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歸經(channel tropism[1])是指中藥作用歸屬、趨向於某臟腑、經絡或特定部位等的定位、定向理論。即將藥物的作用與臟腑經絡的關係結合起來,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所起的治療作用[2]。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歸入肺經;天麻、全蠍、羚羊角能治療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歸入肝經。所以歸經是觀察療效後總結出來的。一種藥物有歸入二經或數經的,說明它的治療範圍較大,例如杏仁入肺、大腸,能治療肺經的咳嗽,及大腸的大便燥結。澤瀉入腎、膀胱、三焦,這些有水溼的病證,常用澤瀉治療。
4 英文翻譯
meridian entry
解釋:orientation of the medicinal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meridian/channel on which the therapeutic action is manifested, also called meridian tropism
5 中文解釋
歸經 中藥學名詞。指藥物對於人體某些臟腑、經絡有着特殊的作用。如龍膽草歸膽經,說明它有治療膽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歸脾、胃二經,說明它有治療脾胃病症的功效。
歸經是古人在長期臨牀實踐中認識到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療效果,總結出來的一種用藥規律。如肺經有病時,常有咳、喘、痰症狀,杏仁能止咳平喘,說明杏仁歸入肺經;肝有病時,脅痛或不適爲其主要表現用青皮能治脅痛,說明青皮歸入肝經等。由於藥物歸經不同,同屬一性味藥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別,如黃芩、黃連,黃柏同屬苦寒清熱藥,但黃芩入肺經而長於清肺熱;黃連入心、胃經而能瀉心火、清胃熱;柏入腎經而重於瀉相火。又如肉桂和乾薑同爲溫裏藥。但因乾薑入肺、脾、胃經,故肺、脾、胃有寒多擇用乾薑;而肉桂因入肝、腎經,故肝、腎有寒多選用肉桂而不用乾薑。
瞭解歸經學說有着深刻的實踐意義;一是可作爲選方用藥的依據。一般來說,每經每髒的病證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藥,使藥都歸於本經。如太陽經表證,常用人本經之麻黃、桂枝作爲解表之主藥;肝腎陰虛者多用以熟地黃、山茱萸爲主藥所組成的方劑六味地黃湯來治療。這些古方組成規律,促進了歸經學說的發展。二是可作爲隨證用藥之依據。如頭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經脈之病證,前頭痛(陽明經)者加白芷;偏頭痛(少陽經)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陽經),加用蔓荊子等。三是以歸經爲線索,探求某些藥物的潛在功能。如清熱解毒藥蒲公英入胃經。故應用於上消化道潰瘍病的治療,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經,故試用於肺癌的治療等。均是按藥物之歸經所探求到的某些藥物的新途徑。四是籍歸經以執簡御繁。如白朮補中益氣,健脾燥溼,療脾胃氣虛,腹瀉嘔吐,口渴自汗等多種病證,這些病證均與脾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有關。因而通過白朮歸脾經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必須着重強調,歸經學說在運用時一是要與藥物性味、升降浮沉相結合,二是要與各臟腑間的用藥互相兼顧。是因爲同歸一經之藥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執一而廢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熱虛實之別,入肺藥雖有麻黃、乾薑、黃芩、百合、桑白皮、葶藶子等,臨牀上運用麻黃、乾薑溫肺之寒以療咳;黃芩、桑白皮清肺泄熱以止咳;百合滋補肺虛而止咳;葶藶子以泄肺實而止咳。諸職此類,諸經亦然。
此外,尚有“引經藥”的理論,所謂引經藥是指具有特別作用的歸經藥物,它除了對本經病證具有治療作用外,還能把不歸本經的藥物引歸到本經而發揮其治療作用,以提高藥物療效。(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載體學說)。
引經藥物舉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