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gǔ gǔ yuǎn duān zhǒng liú guǎng fàn qiē chú hé xiǎo tuǐ xuán zhuǎn chéng xíng shù
2 英文參考
rotation-plasty for osteosaroma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emur
3 手術名稱
股骨遠端腫瘤廣泛切除和小腿旋轉成形術
4 分類
5 ICD編碼
77.65
6 概述
兒童骨腫瘤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指原發于骨組織的良性骨腫瘤、惡性骨腫瘤和瘤樣病變;繼發性骨腫瘤指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轉移到骨組織的腫瘤。臨床上以良性骨腫瘤和瘤樣病變較為多見。而惡性骨腫瘤中,骨肉瘤最為多見。近年來由于外科技術的進步,骨腫瘤外科分期系統的建立和手術前后輔助化療的廣泛應用,使骨腫瘤的外科治療效果顯著提高,2年無瘤存活率已由30%提高到80%左右。而且已不再把截肢術作為治療惡性骨腫瘤的首選方法,許多學者推崇采用局部廣泛或局部根治性骨腫瘤切除和保留肢體的手術,即通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病灶,同時應用輔助化療消除已發生的顯微轉移病灶。
7 適應癥
股骨遠端腫瘤廣泛切除和小腿旋轉成形術適用于:
1.位于股骨遠端、脛骨近端或腓骨近端骨肉瘤,可考慮行廣泛性局部切除和小腿旋轉成形術。
3.術前CT和MRI顯示血管神經束未受累,尤其神經不能受累,外科分期為Ⅰ期、ⅡA期和某些ⅡB期的病變。
4.病兒及其父母有保肢愿望。
8 禁忌癥
1.術前化療不敏感。
2.術前CT和MRI顯示神經束受累。
3.外科分期為Ⅲ期。
9 術前準備
1.患肢全長的正側位X線片,CT和MRI檢查,確定骨腫瘤受累范圍。
2.胸部X線片及全身同位素骨掃描,除外肺轉移和骨轉移。
3.活檢明確病理診斷。
10 麻醉和體位
11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33.3.2-1~12.33.3.2-4)。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在大腿的正前方中上1/3至膝關節下方做一大的菱形皮膚切口,菱形兩側與大腿后方縱向長切口相連(圖12.33.3.2-5)。菱形切口的長軸應超過腫瘤骨反應區上下界以外5~10cm。
12.2 2.顯露
先在大腿前內側做縱行切口,沿切口方向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近端分離縫匠肌和股薄肌間隙,將縫匠肌和股薄肌牽向兩側,顯露股動、靜脈,并用橡皮片牽開保護。然后沿血管遠端顯露,切開Hunter管的前壁,再經內收肌裂孔向腘窩方向分離,解剖腘動、靜脈。血管的分支全部結扎切斷。然后在大腿的后方做另一個切口,分離股二頭肌和股外側肌間隙直到小腿近端,仔細解剖坐骨神經和腓總神經、脛神經,直到脛骨結節下方8cm。
12.3 3.切除腫瘤及軟組織袖
在骨腫瘤上界近端5~7cm處,橫行切斷股骨周圍的肌肉軟組織袖,然后在脛骨結節下方5cm平面將肌腱和肌肉切斷。然后用電鋸或線鋸截斷股骨和脛腓骨(圖12.33.3.2-6)。立即取上下界的骨髓組織做冷凍切片,保證達到合適的手術切除緣。此時在術野僅保留股動、靜脈和坐骨神經及其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12.4 4.小腿旋轉
將小腿外旋180°,使足跟位于正前方。將股動靜脈、坐骨神經及其脛神經和腓總神經置于股骨內側的肌肉組織內,避免扭曲打結。用6孔加壓鋼板將脛骨近端骨干與股骨殘端骨干進行固定,然后將股四頭肌遠端和腓腸肌近端縫合,腘繩肌與脛前肌群縫合(圖12.33.3.2-7)。
12.5 5.閉合切口
徹底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后,切除近端多余的皮膚,將股部的肌肉與小腿筋膜縫合,以便減少大腿與小腿周徑之間的差異。然后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切口,切口內放置負壓吸引管。
13 術中注意要點
1.如果血管被包在腫瘤的假包膜中,應將血管和腫瘤一起整塊切除,爭取在2h內完成血管修復,恢復血液循環。
2.如果術中發現坐骨神經被腫瘤包裹,應改用截肢手術。
4.小腿旋轉后的足跟位置不能內旋或外旋。踝關節的高度應比對側膝關節低,其程度應根據兒童的生長潛力而不同,但一般不能低于4~5cm。
14 術后處理
股骨遠端腫瘤廣泛切除和小腿旋轉成形術術后做如下處理:
1.術后密切觀察足的血運。
2.切口內負壓吸引保留3~5d。
3.術后第3d開始鍛煉踝關節(新的膝關節)的伸屈活動。
4.按綜合治療方案進行化療和生物治療。
5.切口拆線后1周,可裝配臨時性負重支具,然后再定制假肢。