處截骨術,包括骨盆二處及三處截骨術,系由Hopf(1966)、Steel(1973)設計的一種手術方法,骨盆多處截骨系在Salter骨盆截骨的基礎上,增加恥骨及坐骨支截骨,其主要優點:①不損傷關節軟骨;②不干擾“Y”形軟骨的生長、發育;③股骨頭血液供應不受影響;④可獲得髖關節向內移位的效果。骨盆多處截骨由于手術操作比較復雜,再加上骨科醫師對恥骨聯合切口入路不熟悉,特別對尿生殖膈的解剖生疏,因此有可能損傷恥骨聯合部的血管、神經叢。同時由于恥骨聯合截骨后,在髖關節向內推移時,可能產生前移位過多。而兩截骨端需要克氏針內固定,也容易損傷血管、神經,因此,骨盆多處截骨的手術,應用時一定要慎重考慮。
7 適應癥
骨盆二處截骨術適用于:
1.青少年的髖臼發育不良,在持重狀態下股骨頭包容不佳者。
2.青少年髖臼發育不良和髖關節脫位,由于恥骨聯合部柔軟性差,如采用Salter骨盆截骨時,可影響對側髖臼發育,因此,選用多處截骨方法較為有利。
4.不適于其他骨盆截骨方法的青少年。
8 禁忌癥
1.由于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化,關節間隙變窄,出現關節僵直,骨關節炎者。
2.由于骨盆三處截骨,不能擴大髖臼容量,因而不適宜股骨頭增大或扁平,頭臼嚴重失調者。
9 術前準備
1.3歲以下的髖脫位病兒,由于軟組織攣縮較輕,術前可不必牽引。
2.股骨頭脫位較高病兒。手術前可適當做患肢皮牽引,或骨牽引。牽引時間為2~3周。
10 麻醉和體位
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體位選用仰臥位、患者臀部墊高30°,骨盆三處截骨時采用截石位,并須二次皮膚消毒。
11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25.1.2.5.1-1,12.25.1.2.5.1-2)。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再向下3cm,做一斜形切口,長8~10cm,需要同時做股骨上端截骨矯形術時采用前外側弧形切口(圖12.25.1.2.5.1-3)。
12.2 2.顯露髂骨內外板
縱行劈開髂骨嵴骨骺,骨膜下剝離附著于髂骨外板的臀中肌、臀小肌以及關節囊前側上部粘連組織,切斷股直肌、髂腰肌并將前者向遠端翻轉,不結扎旋股外動、靜脈分支,顯露關節囊。繼之骨膜下剝離髂骨內板,顯露坐骨切跡。剝離髂骨內外板時,對髂骨營養血管應結扎、電灼,或骨蠟填塞止血。剝離髂骨內外板時,只限于顯露坐骨切跡為宜,避免過多剝離增加出血機會。用脛骨牽開器插入坐骨切跡,顯露髂骨內外板(圖12.25.1.2.5.1-4)。
12.3 3.顯露髖關節
清除髖臼內阻礙復位因素的方法步驟同前外側入路髖關節切開復位術。
12.4 4.髂骨截骨
用直角鉗由坐骨切跡內板向外穿出,鉗夾線鋸并將線鋸拉出,沿坐骨切跡緊靠髂前下棘水平截斷髂骨,用肋骨剪將近端前側髂骨切除一等腰三角形骨塊備用(圖12.25.1.2.5.1-5,12.25.1.2.5.1-6)。
12.5 5.恥骨截骨
在恥骨聯合上緣做一長7~10cm的橫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后,將精索或圓韌帶向外牽拉,再把附著在恥骨上緣的腹直肌、錐狀肌切斷,注意勿損傷精素或圓韌帶。繼之,游離內收長肌及股薄肌肌腱,并在恥骨前面切斷,顯露恥骨聯合和恥骨支。采取骨膜下剝離顯露恥骨支,切勿損傷陰部內動、靜脈及陰莖背神經、尿生殖膈。然后在恥骨聯合的外側,用尖嘴咬骨鉗去除7~13mm的恥骨(圖12.25.1.2.5.1-7)。
12.6 6.改變髖臼方向及內固定
先用巾鉗夾住恥骨,使其向內、上和后移位,同時在Salter髂骨截骨處,用巾鉗牽拉截骨遠端,使其向前下移位,并在截骨間隙內嵌入一三角骨塊,然后用2枚螺紋針固定髂骨截骨處,用1或2枚螺紋針或四孔鋼板固定恥骨截骨處(圖12.25.1.2.5.1-8,12.25.1.2.5.1-9)。
13 術后處理
骨盆二處截骨術術后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8~10周,待骨愈合后可扶拐下地活動,術后6個月可負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